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1990年代

1990年代

1990年代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6541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齐鲁学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商务周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1990年代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文勇、吴志强、商思林等。

1990年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541 占比:99.47%

总计:26682篇

1990年代—发文趋势图

1990年代

-研究学者

  • 陈文勇
  • 吴志强
  • 商思林
  • 李明军
  • 谷海慧
  • 庞秀慧
  • 张立群
  • 房伟
  • 朱其
  • 李华

1990年代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小祥
    • 摘要: 近年来,基于某种新的历史意识和现实诉求,人们逐渐把“九十年代”从“八九十年代”“二十世纪末”“世纪之交”等一系列笼统的概念中剥离,开始关注和讨论其自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年代”的意义与价值,并将其重新问题化、历史化。《血色莫扎特》和《平原上的摩西》这两部小说中的1990年代交织着无望与光亮、谐谑与冷峻、伤痕与深情等错综的时代底色、风格和情绪,充分写出了1990年代复杂、多元而矛盾的状貌,照亮了那些被总体历史情势所简化和遮蔽了的普通生活世界,同时也启发人们超越已经板结的带有“八十年代性”的“九十年代观”去重新想象、发现和描述1990年代。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构成了当下写作如何为1990年代赋形的两个典型文本。
    • 张立群
    • 摘要: 完整意义上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可从1990年代算起。经历三十余载的实践,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在整体上呈现出形态多元、种类繁多、远超同时期各体文学,当代史书写态势的过程中,其以卓有成就的探索为自身实践拓展出清晰的发展线索。通过对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史的梳理与考察,不仅可以总结其写作相对繁荣的原因、了解其丰富治史观念,而且还可以在评价其成就的同时,总结其问题和不足,进而为其未来发展获取新的增长点。
    • 王俊虎; 李柔
    • 摘要: 《白鹿原》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乡村世界不断遭受创伤的社会历史,白嘉轩、鹿子霖所代表的宗族利益与鹿兆鹏、白灵所展现的对理想的追求和奉献的对立之间形成了新旧时代之间的巨大反差;战争造成的历史不稳定导致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话语体系,但不稳定的同时也为新生力量不断壮大提供了支持。个人的主体性在乡村世界与现代意识的纠缠之下不断彰显,在个体生命与社会历史的联系程度十分紧密的境况之下,作者对人物的主体性也做出了足够的表现。多种元素的对峙为文本内涵赋予了深意,也为人物形象的饱满做出了贡献。
    • 曹霞
    • 摘要: 1990年代学院派批评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存在,也为后来者提供着思想与话语的资源。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梳理了这一批评派别出现的原因和转型场域,对陈晓明、陈思和、程光炜、孟繁华、郜元宝、张清华等人的批评文本进行了细读和分析,以说明其批评实践的特征及其与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析,以期为1990年代学院派批评的源起、发展和历史提供一种理解的路径。
    • 李心怡
    • 摘要: 1990年代产生了当代文学史书写的高潮,出现了多部影响至今的文学史著作。尽管文学史书写范式在1990年代出现了突破,但由于时代环境及文学史观限制,文学批评并未进入书写体系中。当代文学批评对于当下的介入性使得其在历史现场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论是出于多维度还原历史现场、构建文学史审美逻辑的诉求,还是注目于文学作品产生的条件和被发现的过程,文学批评都应该进入文学史中,在与创作文本的互动中丰富文学史内容。而文学批评若仅作为第五种文体进入文学史,则难免失其精华,与创作文本也依然隔阂,因此尝试由文学批评反向出发进行考察,或许能抵达以往文学史所未关注到的面向。
    • 刘起林
    • 摘要: 梁晓声将小说创作和社会评论并举,展开对1990年代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发展迷乱症”的揭示,进而从对文明单向度的忧思深入到对社会存在与发展根基的探索,提出了“补上‘好人文化’这一课”的思想主张。他既从人性演变规律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视野,揭示了提倡“好人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又从个体人生经验和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论证了“好人文化”的客观实在性和价值后援深广度。在此基础之上,梁晓声以19世纪欧洲文学大师为参照,确立了“以文学塑新民”的文学信念和“温暖的现实主义”的审美路径,最终创造出《人世间》这部集“好人文化”之大成的作品。
    • 刘强祖
    • 摘要: 1990年代的农村电影退去了热烈激情,开始以更加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审视农村的发展变革,塑造了一批能够反映市场经济时代特征的农民形象:倔强的尊严捍卫者形象、商品经济时代的创业者形象、跌落神坛的村干部形象、苦难的承受者形象。这些农民形象的塑造更加关注农民的个体精神,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同时,电影也比较明显地表达了对时代人心的批判和反思,使得这一时期的农村电影显示出难得的精神性和思想性。
    • 刘福春
    • 摘要: 本文从现当代文学史料/文献的角度回顾了1990年代的当代文学的文献工作和研究。作者依据自身四十余年的文学史料整理工作,并将其分为四季来阐述。1980年代常常被视为史料工作的春天。作者有幸参与编撰了项目中的《中国现代新诗集总目录》,也开始了其文献整理的春天。1990年代现当代文学的史料工作,除了很多工作仍在继续,文献的空间也有了新的开拓。21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文献工作又开始了一次升温,俨然成为了显学,可以说是进入了金秋。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成长或成熟于1990年代的新一代学者涌现出来,随后又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从“材料”到“资料”到“史料”,再到21世纪的“文献”,名称的变迁,含有深刻的学术意义。
    • 段美乔
    • 摘要: 本文以微观视角考察了199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工作。进入1990年代以后,文学的整体失落,文学研究的边缘化,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文学的学科影响力减弱,现代文学的史料工作者感受到了寒冬的凛冽。作为低谷的1990年代史料工作,也许是一个“过渡”,但却是必要的“过渡”。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与社会科学的崛起,学术研究的职业化倾向,以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和论文的规范化为表征的学术转型等现象,不断引发文学研究本质如何应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
    • 李耀鹏
    • 摘要: 1990年代知识界引发了对文化激进主义进行争论反思和价值重估的热潮,这一思想史和文化史命题不仅直接彰显着1990年代知识分子内部的思想跃迁和历史反思意识,同时更内在性地关乎着对于五四的重新理解和阐释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论争过程作出相对详实的梳理和还原,分析和考察知识界对于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文化激进主义的不同态度,进而考辨导致这种认识差异性的内在缘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