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颅夹闭术

开颅夹闭术

开颅夹闭术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5593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国民康医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等;开颅夹闭术的相关文献由587位作者贡献,包括呼铁民、姚俊恒、彭立基等。

开颅夹闭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5593 占比:99.90%

总计:225813篇

开颅夹闭术—发文趋势图

开颅夹闭术

-研究学者

  • 呼铁民
  • 姚俊恒
  • 彭立基
  • 杨国军
  • 殷万春
  • 江辉
  • 王维兴
  • 高永峰
  • 高飞
  • 万伟峰

开颅夹闭术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曦明; 梁慧兵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获得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统计患者CVS发生情况,将发生CVS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CVS者纳入未发生组;询问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可能的因素纳入,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后并发CVS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后经评估,有15例并发CVS,65例未发生CVS;发生组Fisher分级>Ⅱ级、Hunt-Hess分级>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2次患者占比及血清ET-1水平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Ⅱ级、Hunt-Hess分级>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2次以及血清ET-1水平高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后并发CVS的危险因素(P1.0)。结论Fisher分级>Ⅱ级、Hunt-Hess分级>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2次以及血清ET-1水平高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后并发CVS的危险因素。
    • 秦显尧; 韩守孟; 魏恒; 田其; 王军民; 田道锋; 陈谦学; 李明昌
    • 摘要: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外科治疗的88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接受开颅夹闭术(夹闭组),3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组)。出院时、出院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夹闭组术后复查CT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显影;术后发生颅内感染7例、肺部感染38例、脑积水5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51例(87.9%),预后不良7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50例(86.2%),预后不良8例。栓塞组1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瘤颈少许残留,6个月复查DSA发现瘤颈压缩,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其余动脉瘤均致密栓塞;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例、脑积水1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26例(86.7%),预后不良4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29例(96.7%),预后不良1例。出院后6个月CTA或DSA复查显示88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对于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是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 郭建敏
    • 摘要: 目的: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C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的CA患者9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前术后致炎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术后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CA与开颅夹闭术相比,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但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吴克欣; 安杰; 杨国军; 哈米提·库尔班
    • 摘要: 目的探讨对脑动脉瘤患者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20例)和常规组(100例)。常规组使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临床相关指标等。结果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常规组,手术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脑动脉瘤患者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陈鹤; 赵玉龙; 刘佳明; 杜舜尧; 唐一淳; 陈立刚; 高旭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手术治疗的204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0-57个月,平均(36.7±9.4)个月;末次随访时,应用修订版认知功能电话问卷(TICS-m)评分评估认知功能,其中TICS-m评分≤27分认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结果 57例术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开颅夹闭术、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是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治疗方法上,优先选择介入治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低于夹闭术。另外,高血压病及病人受教育水平也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 陈俊良
    • 摘要: 目的探讨Hunt-Hess Ⅱ~Ⅳ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开颅术后恶性脑肿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开颅手术182例,全组脑肿胀明显者34例,术中脑肿胀明显直接去骨瓣减压29例,术后因恶性脑肿胀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的5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经单因素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和分析Hunt-Hess Ⅱ~Ⅳ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开颅术后恶性脑肿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术前侧裂血肿厚度大于1 cm(水平位宽度)、术前有短暂缺氧、术前Fisher分级大于等于3级、术前昏迷史、年龄、高血压或(和)高血糖5年以上、术后血性脑脊液清除速度,7个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侧裂血肿厚度、术前有短暂缺氧、年龄、术后血性脑脊液清除速度为Hunt-Hess Ⅱ~Ⅳ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开颅术后恶性脑肿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侧裂血肿厚度大于1 cm(水平位宽度)、术前有短暂缺氧、术前fisher分级大于等于3级、术前昏迷史、年龄、高血压或(和)高血糖5年以上、术后血性脑脊液清除速度,7个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Hunt-Hess Ⅱ~Ⅳ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开颅术后恶性脑肿胀的重要危险因素,侧裂血肿厚度大于1 cm、术前有短暂缺氧、年龄、术后血性脑脊液清除速度是Hunt-Hess Ⅱ~Ⅳ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开颅术后恶性脑肿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的多学科联合救治,并合理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同时应用合理的个体化治理方案,有助于更好地提高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韦继明; 罗铸; 冯磊; 蒙海滨
    • 摘要: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率、住院周转率、治疗费用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各具优势,其中,开颅夹闭术的治疗费用较低,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进行治疗。
    • 徐明
    • 摘要: 目的:研究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介入栓塞术对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血管介入栓塞组和开颅夹闭组(50例/组)。为开颅夹闭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为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Glasgow昏迷评分。结果: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开颅夹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通过血管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开颅夹闭术,且手术时间更短,住院时间更短,但住院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整体来说,应用价值较高。
    • 姚凯华; 孙永; 朱峰; 李永文; 韩兴旺; 刘永玲
    • 摘要: 目的探究介入栓塞术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89例aSAH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归纳为对照组(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42例与研究组(采取介入栓塞术治疗)47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依照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判定]、免疫功能[包含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82.98%)明显高于对照组(64.2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对照组更低于研究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6.38%)明显低于对照组(23.81%)(P<0.05)。结论相较于开颅夹闭术,对高分级aSAH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且介入栓塞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术后并发症率低,具有较高安全性。
    • 陈明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对老年脑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开颅夹闭术以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9年4月收治的84例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分组;治疗组(42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展开脑动脉瘤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开颅夹闭术展开脑动脉瘤治疗;就组间围手术期系列指标、术后随访预后结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数据展开对比.结果 治疗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住院时长(11.07±2.05)d、手术时长(2.16±0.53)d明显短于对照组(15.31±2.36)d、(2.93±0.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0、6.784,P<0.05);治疗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恢复良好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轻度残疾率(4.76%)、重度残疾率(4.76%)以及植物生存率或病死率(2.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23.81%、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12、8.571、6.222、4.480,P<0.05);治疗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数据(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4,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有效运用,可使得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住院时长、手术时长获得缩短,使得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提升,将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以及植物生存率或病死率显著降低,将术后并发症充分减少,最终实现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有效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