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学

人学

人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2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社会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26篇;相关期刊1388种,包括学理论、理论学刊、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等;人学的相关文献由2503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福胜、曹清燕、陈曙光等。

人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4 占比:94.61%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126 占比:4.92%

总计:2562篇

人学—发文趋势图

人学

-研究学者

  • 孙福胜
  • 曹清燕
  • 陈曙光
  • 张耀灿
  • 沈亚生
  • 王吉鹏
  • 陈晨
  • 于欣
  • 寇东亮
  • 张艳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恒
    • 摘要: 与西方相较,中国古代儒家天人之辨基本不涉及认识论问题,也不应视为完全的宇宙论问题,而更多是关乎人的生存与价值的人学问题,其重点在人而不在天,其诉求是不断揭示人的本质并提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此人学视域下,天人之辨现有研究中的“类型说”与“阶段说”应该也可以实现某种统一,以弥补解释效力的不足。总体而言,天人之辨展现为“合—分—合”的逻辑发展进程。具体而言,人从上古“天人杂糅”的蒙昧状态中觉醒,摆脱“天即人”的低阶相合,构成了“由合而分”的第一次转折;嗣后,人不断发现自身力量,觉解自身命运,最终在理学那里实现了“人即天”的高阶相合,此为“由分而合”的第二次转折。从“天即人”到“人即天”,天人之辨的逻辑发展始终朝向人的独立与自由。
    • 丰子义
    • 摘要: 我国的人学研究是改革开放后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在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人学研究大致形成了这样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路向,即基础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对话式"研究、交叉式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推进人学研究,应着力加强对新时代新阶段的新问题、全球化大变革中的人学问题、人学基础理论问题、理论与现实中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加强和改进,重点是加强专题性研究、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
    • 周家盈
    • 摘要: 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都与其语言观有所连接。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对西方形而上学语言观所认为的“语言仅仅是一种发出者的主体性活动”进行了批判,二者都不再将人当作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客观对象,而是将人当作认识主体进行研究。但二者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一方面是海德格尔对“技术语言”的批判与马克思对语言这一“独立王国”的批判相悖离;在对于“本真的人”的落脚点上,二者的表述也大相径庭,这是二者在人学思想上最大的分歧之处。
    • 周霞
    • 摘要: 蚩尤掌握一定的天文历法地理知识,为医疗实践奠定了基础及方法,并以民为本,守护盐以保民之健康。故从"蚩尤血成卤化盐"传说的二元对立出发,通过蚩尤贡献与护佑生命之盐的记载分析瑶族传统医学中的盐文化。瑶族医学具有取象比类的思维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以盐疗疾,佐盐的食疗是瑶族养生的特色与智慧。蚩尤后裔民族在融合中发展,苗、瑶、畲民族医药有共同文化渊源,并与中医文化相互交织、吸收,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民族特色医学。
    • 胡建华; 周鑫婷
    • 摘要: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需要更加关注企业中人的作用。人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出发,探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企业人本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当今社会“996”工作制出现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重视员工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企业和个体的共同发展,让企业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职能,个体得以从片面发展迈向全面发展。
    • 沈湘平
    • 摘要: 中国人学研究需要真切把握现时代人的存在状况与可能趋势,自我的肉身、认知和心灵是三个重要切入维度。当代中国,人们对生命健康、生命生产极度关注,但存在自己生命生产和他人生命生产的不平衡。身体被"视觉中心"塑造,技术进步带来"忒休斯之问"和迎来后人类纪,虚拟自我开启肉身新纪元,"我身何是"更加迷惑。网络虚拟经验带来"现实倒置",媒介改写现实,因果性认知日益让位于相关性分析,"信息茧房"效应和知识工业化造就系统性愚钝、反智及意见"粉丝化"等状况,"我知何识"因与社会历史结构、人的存在状态俱为一体而愈加复杂。当今中国确实面临失去民族精神独特性的危险,人们对显现的执着遮蔽本真存在,普遍存在主体感危机和道德感弱化倾向,核心问题则在于意义的消减甚或迷失,从而导致幸福感的稀缺,"我心何属"直接关联存在领悟和心灵安顿。今天,我身何是、我知何识、我心何属已经超越个体成为关乎人类整体存在的大问题,任何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日益需要基于共在的领悟与再道德化。
    • 章亮亮
    • 摘要: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终于要统一成为‘人学’”是朱光潜晚年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针对美学研究提出的著名论断。“人学”并非独立于朱光潜的思想体系,而是厚植于“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初生、发展、成熟的始终,并相应地呈现出隐现—开显—迸发的阶段性样态。以“人学”为美学发展的最高范导,朱光潜触摸到新近诞生的神经美学的身影,辩证地评价美学固有的自然科学化研究路径,从而纠正了自然科学所倚重的实证主义自身存在的种种诟病,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统一的最终实现继而构建走向自然主义的中国当代美学厘定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董朝霞
    • 摘要: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全面自由发展,进而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过程。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不断反思人在其劳动过程中是异化了,还是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类的解放的过程。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四个规定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致力于实现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同在、在劳动中彰显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同一以及人与外界关系的和谐,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而非人的劳动和人本身异化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兼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真理性和道义性,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智慧和方案。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利于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更加明确未来怎样才能继续走向成功。
    • 韩益凤
    • 摘要: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传统的中小学教师群体存在专业发展“单兵作战”、理论与实践难以融通、职业幸福感持续走低等问题,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低效。“四有”好教师团队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致力于突破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封闭路径,关注教师生命成长和职业幸福,构建跨越大中小学教师群体边界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团队综合育人、学科育人的教育价值,探索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
    • 谢俊
    • 摘要: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人学意蕴较为突出,道德既是人之为人的应有之义,也是规范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判断准则。正确把握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人学价值,对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构建和谐的主客体关系、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