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图像转向

图像转向

图像转向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艺术概况、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60779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求索、文艺研究、电影文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新媒介与当代文论转向”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论分会成立大会等;图像转向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鲁虹、游江、何桂彦等。

图像转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0779 占比:99.97%

总计:360903篇

图像转向—发文趋势图

图像转向

-研究学者

  • 鲁虹
  • 游江
  • 何桂彦
  • 刘晓荷
  • 董小玉
  • 任洁
  • 史文
  • 孙振华
  • 张翔宇
  • 支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超楠
    • 摘要: 当今已经进入视觉时代,在此背景下,陇东农耕文化的图像转向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作为一个时代性的地域文化问题,陇东农耕文化图像转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内因是人们对视觉的偏好.主要外因有两点:一是基于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二是消费文化的直接影响.总体而言,陇东农耕文化图像转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图像逐渐替代文字,二是向高度视觉化发展.
    • 许徐
    • 摘要: 当海德格尔提出“世界图像的时代”问题时,1930年代的中国由于“立人”“兴国”母题的介入,鲁迅等左翼学者探索形成总体上不同于西方反视觉中心主义传统的图像启蒙实践,这启示我们可尝试建构一种“左翼图像学”,探索属于中国的图像理论体系。本文从学科创新、研究现状、文献史学、价值重估等视角论证了“左翼图像学”命题的历史前提、文献资源、理论传统、话语价值、研究空间,提出“左翼图像学”是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左翼文学”学科概念而言的,可以从本体性、关系史、接受史三个版块系统推进研究,在创新论题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左翼图像学”理论框架。
    • 陈红燕
    • 摘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对图像的研究兴趣已初现。然而遗憾的是,这种兴趣大多数集中在将图像作为文字的附庸或者历史佐证,忽略了图像本身作为一种表达形式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图像构图、图像场景与图像编排所蕴含的深刻价值。鉴于此,文章重点阐述了图像时代的兴起、图像转向内涵及其为当前教育图像研究所带来的新的生长点的可能性。文章认为,图像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直接导致图像转向的发生,前者将图像推向了人类生活的“前台”,而后者实际上则强调了将图像学作为社会生活实践阐释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当前的教育图像研究要兼顾方法论上的转变和教育图像的身体实践。
    • 匡存玖; 王伟
    • 摘要: 艾尔雅维茨大量借鉴结构主义、符号学和逻辑主义等批判方法,图式化解读了当代视觉文化和艺术的图像转向与视觉文化转向,建构了“艺术政治符号学批判”“图像与视觉文化转向”“艺术的意义功能”等重要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命题;揭示了现代与后现代图像崇拜文化实践背后的商品化、全球化等本质特征;差异化审视现代与后现代先锋艺术与政治的逻辑关系及其理论进路,在推动后现代性艺术转向及美学全球化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黄世威
    • 摘要: 重建、强化共同体与延续共同体精神是国家对灾难的核心叙事主题之一。在新华社App“新视频”专栏发布的1644个短视频中,国家的灾难叙事以日常化的主题勾连着灾难记忆与生活情境,再由时间化、空间化框架建构起共同体想象的整体知觉体验与“地方—世界”的关联,并通过将苦难与崇高感进行视觉化展演,形成了通达意义的拟像共同体。
    • 方刚; 郭美坊
    • 摘要: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已被图像所包围,大众媒体借助媒介技术广泛传播图像符号,使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图像转向"的新样态."图像转向"表明话语形式逐渐转变为以图像为中心,促使网络民族主义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本文以"阿中"走红事件为例,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动因,并试图探究网络民族主义"图像转向"变化背后的原因.
    • 方弘毅; 甘锋
    • 摘要: 进入20世纪至今,批评作为一种主要的意义生产方式,使得艺术在社会历史形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学界对20世纪以来生产性批评的梳理较多采用逻辑线索显见而完整的西马批判路径;较少关注将艺术视为符号系统的结构主义艺术生产论形态下的视觉艺术生产性艺术批评问题.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人类社会逐步进入"读图时代",视觉艺术日趋成为艺术的主流形态进而成为艺术批评的主要对象.因此,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符号学框架下视觉批评的理论范式、话语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脉络对于建构和反思当代视觉艺术批评的方法论体系十分必要.批评的生产属性缘起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因而符号学主导的生产性批评理论形态与批判理论框架下的生产性批评理论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在指向、语境、特征、运作机制等方面两种生产性批评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二者在生产性内涵上又存有深厚的渊源与紧密的联系.文章在明晰"生产性批评"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内蕴联系的始基之上,沿着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全面梳理从"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的生产性批评理论迁转与范式递变并展开反思.
    • 王少文
    • 摘要: 数字图像时代的来临对架上绘画造成的巨大冲击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后表现得更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架上绘画创作对数字图像挪用或转译时的争议和架上绘画利用互联网展示造成的遮蔽危机.文章从图像学的历史发展观出发,结合海德格尔的"对技术的追问""艺术的本源"等观点,围绕和比较米歇尔图像学研究中形象与元图像的关键概念,提出了图像对媒介具备一种自适应能力.文章重点阐释架上绘画(图像)在线上与线下不同媒介切换时产生的自洽性是图像走向生物性和媒介性的必然结果,进一步提醒艺术家重新审视绘画(图像)所处的真实媒介环境或是当务之急.
    • 史文
    • 摘要: 在“语言学转向”的浪潮下,“图像转向”在人文学科领域已经初现。本世纪以来,随着视觉技术的发展,图像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图像性与文学的耦合在新诗这一文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新诗相对于旧诗,韵律削弱,而长短句、分行、汉字字形、排版等视觉性元素增加,“造型”成为新诗文体的一大特征,对诗意起到了重要的召唤作用。而在阅读新诗时,“读”与“看”两种行为常常会产生矛盾,读诗与看诗的碰撞与合作成为读者体会诗意的新方式。
    • 姚鹏; 崔之进
    • 摘要: 基于米歇尔的批判图像学理论,以艺术符号阐释科学图像的"陌生化"叙事、"元图像"指涉,以及"视知觉"等特征.厘清图像视阈下艺术和科技之间的"陌生化"叙事模式:传统与科学的间离、神话与科学的互文;以及"元图像"的象征叙事、矛盾空间的科学隐喻的叙事关系,突破文字叙述的局限,建构科学图像可视化传播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