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9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4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3983篇;相关期刊575种,包括社会科学、电影文学、四川戏剧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2013中国(厦门)第三届国际休闲渔业高层论坛等;都市文化的相关文献由83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剑龙、刘士林、吴非等。

都市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4 占比:18.24%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3983 占比:81.27%

总计:4901篇

都市文化—发文趋势图

都市文化

-研究学者

  • 杨剑龙
  • 刘士林
  • 吴非
  • 周晓燕
  • 周晓燕1
  • 尚辉
  • 佚名
  • 曾军
  • 盛蓉
  • 许苗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洋
    • 摘要: 基于感觉共同体的建构,读者和观众可以借助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感受到相同的联觉效果和情动机制。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和影像创作可以在不同艺术家、不同媒介材质、不同的内容形式上,共享一套情感结构,在类似的主题、元素、精神诉求和人文内涵方面,产生传承和发扬的关系。而张爱玲作为华人文化世界的“顶流巨星”,开创了一种新的自我审视方式、情感审美空间和觉知的感受体系,依靠都市文化的同频共振,以张爱玲作为方法,分别可以探究到王家卫和娄烨作品的诸多源流与发展。
    • 陈素云
    • 摘要: 本文从老字号品牌广告出发,研究流行文化对老字号品牌广告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帮助老字号品牌更加有效的利用流行文化进行宣传,旨在推动老字号品牌不断发展,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流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在当前社会,流行文化的定义并不单一,流行文化包括了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这些不同且富有个性的文化组合在一起。
    • 崔佳伟; 刘晓燕
    • 摘要: 列斐伏尔延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深刻的批判思路,洞察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更新,揭示了新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统治手段。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自我持存,将空间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利用空间进行资本增殖,塑造资本化的现代城市,不断生产出新的空间得以幸存。列斐伏尔在哲学维度、政治维度和文化维度对其进行了批判,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抽象性和虚伪性,对未来城市形态展开辩证想象。
    • 李巍; 韦业启;
    • 摘要: 上海静安新地标,高密度城市中的立体浮园5月22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全国第三座场馆正式入驻由Aedas打造的上海盈凯文创广场。作为2021年初竣工的新项目,盈凯文创广场凭借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已成为上海静安的都市文化新地标,立体雕塑般的建筑轮廓,无形中传递着凝固的艺术之美,开放的空间设计,联动滨河区域一同打造出崭新的城市会客厅。
    • 吴梦雯; 徐涵
    • 摘要: 现代都市中包含丰富的人文艺术资源,对儿童美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名人故居作为都市文化的外在物质呈现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桥梁”,为儿童审美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名人故居为儿童自觉审美感知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场所,引导儿童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凝聚了城市历史和风格的文化建筑以纪念馆与故居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儿童心理功能的和谐发展。
    • 李翔宁
    • 摘要: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滋养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0年来的发展历程,后者的实践以及建筑与城市研究又重塑着上海。文章致力于从文化想象、研究资源与实践场域三个方面,对上述互动关系展开讨论,并进一步展望一种基于向上海学习的城市建筑研究范式。文章从“海派”这一概念出发,对上海都市文化基因的多元和边缘特质展开讨论,随后围绕近现代建筑研究、当代建筑研究与城市历史研究三方面,对同济大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评述。文章进一步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同济大学以上海城市为实践场域,跨越规划、建筑、景观学科的多元实践。最后,文章基于芝加哥、洛杉矶、威尼斯等城市的学术共同体经验,展望了一种从上海出发,为未来的城市和建筑的发展建立一种思考方法和研究路径的可能性。
    • 方顾慧
    • 摘要: 关于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学界多是研究其民俗特征,而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却少有提及。实际上,汪曾祺在新时期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女性形象群,而这主要与汪曾祺对民间与都市两种视角的选择息息相关。汪曾祺从浸入式角度书写故里女性,以高邮水乡文化和风俗环境为审美参照,基于其童年经验,塑造了具有原型人物特征的女性,表现出女性和谐自然的美好品质,展现了都市文化对高邮乡土的渗透。汪曾祺的民间与都市联袂的视角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 黄崇慧
    • 摘要: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画的一部分,工笔画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工笔画教学中传统的思想理念、技法内容和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审美需求,我们需要对当代工笔画教学内容、方法及思路进行拓展,使工笔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探讨当下工笔画的教学改革策略对于促进当代工笔画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
    • 摘要: 身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场无望的抗争,她们的言语被封杀,她们的渴求被禁止,她们的身体也被束缚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符号里,这些使得大多数女性时刻处在"精神分裂"的状态里,并习惯与自己多重的幻影为伍。——台湾摄影师彭怡平说"为什么历史是history?不是her story""城市文化",你说它没有?不对的,它有了。谁见过上海、北京这样仅仅20年就堆满摩天大楼,布满高速公路?那是都市文化吗?你不能说不是。照国外指标,硬件、规模都有了,可是你往深里看它的品质,太粗糙了,全是"急就章",到处布满文法句法的严重错误,可是文章已经写好了,改都没法改。
    • 陈爱中
    • 摘要: 在二十余年对汉语新诗的观照中,我一直认为哈尔滨是能够也应该出大诗人的城市。且不说周边黑土地上浓郁的森林、古朴的田野、开朗豁达的人群,只是欧风美雨的浸润和早就孕育成熟的都市文化,就足以在现代性的召唤下,孕育出较为成熟的诗篇。事实也在证明此言不虚。俄罗斯文化带来的现代都市、关内的传统移民文化和土著的乡土文化的杂糅,都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哈尔滨新诗的意义指向的错综复杂性、美学特征的高辨识度中体现出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