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
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

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5-10-08

主办单位:全军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IMP)是以肠系膜上静脉的分支及结肠壁静脉管壁广泛钙化并肠壁增厚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罕见的缺血性结肠炎,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恶心、呕吐、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等非特异性症状.IMP可基于影像学检查示肠系膜线状特征性钙化和独特的组织学示肠系膜静脉壁钙化确诊,目前其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影像、临床医师需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率,减少患者反复就诊的经济负担及病情延误所导致的严重的并发症。CT在各项检查中最具特征,即肠系膜上静脉分支管壁的广泛钙化及结肠壁静脉的广泛钙化,伴有结肠壁的广泛增厚,其特异的CT表现值得学习和研究。
  • 摘要:目的:联合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提高胃肠病变的诊断正确率.rn 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进行影像学检查的胃肠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共94例,其中男52例,年龄2-81岁,中位年龄52岁;女42例,年龄8-87岁,中位年龄59岁.检查方法包括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CT平扫,CT增强(CT-CE),CT血管造影(CTA),MRI平扫,MRI增强,数字血管减影血管成像(DSA).在随访中,以消化内镜检查和(或)手术病理诊断为参考标准,评价影像方法的诊断正确率.rn 结果:94例患者中,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4例,明确诊断12例,另2例通过CT检查明确诊断.CT检查68例,平扫明确诊断7例,进一步增强扫描明确诊断57例,再进一步结合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明确者l例、MRI明确者1例、DSA明确者l例,还有1例通过手术探查明确.CTA检查11例,直接明确诊断者8例,进一步DSA明确者3例.MRI检查1例,未能直接明确诊断,进一步CT检查明确.rn 结论:影像检查方法诊断胃肠病有一定难度,但是合理联合应用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诊断能力.
  • 摘要:纵隔畸胎瘤绝大多数位于前纵隔中上部,罕见于其它纵隔部位。囊性畸胎瘤CT表现为囊状水样密度块影边缘光滑,囊壁完整,囊壁厚度一般在2~5mm之间,并不是很厚,囊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很薄而不能满意地观察到,但囊壁的大部分可以清晰显示;囊内密度均匀,CT值接近于水,其内也可见少量脂肪、钙化、骨骼或牙齿等多种组织成分;病变与周围组织间脂肪间隙存在;增强扫描时,囊壁可呈轻至中度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称其为显壁囊肿。实质性畸胎瘤CT表现为混杂密度软组织块影,边缘形态多样,包膜基本完整;块影内密度不均匀,可见软组织、脂肪、液体、钙化、骨骼或牙齿等各种组织成分;增强扫描时,软组织成分可呈轻至中度强化。
  • 摘要:目的:研究胸部外伤在DR平片及CT影像的表现以防漏诊.方法:将我院2012~2013年间胸部外伤资料完整的139例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分析.结果:单纯肋骨骨折34例(24.5%);肋骨骨折伴肺挫伤42例(30.2%);肋骨骨折伴湿肺34例(24.5%);肋骨骨折伴血气胸、胸腔积液41例(29.4%);皮下组织积气41例(29.4%);肋骨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33例(23.7%).结论:DR平片与CT扫描相结合对提高胸部外伤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 摘要:气管支气管裂伤极少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气管支气管裂伤虽可明确诊断,而急性期患者往往伴随较严重的合并伤、昏迷或休克等情况,多数患者因病情危重,操作都有一定困难与风险。所以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因其操作简便且极具价值而作为气管支气管裂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因此充分认识和应用影像学检查,经PACS系统,应用三维重建(3D)、多平面重组(MPR)技术等,尤其是CT仿真内镜(CT-VE)新技术的应用,对急性外伤性气管支气管裂伤的早期诊断能有独特的价值,可以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 摘要:精力、气势、神韵。学科定位:放射科是临床科室!包含诊断与治疗内容、先进生产力.唯一代表者,检验者、平台、辐射、指导作用。放射科室设备依赖型、临床依赖型、技术依赖型科室、也是身体伤害型的科室。放射科室临床科室,是医院的重点与支柱学科。整合医学与转化医学、学科管理与技术发展、合作发展与资源共享、科学、技术、社会、人文。制度规范化(方圆与规矩);遵章循序(理解中执行);贯彻执行(执行中理解):多宣传、快检查、高效率、把好关、驯导服务、质量优先。总之,借脑借力发展,关键要有头脑,更要有实力,认真做事,本色做人,共同发展、合作发展、整合发展是未来学科发展之道。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Fischer评分结合MR影像报告数据系统(MR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MR Bi-rads)系统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rn 资料与方法:对我院乳腺外科触诊可疑乳腺肿物,乳腺钼靶或乳腺b超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行乳腺MRI检查.着重对MRI发现病变的44例女性患者进行分析,年龄范围25-71岁,平均年龄45.11±11.04岁.按照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提出的针对乳腺MR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对所发现的乳腺病灶进行分析,将病灶分为点状病灶,肿块及非肿块样强化病灶3大类.同时结合Fischer评分与MR影像报告数据系统对病变进行评估、分级,并与手术后的病理结果对照,计算Fischer's评分与Bi-rads系统诊断病变的准确性.rn 结果:44例患者共发现47个病灶,乳腺MRI表现为点状强化病灶2个,肿块样强化病变39个,非肿块样强化病变6个.病理证实的良性病灶25个,恶性病灶22个.Fischer's评分结合Bi-rads系统诊断的正确率为87%[(19+22)/47],灵敏度为76%(19/25),特异度为100%(22/22),误诊率即假阳性率0%,漏诊率34%.rn 结论:Fischer's评分结合Bi-rads系统将乳腺病变的形态学表现与动态增强表现有机结合,为乳腺癌的诊断规范了诊断步骤及标准,有助于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尤其对于MRI表现为肿块样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高于非肿块样病变.
  • 摘要:目的:探讨256层I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在人体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图像质量方面的对照.方法:搜集做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前瞻性门控60例,回顾性门控40例(要求心率控制在72次/分以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使用前瞻性门控扫描的患者在辐射剂量及造影剂用量两方面低于40例回顾性门控扫描患者,在图像质量方面与回顾性门控无明显差别.结论:在心率条件允许且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的前提下,前瞻性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回顾性门控,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之首选方法.
  • 摘要:肝内胆管术后形成肝脓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胆道粘膜抗病能力下降、肝内胆管残余结石和管引流不畅,胆道梗阻,胆汁滞留。常规下利用B超和CT增强不难诊断,因患者过敏体质例行MR检查。MR扫描可全方位了解肝脓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包膜,通过不同的MR序列可以更好的显示肝脓疡的多个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如“环征”、“簇状征”,能够更清晰的显示脓肿形成的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增强扫描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观察二甲硅油散在胃肠钡餐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接受胃肠钡餐检查中的436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使用二甲硅油散组.比较二组资料胃及大、小肠肠道内的气泡量,粘膜清晰度;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二组均无不良反应.二甲硅油散组胃腔及大小肠肠道内气泡较少,影像清晰度较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钡餐检查前服用二甲硅油散可以去除肠道内的气泡,提高胃肠钡餐检查的影像清晰度.
  • 摘要:目的:探讨肾肉瘤样癌的CT特征.rn 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15年8月间在我院诊治的5例肾肉瘤样癌患者的CT及手术、病理资料.总结患者的CT平扫以及多期增强CT的表现,与手术所见和病理表现对照,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并讨论与其他肾肿瘤的鉴别要点.rn 结果:5例CT平扫肿瘤均体积较大,最大长径大于5cm;密度不均,见不同程度坏死,4例呈明显肿块,坏死面积大,1例呈全肾弥漫浸润,散在少量灶性坏死区;多期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渐进性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1例为单发病灶无转移及周围浸润, 3例累及肾周脂肪囊伴2例邻近淋巴结转移,1例全肾浸润并累及同侧肾盂、肾静脉及邻近腹膜,且伴邻近淋巴结转移.rn 结论:肾肉瘤样癌具有特殊的CT表现特征,掌握好CT扫描技术有利于显示其特点.
  • 摘要:目的:应用胸部CT检查心表面脂肪分布,并讨论心表面脂肪异常沉积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rn 材料与方法:选择32例心肌缺血患者的胸部CT影像,分析患者心表面脂肪的分布特点,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同年龄段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rn 结果:心肌缺血组心表面脂肪分布平均厚度均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健康对照组心表面脂肪分布的平均厚度依次是右侧冠状动脉沟(12.37±2.45mm),左侧冠状动脉沟(9.82±1.28mm),心尖部(4.39±1.24mm),室间沟(2.86±0.58mm),右室前壁(2.45±0.82mm),左室后壁(1.22±0.77mm).缺血组心表面脂肪分布的平均厚度是,右侧冠状动脉沟(19.15±1.40mm),左侧冠状动脉沟(15.42±1.79mm),心尖部(8.40±1.82mm),室间沟(6.50±0.80mm),右室前壁(6.69±1.58mm),左室后壁(3.48±0.98mm).rn 结论:心表面脂肪是心脏的重要组织,过量沉积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应用胸部CT检查心表面脂肪方便、实用且临床意义重大.
  • 摘要:目的:分析巨大子宫阔韧带肌瘤常规MR及增强扫描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rn 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巨大子宫阔韧带肌瘤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4例患者MR均表现为盆腔巨大实性占位,大小为6.5×6.0cm~12.4×11.6cm,位于子宫上方及两侧,病灶与子宫分界清晰,呈类圆形及多结节融合分叶状,一例可见蒂状结构与子宫肌层相连.常规序列T1WI呈等、稍低信号,信号欠均,T2WISTIR信号不均匀,D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LAVA多时相扫描强化程度不均匀.所有病例均于MR检查后5~10天行子宫切除术及经腹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病理诊断均为阔韧带平滑肌瘤伴有变性.rn 结论:提高对巨大子宫阔韧带肌瘤的MR表现认识有助于其准确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黏液样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MLS)的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长期误诊为血管瘤的MLS1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rn 结果:患者因右腕桡侧肿物25年余入我院手足外科.曾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血管瘤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6个月复发.近2年肿物增长加快,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入我院后经超声、X线及MRI检查等仍诊断右腕部血管瘤,遂行肿瘤全切手术治疗.术后半月病理检查确诊为MLS,切口一期愈合出院,术后患者局部行放射治疗.术后连续随访至今8个月,肿瘤未见复发.rn 结论:MLS影像学表现易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混淆,术前易误诊,但MRI检查对其诊断显著优势.加强对本病认识、发散诊断思维、认真细致分析影像学资料,并及时行病理检查,可减少或避免其误诊误治.
  •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关节专用MRI对剥脱性骨软骨炎(O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关节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的X线平片和MRI影像资料.结果:OCD MRI表现为关节承重部位软骨下骨质不同程度缺损,依据损害的范围和形状、部位、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情况,碎片下方的高信号区域和是否存在游离体,将OCD MRI表现分为V型: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20例,Ⅳ型9例,Ⅴ型4例.结论:OCD在MRI有特征性表现,是早期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四肢关节专用MRI可为临床鉴别诊断、判断OCD的稳定性,选择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石骨症的临床及X线特点和影像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5例石骨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像主要表现为骨硬化、成型异常和骨中骨.骨硬化表现为横行带状或纵行长条状,硬化区皮质、髓腔、骺板及骨小梁结构消失而不能辨认.结论:影像检查是石骨症的主要检查方法,可显示病变的累及部位、范围和程度,对石骨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本文讲述了医学影像学学科发展趋势,阐述了医学影像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国外医学影像学高等教育办学情况,影像诊断学专业能满足大城市的基本需要,尚需提高人员层次。不能满足中小城市和县乡级医院人才需要。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基本不能满足医疗结构人才需求。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大都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培养,缺乏后期的专业培养。
  • 摘要:科研设计在论文发表中的重要性科研设计决定了科研方法,设计出了问题,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必将会有误,就会严重影响论文的质量。论文能否被采用,科研设计至关重要。而科研设计在论文中主要体现在“资料与方法”部分。“资料与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料不完整或失真,设计不当。影像学临床科研设计要求,明确研究的目的,不同的研究目的设计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目的要设计不同的观察和评价指标,要针对研究的目的设计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影像学表现的评价研究最好采用双盲对照的原则,前瞻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合作研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 摘要: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穿透性动脉硬化性溃疡、壁内血肿.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胸痛,也被称为主动脉性疼痛,表现为急剧的、撕裂样的胸背痛,疼痛发作后迅速达到高峰.AAS是发病相对少见但死亡率极高的主动脉病变,MSCT是快速、准确诊断AAS的重要手段,可以提供关于主动脉形态、管腔、管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等重要信息,是临床可疑AAS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价值不仅在于AA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还可准确显示病变位置、范围、类型、解剖学和病理学特征以及并发症,这些信息是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判读预后和评估疗效的主要依据。
  • 摘要:针对腹部低剂量多层探头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MDCT)图像虽然可以降低患者细胞癌变的风险,但是同时也降低图像的诊断质量及扩散性滤波参数凭经验设计的问题,本文应用客观设置参数的3D非线性扩散性均值滤波器改善腹部低剂量MDCT图像质量.首先根据非线性扩散性滤波器的原理推导出扩散值与体素梯度的依赖关系.然后根据改依赖关系,抽取空气区域噪声取得均值设置扩散性参数.实验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滤波器能有效改善3D腹部低剂量MDCT图像的质量.
  • 摘要:目的:分析肝脓肿的CT表现特点,将其与其它易于混淆的肝脏病变区别开,从而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准确度.rn 方法:查阅并回顾多篇相关文献,提取相关重要信息,并对其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rn 结果:平扫:肝实质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中央为脓腔,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高于水而低于肝,少数内可出现液气平。环绕脓腔可见低于肝实质的脓肿壁。急性期壁外可出现水肿带,边缘模糊。动脉期:脓肿壁呈环形强化,周边水肿无强化,构成”环征”。肝实质由于充血出现短暂的明显强化。脓腔内若出现多方,则呈蜂窝状强化。门脉及延迟期:脓肿壁仍进一步持续强化,周围水肿带也逐渐强化,而肝实质强化逐渐消退。rn 结论:脓肿形成期(晚期)肝脓肿的CT表现比较典型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数病例不难诊断,而早期肝脓肿CT表现多种多样,正确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注意与以下肝内病变进行鉴别:绝大多数较大的肝癌肿块内常出现中央坏死、液化,CT平扫与早期肝脓肿CT表现不易区分,需要注意鉴别,其主要鉴别点为肝癌坏死液化灶一般位于病灶中央,其CT值一般较脓液高,平均CT值约30Hu左右,且肝癌坏死液化灶形态多不规则,内缘凹凸不平,有时还可见结节状突起,增强后其强化持续时间较短,呈“快进快出”的肝癌强化模式改变,如果还伴有AFP升高、门脉癌栓、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其它肝外转移则更能助证肝癌的诊断。有些转移瘤CT表现呈囊状及“牛眼征”改变,与肝脓肿CT表现有相似之处,需与肝脓肿鉴别,主要鉴别点为肝转移瘤没有感染症状,一般有原发瘤,常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病灶周围无水肿带,而肝脓肿一般有感染症状,以肝脏单发病灶多见,病灶周围常有水肿带围绕,且增强扫描后即使较小的转移瘤亦可出现环形强化,而增强扫描后肝脓肿只有较大的病灶才出现环状强化。有些较大的血管瘤CT平扫可表现为病灶中央有腔隙状低密度影,也与早期肝脓肿的CT表现类似,主要鉴别点有动态增强扫描时肝血管瘤具有典型的特征性CT表现,即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强化区域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血管瘤病灶呈与肝脏等密度改变:且血管瘤病灶一般边界较清晰,无感染症状。
  • 摘要:本例表现为假性发作,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由心理障碍而非脑电紊乱引起的脑部功能异常。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相应痫性放电和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是与癫痫鉴别的关键,临床诊断胰岛细胞瘤有一定的难度。胰岛细胞瘤组织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呈岛状,瘤细胞多角形,胞质浅染,有的胞质透亮似透明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大小较一致,染色质均匀细致,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周围有毛细血管血窦及纤维间质:免疫组化,肿瘤细胞AAT局部阳性,NSE、B-catenin和PR部分阳性,vimentin和CK阴性,Syn阳性。多数胰岛细胞瘤显示良性行为,它们或许具有恶性潜能,但手术切除肿瘤中断了其自然病史,所以阻止了这种潜能的表达。
  • 摘要:目的:提高影像诊断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搜集国内有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概念、病因、临床症状、病理生理以及影像诊断发展的文献,并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展开研究。结果: 化学指标及MRI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意义,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各种影像方法无明显差异,但MRI能对其预后作出判断.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若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影像医师应结合临床生化指标作出判断.
  • 摘要: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均为膨胀性生长,有完整或不完整纤维假包膜,肿瘤内可有灶状出血或囊变,增强扫描肿瘤持续轻度强化、边缘清、锐利,增强三期扫描肿瘤强化程度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有助于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相鉴别。乳头状肾细胞癌分级较低,恶性程度明显低于最常见的透明细胞癌,因而预后良好,治疗前的诊断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方式以及预后。临床上多采用保守的手术方法(肾脏部分切除),研究表明,乳头状细胞癌手术后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80-90%。若治疗前能确诊,将极大提高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
  • 摘要:目的:探讨表阿霉素(EADM)热化疗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细胞毒作用.rn 方法:以人胆管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水浴加热后进行MTT试验,透射电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了热疗、化疗、热化疗对人胆管癌细胞的作用.rn 结果:42℃以上单纯热疗组对QBC939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P<0.01),42℃以上热化疗组对QBC939细胞有明显的协同或相加作用(P<0.01).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均观察到热疗、化疗、热化疗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P<0.01);热化疗有协同作用(P<0.01).rn 结论:热疗、化疗、热化疗均抑制QBC939细胞增殖;热疗、化疗、热化疗诱导细胞凋亡为其抗癌机制之一;热疗提高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
  • 摘要:对碘造影剂(CM)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及早发现和治疗.虽然造影剂的不良反应不能避免,但对降低其发病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提前确定哪些患者风险最大。据CIN的发生机制摇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包括分子直接的化学毒性(离子性、含碘物质),渗透毒性,组分中与黏度相关的毒性。对肾毒性的相关影响,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达成最终共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对比剂的渗透负荷是导致CIN发生的重要因素。非离子型二聚体造影剂可进一步降低渗透压,代表药物为碘克沙醇。CIN危险因素分析导致CIN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CIN的临床表现摇,CIN的防治摇CIN重在预防。
  • 摘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与瘤体形态、大小及部位有关。多数瘤体直径小于2cm,临床无症状,仅于内镜检查、外科手术或尸检时意外发现。本组病例1例无明显症状,1例上腹不适1月,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首先区分良恶性,有溃疡完影的脂肪瘤还应与迷走胰腺鉴别等方面的鉴定,胃脂肪瘤治疗的选择仍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但多数学者认为对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瘤体直径小于2cm的胃脂肪瘤可随访观察。本组病例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显示胃脂肪瘤是来源于勃膜下的良性肿瘤,难以与其它胃肠间质来源的肿瘤鉴别;CT的特异性表现能减少胃脂肪瘤内窥镜下活检和一些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组27例,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超确定诊断,13例发病在3周以内,表现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14例发病超过3周,表现为慢性静脉阻塞.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14例经患侧腘静脉穿刺.所有病例均先行经导管溶栓治疗,之后7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20例球囊扩张后行内支架植入术.rn 方法: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导丝成功通过狭窄段8例,不能通过5例,此5例随后改为造影导引下患侧腘静脉穿刺.14例直接行同侧腘静脉穿刺,在深静脉造影的导引下均穿刺成功.11例溶栓前置入滤器,16例未置入滤器.溶栓时间(85±16)h,尿激酶用量(300±32)wu.13例急性发作患者血栓完全溶解,14例慢性病人彩超报告管腔内见血流信号,提示血管部分再通.对局限性狭窄病变,7例仅行球囊扩张,20例同时行内支架置入术.术后造影显示髂-股静脉血流通畅.术后第1、3、6、12、24月行超声或下肢深静脉造影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19例静脉造影或超声显示髂一股静脉通畅,临床症状消失,8例深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髂一股静脉血流基本通畅,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但仍存留肢体轻度肿胀.rn 结果:11例溶栓前置入滤器,出院时复查超声提示9例下腔静脉通畅,2例滤器内见部分血栓,临床无肺栓塞发生;16例未置入滤器患者中,13例无不适症状,2例轻度胸闷、气短,脉搏氧饱和度90%-94%之间,肺部增强CT显示肺动脉小分支内血栓,经溶栓、抗凝处理后症状消失,l例胸闷、气短较重,脉搏氧饱和度84%-86%,吸氧后好转,增强CT报告右肺上、下动脉见不规则形状充盈缺损,急诊行经股静脉肺动脉抽栓及溶栓治疗,给予尿激酶lOOwu后血栓基本消失,溶栓结束后于下腔静脉置入滤器,住院期间及随访中症状无复发。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导丝成功通过狭窄段8例,不能通过5例,改为造影导引下行患侧胭静脉穿刺。14例直接行患侧胭静脉穿刺,在深静脉造影的导引下均穿刺成功。3例穿刺点血肿,经热敷及活血化淤治疗后消失。rn 结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以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为标准,结合我院钼靶X线机特征对1008例钼靶体检结果进行评估.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12-1-2015-7-1乳腺钼靶摄片并统计BI-RADS分类.rn 结果:其此标本30-85岁女性中,以BI-RADS 2、3级(Category3,28)为主915例,Category4 12例,Category5 6例,均确诊;经临床及随诊确诊乳腺癌15例.rn 结论:女性乳腺疾病发病率较高,特别是乳腺癌居高不下,部分病例随诊中出现BI-RADS跳级现象,合理评估及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早发现、早治疗率.
  • 摘要:嗜铬细胞瘤又称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较少见的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多发在肾上腺髓质称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少数发生在肾上腺外,其中85%在横隔下。实验室检查检查血、尿中的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VMA升高对诊断诊断很有帮助,前者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但可反映肾上腺水平。目前认为儿荼酚胺的代谢产物血浆甲基肾上腺素(CMN)水平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金标准;嗜铬粘蛋白(CgA)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与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90例肝脏疾病患者,分别应用磁共振、多排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准确率.结果:磁共振检查诊断的准确率约为87.50%(98/1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22%(60/98),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多排螺旋CT检查,可作为肝脏病变诊断的首选.
  • 摘要:目的:在于探讨1.5TMR化学位移技术诊断肾上腺腺瘤的价值.方法:共收集肾上腺各类腺瘤10例,均使用化学位移技术于MR序列成像,比较其成像效果.所有病例均手术.结果:除直径超过5cm大的病例除出血坏死等因素外,多数肾上腺腺瘤均表现去相位信号均匀性减低,而其他病例无类似表现.结论:磁共振化学位移技术于肾上腺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颅内动脉瘤较常见,目前其主要治疗手段为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后者以其创伤少、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术后要准确评估动脉瘤有无残留、与载瘤血管的关系及血管有无狭窄、闭塞是临床医生尤为关注,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性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3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A的影像资料,探讨其应用价值.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观察动脉瘤有无残留、栓塞材料的位置及载瘤动脉的关系、远端血管的情况是每位外科医师关心的问题,既往多采用DSA进行术后评估,但因具有创伤性、操作比较复杂、有的患者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伤、且费用相对较高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MRI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rn 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病例资料和MRI影像资料.5例患者临床表现头痛头晕(5例)、呕吐(2例)、视物模糊(1例).全部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GE Signa 1.5T机型,常规轴位、矢状位扫描,2例加扫冠状位.扫描序列T1WI、T2WI、FLAIR、DWI.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肘静脉注射.rn 结果:5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2例位于额部,2例位于颞部、1例位于顶部.MRI表现具有典型脑外肿瘤征象,有包膜,边界清晰,邻近脑质受压塌陷,周围脑质水肿较轻,肿瘤T1WI呈混杂信号,以低信号为主,内缘见低信号包膜,T2WI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Flair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DWI为稍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与邻近硬脑膜相连,3例增强见脑膜尾征MRI误诊为脑膜瘤.rn 结论:本病为较罕见脑外肿瘤,MRI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不易鉴别,结合临床表现和MRI影像学特点,可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确诊需病理.
  • 摘要:左心室室壁瘤是指左心室部分室壁在舒张期异常膨出呈瘤样结构,在收缩期无运动或反向运动。左室前侧壁、近心尖部是室壁瘤最常见发生部位,文献报道,大约85%的室壁瘤位于左室前侧壁,接近心尖部,本组病例发生在心尖和前壁共计21例(84%),与以往报道基本相符。640层螺旋CT的冠脉成像作为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好,无创、简便、安全、经济、快捷的检查方法,其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以及直观的图像表现方式,正在被临床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和利用,无论是平扫发现病变还是冠状动脉成像确诊,640层螺旋CT室壁瘤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都将承担着越来越重要任务。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2例肺动脉栓塞(PE)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予以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其PE分布部位及CT征象.rn 结果:本组52例PE患者中肺动脉或者分支栓塞共148支,CT的间接征象为右心室增大及肺动脉增宽共6(11.54%)例,心包积液或胸膜腔积液共10 (19.23%)例,双肺斑片状实变影和渗出灶12 (23.08%)例;直接征象附壁环型12例,附壁型共24例,中心型共10例,完全阻塞型6例.rn 结论:64排螺旋CT对PE具有积极诊断价值,其能够清晰显示PE的部位,且具准确、快速及无创伤优势,值得临床借鉴.
  •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收集38例脑内占位病例,20例脑胶质瘤(WHO分级Ⅲ级10例,Ⅳ级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脑转移瘤,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和DWI检查.测量瘤体、瘤旁水肿区及对侧正常区的ADC值,瘤体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t)=瘤体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瘤旁水肿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p)=瘤旁水肿区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rn 结果: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液化坏死区DWI上均呈低信号.20例胶质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8例脑转移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胶质瘤与脑转移瘤rAD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的rADC-p值明显低于脑转移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DWI可以用来帮助鉴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从而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 摘要: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原始末分化的小圆细胞组成的罕见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分为中枢型和外周型。中枢型PNET(cPNET)起源于神经管,发生在后颅窝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型PNET(pPNET)起源于神经脊,常见于躯干、四肢和脊柱旁,与Ewings肉瘤有相似的病理形态学、预后、免疫组化及细胞遗传学特征。临床上pPNET较多见,而cPNET仅占整个脑肿瘤的0.1%,其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cPNETs患者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伴有肢体无力等相应的占位体征。本例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无癫痫发作及肢体功能障碍等,临床体征基本与文献报道一致。
  • 摘要: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的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并与病理相对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rn 结果:额叶6例(左4例,右2例),颞叶2例,顶叶大脑镰旁2例,右侧桥脑小脑角区1例,鞍区1例;12例中9例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平扫时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2例病变中5例可见脑膜尾征;10例可见中、重度瘤周水肿;镜下组织中见瘤细胞排列疏松,呈微囊状.rn 结论:微囊型脑膜瘤是颅内少见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亮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后呈明显强化,MRI有助于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级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不同级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征象.rn 结果:9例患者中,WHOⅡ级HPC5例,WHOⅢ级间变型HPC4例,8例位于颅内脑外,1例位于侧脑室内.5例WHOⅡ级HPC呈类圆形,边界清,瘤周水肿不明显,无相邻骨质破坏,2例与硬脑膜以窄基底相连,2例见"脑膜尾征".4例间变型HPC呈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边界不清,瘤周水肿明显,有囊变、坏死,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2例相邻骨质破坏.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DWI图像呈略高信号,内部囊变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DWI图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7例瘤周或瘤内见流空血管影.rn 结论:术前磁共振检查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方法:经过病理诊断的乳腺癌57例,回顾性分析X线表现.结果:乳腺癌的X线主要表现为小于临床触诊的肿块、恶性钙化、非对称性局限性或弥漫性致密浸润影、结构紊乱.结论:乳腺癌可以出现多种X线表现,其中小于临床触诊的肿块、恶性钙化是乳腺癌的基本X线征象和重要的诊断依据.
  • 摘要:大数据时代所处的的时代,己经被裹挟进了大数据时代,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就连“IT大佬”马云都说“很多人还没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又来了”。大数据时代对临床医学的主要影响,军队医学影像学科发展前景的思考,大数据即为无法用现有软件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处理的海量、复杂数据集合。它可能会改变人类思考世界的方式和生活、工作模式。在此背景下军队医学影像学科必须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做好知识储备。为我军医学影像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努力。
  • 摘要:头颈部血管造影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和CT血管成像(CTA)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由于DSA和CTA都是有创检查,且时间长、费用高,存在创伤、辐射及对比剂过敏等缺点难于普及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利用MR特殊的流动效应与周围静态组织的对比显示血管,进行血管成像,从1985年Edeman等报告磁共振血管成像术是一种无创伤的血管成像技术以来,MRA的硬件和软件均得到飞速发展,使该技术不断完善,MRA检查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机三维扫描技术,经相应动脉血管数据采集或重建图像观察分析并多方位摄片.应用MRA检查颈部及头部动脉,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并且有良好的分辨率,成像清晰,是一种新的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能直观的,清晰的显示动脉的全貌.
  • 摘要:颅骨生长性骨折一般发生于婴幼儿时期颅盖骨线性骨折后,若伴有硬模撕裂时,其骨折线不但不易愈合而且随年龄增大,其间隙反而逐渐增宽,形成永久性颅骨缺损;X线片见长条形之骨缺损,亦有呈卵圆形或不规则性,骨缺损边缘常硬化增白。骨缺损较大时可伴有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应与颅骨嗜酸性肉芽肿、软脑膜囊肿、皮样囊肿、原发性蛛网膜囊肿等鉴别。CT骨窗能清晰的显示骨折的形态、大小、颅板变化及缺损情况;MRI能清晰的显示颅内脑组织的伴随情况,并明确骨折线之间为骨膜及蛛网膜膨出囊肿形成或脑组织膨出,有了先进的PACS系统能全面、综合患者的所有影像信息,才使该例患者二十七年后做出准确诊断。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和髓外浆细胞瘤都属于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40岁及以上的人群。由于单克隆异常增殖的浆细胞具有亲骨髓的特性,MM是最常见的恶性浆细胞瘤,居恶性血液病的第二位。文献报道70%的MM患者会出现骨外浸润,其中肝脏浸润占40%左右,关于MM累及蝶窦的报道较少,刘娅等曾报道过2例累及蝶窦的多发骨髓瘤均是在发现蝶窦内占位之前已发现胸骨或胸椎的骨质异常以及相应部位疼痛等临床症状。与之相比本案有以下特点:以蝶窦内浆细胞瘤引起的额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虽然已存在骨髓内浆细胞浸润,但全身症状轻微;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表现,蝶窦内占位经穿刺活检,由病理证实为浆细胞瘤,遂进一步经骨髓穿刺,明确MM诊断。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发病率及死亡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妇女健康的最大威胁.阐述了乳腺癌的MRI表现特点,MRI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以及MRI在乳腺疾病中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或残余病灶范围等方面的应用。
  • 摘要:本研究认为对于下肢动脉狭阻病变,尤其是糖尿病患者,CE-MRA可以准确判断膝以上动脉病变程度,结合动态TR-MRA可以避免静脉污染而全面观察小腿及足踝部细小动脉病变,为血管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确凿的影像资料,并且有可能对下肢动脉狭阻病变的治疗结果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每位患者虽进行两次造影,但所需检查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国外一些相似研究,因而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脑部PET显像和CT的异机融合显像技术在癫痫灶定位中的价值.rn 方法:将15例患者均行18F-FDG脑部PET显像和相应头部CT显像,PET图像和CT图像采用多点多面、体表及体内标志定位,按照信息交互自动和手动融合模式并通过数据叠加技术施行图像融合,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脑电监测.rn 结果:发作间期15例患者18F-FDG-PET检查11例阳性,阳性率为73.3%;同样15例患者行头部CT检查,阳性患者为8例,阳性率为53.3%,同样患者FDG-PET检查与临床脑电监测完全一致率为60.0%(9/15),部分一致率为13.3%(2/15),同样患者相应头部CT检查与临床脑电监测完全一致率为33.3%(5/15),部分一致率13.3%(2/15),PET/CT与术前脑电监测完全符合率66.7%(10/15),部分一致率60.0%(9/15);40例患者头部PET/CT检查与术中脑电监测癫痫灶位置完全一致的占73.3%(11/15),部分一致占66.7%(10/15).rn 结论:将PET"与CT的DICOM信息施行图像融合,实现功能影响与解剖结构的精确融合,并结合术前脑电及术中脑电监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腺混合瘤与腮腺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两者的诊断正确率.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75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混合瘤与42例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特征.68例患者术前均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大小,数目,形态,信号特点,强化特点,总结其影像学表现.rn 结果:(数量)混合瘤多发单发,(数量)腺淋巴瘤可多发,(混合瘤及腺淋巴瘤病灶大小,数目,形态特点,信号特点,强化特点的具体结果要描述)且腺淋巴瘤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MRI双期增强扫描,混合瘤多呈渐进性强化,而腺淋巴瘤多早期明显强化,延迟快速退出.rn 结论:腮腺混合瘤及腺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患者的性别及发病特点,可明显提高两者的诊断准确率.
  • 摘要:粒细胞肉瘤(GS)是一种罕见的由未成熟髓系细胞在髓外浸润而形成的实体瘤。一般情况下可找到髓系白血病的诊断依据,称之为白血病性GS或继发性GS,但仍有少部分GS仅表现为局部孤立性肿块,找不到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病的证据,称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PGS),也称为孤立性GS或非白血病性GS。PGS最终亦可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文献报道GS多为个案或小样本病例,且表现多样。GS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的发病部位有皮肤、软组织、淋巴结、骨及骨膜等,个例及小样本报道还见于乳腺、上颌骨、眼眶、卵巢、肺等部位,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十分困难。
  • 摘要: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的CT表现特点,将其与其它易于混淆病种进行鉴别,从而提高对腮腺Warthin瘤的认识.rn 方法:查阅并回顾多篇相关文献,提取相关重要信息,并对其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rn 结果:腮腺Warthin瘤的CT表现特点与其临床特点以及病理改变情况密切相关。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腮腺浅叶后下象限小于3cm圆形椭圆形等或稍高密度结节,部分病灶内见多发小囊变区。rn 结论:腮腺Warthin瘤CT表现为腮腺浅叶后下象限单侧或双侧多发结节,平扫时肿瘤密度不均匀,肿瘤周边部位见裂隙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区中重度强化,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见“贴边血管”征或“包绕血管”征。CT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此瘤的病理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 摘要:目的:利用16排螺旋CT(Computer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并评估斑块性质.rn 资料与方法:对206例可疑颈动脉斑块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部CTA检查,根据CT值(Housefield Value,HV)的不同,并与邻近组织结构(肌肉、脂肪以及骨骼)的CT值比较,分析斑块成分,并将斑块分组.rn 结果:206例可疑动脉狭窄或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共分析颈动脉412条,其中:1)15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和48例患者单侧颈动脉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CTA检查发现双侧颈动脉病变者134例.2)颈动脉CTA发现颈动脉异常者334条,其中196条表现为管壁弥漫性增厚,138条颈动脉表现为不规则斑块.不稳定斑块组77条,其中35条以单纯脂质成分为主,28条以单纯纤维成分为主,另有14条发现混合斑块者;稳定斑块即单纯钙化成分为主者50条,多发钙化斑块11条.rn 结论:颈动脉CTA可以分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并初步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性质.
  • 摘要: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已被公认为中晚期肝癌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法,单次治疗常无法取得满意效果,对其疗效的评估关系到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核医学、超声、CT增强、MRI增强功能有限,DSA为有创检查,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对介入治疗后肿瘤活性的判定结果与DSA造影接近,并且通过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等灌注参数的测量,可以对肿瘤内各区域的血供进行定量分析.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各种技术的开发及临床应用,可获得全肝的灌注数据,同步直观反映全肝血流动力学变化,从整体观念来评价器官血供情况,对肝弥漫性病变的灌注分析有着明显的优势.本文主要阐述肝脏CT灌注成像参数、技术及其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 摘要:一份规范的影像报告应包括四个部分:即检查方法,影像所见、诊断意见和下步建议.一份好的影像报告相当一篇论文,检查方法即研究方法,描述影像所见部分是论据,诊断意见是研究结论,建议相当研究存在问题或待改正的部分.它不仅反应报告书写的诊断能力,更能体现其严谨的观察力、严格的逻辑思维以及深厚的临床基本功.检查方法包括检查部位与检查技术两方面,正常报告描述,异常报告的描述,诊断意见必须有针对性,给出必要的处理建议和意见等方面的建议。
  •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北京军区CT项目的放射防护、质量控制及许可管理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军区27个CT项目,根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安全防护情况、设备性能情况、登记许可及证件使用情况的监督监测.结果:所调查的项目大部分指标合格率较高,出现问题较多的项目有工作状态指示灯以及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的设置,CT设备的噪声、CT值线性、CT剂量指数和CT值,以及不按规定在相关工作场所悬挂放射诊疗许可证等.结论:北京军区CT项目总体情况良好,但在放射防护、质量控制以及许可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 摘要:目的:评价MRI低信号分隔征在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共54个纤维腺瘤的MRI表现特点,分析低信号分隔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54个纤维腺瘤中,37个纤维腺瘤在MRI可观察到低信号分隔,发生率为69%(37/54);其中29个病灶分隔厚度小于2mm,8个病灶厚度大于2mm.37个病灶低信号分隔在T1WI脂肪抑制序列均观察不清,33个病灶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可观察到低信号分隔,在TIWI增强序列均可观察到.结论:低信号分隔征是诊断乳腺纤维腺瘤较特异的征象之一,并且TIWI增强序列观察最佳.
  • 摘要:我院于2007年11月装备了第2代野战X线诊断车,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应用,总结了一些经验,笔者在此对多年来对该车辆的应用体会作一探讨性总结.主要是通过分析多年来训练及应用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一些心得体会作为共享.同时作为基层一线的装备应用单位,对野战X线诊断车未来发展趋向提出一些合理的、实用的建议,为"军民融合"式现代后勤医疗装备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阐述了第2代野战X线诊断车的主要组件及主要技术性能,以及野战X线诊断车的展开与撤收技巧及关注环节,讲述了52001型车载X线机的应用,同时第2代野战X线诊断车的保养与维护工作,并对未来实战需求及改进措施。
  • 摘要:X线摄影(CR)技术在国内大、中型医院数字化影像临床中的应用和普及,特别在移动X线机使用上,实现了由传统模拟图像信息向数字化图像信息的转变,使影像质量有了跨时代的飞跃,也改善了常规摄影繁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我科自应用CR系统以来,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折和总结,分析伪影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CR扫描系统中出现的伪影,有关部件应用不当出现的伪影,由于患者的配合不当出现的伪影,图像处理中产生的伪影,CR系统成像是较为复杂的工作过程,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操作技术人员稍微不注意就极可能产生各种伪影,因此对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操作,尽量不产生伪影,为临床诊断提供高质量的医学影像。
  • 摘要:目的:通过对医学影像纸质胶片打印系统临床使用相关问题的探讨,以便该系统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通过对打印系统要求的环境条件、图像的传输和灰度级调节方法的介绍,针对性的提出了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并对维护和处理方法进行了阐述.结果:工作环境和影像科技师的知识水平是保证该系统正常使用的重要因素.结论:加强影像科技师的知识培训,对降低该系统的故障率,保证图像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摘要:破坏伴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形成为特征。骶骨GCT一般不具有长管状骨GCT所表现出的偏心性“皂泡”状改变,但常在破坏区内见与骨皮质相连的不规则短小骨性分隔。瘤内低信号的纤维分隔将高信号的肿瘤基质及肿瘤细胞分隔成多小叶状,由此形成MRITWI“蜂房征”是脊索瘤的特征性表现,要和软骨肉瘤、转移瘤等鉴别,晚期也会发生转移。多发性骨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诊断方面MRI具有明显特征,骨转移瘤病灶周围骨小梁破坏时粘液成分较多以及周围水肿,因此T2WI显示转移灶等信号周围常有一条高信号带环绕称为“晕征”,Schweitzer等研究表明晕征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9.1%,准确性为86.0%,所以晕征的出现高度提示为转移瘤,与骨髓瘤比较呈更粗大颗粒状或肿块状均匀异常信号。
  •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椎弓崩裂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腰椎滑脱并椎弓崩裂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椎弓峡部崩裂多层螺旋CT表现均可见椎弓宽窄不一的低密度裂隙,边缘不规则,椎管骨性面表现环状骨质不连续,椎管横径变小,前后径变长.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椎弓崩裂性滑脱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正确治疗腰椎滑脱提供了有力依据.
  • 摘要: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源于软骨的良性肿瘤,约占骨肿瘤的1%,为来源于幼稚软骨细胞(软骨母细胞)的良性肿瘤.它首先由Codman发现,主要位于长骨末端的骨骺,亦被称为Codman肿瘤.影像学表现平片:多位于骨骺板软骨闭合前的骨骺部,可侵犯干骺端,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可呈单房或多房性溶骨破坏,边缘清楚,轻中度膨胀,周围可见硬化边,病灶内如发现斑点状或半环状钙化影可作为确诊的重要依据,此瘤少见偏心性生长:CT:可清楚显示骨质破坏区域,对显示钙化的瘤软骨是否侵犯邻近的软组织较平片敏感,有利于确诊肿瘤的性质和范围:MRI:软骨母细胞瘤的MRI检查无特征性征象,多呈稍长或等Tl、长T2改变,如瘤内出血呈短Tl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对显示肿瘤在骨髓内外的真正范围作用较大,通常对肿瘤的良恶性区分起关键作用,增强检查,可见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区不强化。鉴别诊断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较软骨母细胞瘤晚,多发生在骨骺已愈合的骨端,病灶范围大,无硬化边,骨质膨胀明显,病灶内无钙化:动脉瘤样骨囊肿:常呈膨胀性、溶骨性改变,可见分隔,CT及MRI上可显示囊内不同成分的液体交界面:透明型软骨肉瘤:发病年龄较大,在不出现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侵犯及骨皮质破坏的情况下较难与软骨母细胞瘤鉴别:软骨黏液纤维瘤:位于干骺端或骨端,病灶较大,膨胀明显,可见骨性分隔。
  • 摘要: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血为常见严重并发症,影响因素较多,多因肾动脉分支损伤引起,选择性部分肾动脉栓塞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尚未见输尿管动脉损伤后介入治疗的报道。由于输尿管动脉纤细,变异多,术中需仔细辨认避免遗漏。输尿管动脉有多支相互交通,本例用2.7F微导管超选择困难,仅栓塞两支上级动脉后未再出血,与栓塞后局部动脉内压力降低,纤细的交通支压力不足以使破损处开放有关。因此,栓塞相应肾段动脉对上端输尿管动脉损伤出血是有效的。对于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有明确动脉性出血,排除血管痉挛因素肾动脉造影无阳性改变者,是否需要考虑异位起源上端输尿管动脉损伤,或其他段输尿管动脉损伤的可能,有待进一步验证。
  • 摘要:目的:探讨烟雾病的影像学特征,增强对本病的认识及MRI、MRA、 CT、 DSA对本病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归性分析30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25例患者均行头颅MRI、MRA、CT、CTA、DSA检查,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rn 结果:15例表现脑梗死,3例表现脑出血,4例表现为脑梗塞、出血,3例脑实质未见确切异常.MRI诊断正确率为50%,CT诊断正确率为25%,MRA及CTA、DSA诊断正确率为100%.rn 结论:烟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MRI及CT主要显示烟雾病的脑实质病变,而DSA及MRA、CTA、主要显示烟雾病的血管性改变.MRA是首选检查方法,CTA是次选检查方法,若需要手术时行DSA检查,以显示更多有关烟雾病的细节,目前仍然是烟雾病诊断的金标准.
  • 摘要: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SFTP)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rn 方法:15例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为SFTP,分析总结SFTP的MSCT特征.rn 结果:15例患者中,9例位于右侧,6例位于左侧胸腔,平均8.1±4.9cm;6例表现为特征性的"地图样"强化,1例见"假包膜征",均无毛刺及明显的分叶;14例良性,1例恶性;9例SFTP起源于脏层胸膜,6例来源于壁层胸膜.rn 结论:MSCT及多平面重组技术可清晰显示SFTP病灶的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且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检查能为SFTP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 摘要:目的:320排动态容积CT对房壁瘤影像诊断价值的探讨.资料与方法:对2011-2013年来我院行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检测的平均年龄为59±12岁的229例病人,使用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对其心脏结构和冠状动脉进行分析.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心脏可疑房壁瘤肿块294个,对检测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诊断其为房壁瘤微小瘤体.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可作为诊断微小房壁瘤的有效影像学技术.
  • 摘要:目的:探讨军训性膝关节周围骨挫伤的MRI分类及其军事意义.rn 方法:对187例DR、CT检查结果阴性的军训性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MR检查,采用膝关节在非负重状态下自然伸直位,行TW2WI(TR2500ms、TE 85ms)矢状位及横轴位、PDWI(TR2000ms、TE30ms)矢状位、T2WI STIR(TR2500ms、TE 85ms)和T1WI (TR500ms、TE15ms)冠状位扫描,根据骨挫伤的影像表现及其损伤机制,将187例确诊为膝关节周围骨挫伤进行分类.rn 结果:1.军训性膝关节周围骨挫伤MRI分五类:Ⅰ类为网状,Ⅱ类为斑片状,Ⅲ类为线样隐匿性骨折,Ⅳ类为骨膜炎型(新兵腿),V类为骨膜下型.2.骨挫伤多位于骨非持重区,可合并其他结构损伤;3.骨挫伤病理为骨髓水肿、出血及骨小梁微小骨折;4.军训性膝关节周围骨挫伤可找到瞬间受力较大原因;5.对军训性关节周围骨挫伤进行了新的分类;6.越野训练应在部队军事训练中坚持下去.rn 结论:MRI能准确显示军训性膝关节周围骨挫伤的分类、部位及范围,早期诊断可使伤员得到早期和正确治疗,提高部队战斗力,减少并发症.
  • 摘要:脊柱裂是人类常见的神经管畸形的一种,导致神经管畸形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神经管畸形具有遗传倾向,但不是简单的受一个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单独无脑或脊柱裂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病率1/1000,在家族中的发作率可达到2%~5%。脊柱裂大多数是隐性脊柱裂,可发生于脊柱轴线的任何部位,以腰骶椎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椎,x线表现椎弓板不联合,可见骨性缺损,无棘突或者伴有棘突畸形改变,有时可见游离的棘突显示,其周围无异常密度影显示,缺损口处常被软骨组织或纤维组织填补。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偶有腰痛史,但无固定的压痛点,一般认为,腰部过伸位引起疼痛时该病的诊断要点,个别患者出现轻度的小便失禁及遗尿症状。
  • 摘要:目的:探讨全脊柱MR特殊扫描成像技术和全脊柱MRI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PHILIPS Nova Dual磁共振成像系统,使用相控阵脊柱线圈(包括1-5个线圈单元),搜集68例可疑脊柱及脊髓病变者行脊柱成像,并对病变局部行高分辨力成像.结果:68例病例中,56例均清晰,直观完整的显示椎管内全段脊柱及脊髓MR图像,9例图像显示一般,3例图像显示较差,其中有18例图像正常,37例为脊柱病变,13例为脊髓病变.结论:全脊柱磁共振成像技术,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提高了图像分辨率,较好地显示了全脊柱及脊髓影像,对多发椎体病变及脊髓病变的准确定位和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的椎体、椎间盘及椎弓、小关节的形态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52例腰椎不稳病例均进行CT及X线平片检查,在腰椎过屈或过伸侧位片及腰椎侧位、CT定位矢状位,相邻椎体滑移>3mm或角度位移>10.为椎体不稳.结果:椎体滑移82例,CT阳性95.12%(78/82),X线100%(82/82);相临椎体成角过大70例CT阳性占88.57%(62/70),X线100%(70/70).结论:CT结合定位像可观察椎体错位、成角、椎间盘及椎弓小关节的变化等,X线片可行正侧位及动力位检查,对观察椎体错位、成角、峡部裂及椎间隙变窄较好.
  • 摘要:目的:DR髌骨轴位摄影中心线倾斜角度的选择和应用探讨.方法:尝试髌骨轴位摄影中心线角度调整,满足髌骨轴位摄影诊断要求.结果:该方法针对不同患者膝关节屈伸情况,倾斜摄影中心线,患者体位不限,容易配合.诸骨及关节结构清晰.结论:DR髌骨轴位摄影依患者体位不同,倾斜中心线摄影能够满足诊断.
  • 摘要:大多数为双侧性且无临床症状,在膝部外伤后可发生疼痛,但无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X线前后位表现为髌骨的外上缘呈浅弧形凹状缺口,其对应处可见类似果仁核状的额外骨块,两者之间见形似骨折线样,呈半弧形密度减低影,该影稍宽,宽窄基本一致,两者交界面有致密、硬化带影。间接暴力常引起横形骨折,并由于股四头肌肌腱牵拉将髌骨分成两半,上骨折块向近侧分离移位;直接暴力则形成粉碎性骨折,碎骨块常呈不规则状,可发生移位;髌骨外侧纵形骨折较少见。划分二分髌骨的类型,副髌骨具有相对的部位,并且副髌骨的形状、边界轮廓及其副髌骨块与主髌骨之间弧形宽条带状的透亮线等影像征象不同于骨折时软组织、骨髓的水肿及骨折部骨的MRI表现。
  • 摘要:冠脉CTA检查的成功与否与检查技术的选择有直接关系。对检查方式的选择进行讨论。心电门控和前瞻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和有效剂量的比较以及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无论是在总体水平还是在冠状动脉分支血管水平上均没有差异,有效辐射剂量却显著降低,心电门控采集技术在不同心率患者的应用,由于Flash Spiral模式对心律和心率的要求较高,要求心律规整,心率控制在65次/分以下,且因为采集一个心动周期,没有其它心动周期的数据,无法进行心电编辑,不能动态评价心脏功能,也无法重建,失败就完全失败。
  • 摘要:目的:探讨"CT容积再现—关节分拆法"在关节内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80个关节)关节内骨折的CT图像分别进行"CT容积再现常规法"(CT-VR常规法)及"CT容积再现关节分拆法"(CT-VR关节分拆法)后处理,对二组图像在关节内骨折关节面损伤的显示效果进行比较观察与分析.结果:80个关节内骨折中,"CT-VR常规法"图像因相互遮挡而无法充分显示关节面损伤全貌;"CT-VR关节分拆法"图像可消除相互遮挡而使关节面损伤征象得到充分显示;结论:"CT-VR关节分拆法"能提供充分显示关节内骨折关节面损伤严重度的3D表面重建图像,对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早期判断有帮助.
  • 摘要:中国第16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于2014年3月到达利比里亚绥德鲁,为联利团B战区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在8个月的维和任务期,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使用方面,X线机、自动洗片机都是前几批遗留下来的,比较老旧,而由于距离遥远,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将无法修理和更换,因此,设备的日常维护及小心使用将非常重要。医疗工作方面,放射工作是直接面对各国维和官兵,体现我国维和军人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军队医疗水平,如何才能把中国维和军人的良好形象和精湛医术展现给各国官兵。
  • 摘要:目的:本文主旨探讨成人结核与肺癌的临床症状及影像CT学表现.方法:运用CT各层面的各种表现鉴别诊断成人肺结核与肺癌.结果:提高肺结核与肺癌的诊断率.结论:CT是诊断成人肺结核和肺癌的最好的影像学工具.
  • 摘要:随着CT机不断更新换代、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CT检查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CT机配置总体呈现了:快速普及、高端化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中国经济跨跃式增长、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县、区级及以上医院重视影像设备临床应用,配置中高端CT机型.本文阐述了不同级别的医院应如何有针对性地选购CT设备,并在购买不同档次的CT设备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整机(含球管、探测器)保修的价格不应超过设备总价的10%,并应根据医院的工作量协商保修价格,不应该相同设备在所有医院的保修价格都相差不大等方面的采购设备售后成本问题。
  • 摘要:肾上腺是嗜铬细胞瘤最常发生的部位,因此所有临床拟诊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均应首先行肾上腺区检查。若CT、MRI检查发现单侧或双侧肾上腺较大类圆形肿块,并具有上述表现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通常可作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当患者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为嗜铬细胞瘤时,若影像学检查并未发现肾上腺肿块,而于腹主动脉旁、髂血管附近、膀胱壁或纵膈等处发现肿块并具有上述表现,可提示为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均不具有特异性,而与相应部位的其他肿瘤在表现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 摘要:目的:研究能谱CT MARs(Multi-Artifact Reduction System)技术、单能谱成像(MONO成像)与普通CT骨算法在消减脊柱内固定术后伪影的价值.rn 材料与方法:1.收集本院22例脊柱椎弓根内固定术后两次不同时间CT复查患者(共44例检查),其中一次复查行应用MARs技术的能谱扫描,另一次复查行普通扫描骨算法重建;2.收集本院15例脊柱椎弓根内固定术后患者,行能谱CT GSI扫描,以10KeV为间隔重建图像,包括应用MARs技术与不应用MARs技术两种处理方法.测量并计算感兴趣区的伪影指数(artifacts index,AI).分析不同组间的去伪影价值.rn 结果:1.50~140KeV条件下MARs技术和骨算法在消减脊柱内固定伪影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从70KeV开始AIMARs<AI骨算法,认为在一定程度上MARs技术的伪影消减作用优于骨算法,即MARs技术对于软组织的显示能力优于骨算法.2.客观图像显示骨算法成像在金属内固定及周围骨组织的显示能力上优于MARs技术.3.在40~60KeV区间,AIMONO均大于AIMARs,MARs组图像伪影消减情况优于MONO组图像;在90~110KeV能量区间,AIMONO均明显小于AIMARs组,MONO组图像伪影消减情况优于MARs组.余能量区间,单能量成像同MARs对伪影消减的作用没有差异.rn 结论:通过本研究,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哪种技术.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MSCT影像特点,提高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45例EGIST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总结影像特点.结果:45例EGIST病例中,26例发生后腹膜,19例发生腹膜腔;病灶呈浅分叶肿块39例,类球形肿块6;单发肿块41例,多发肿块4例;肿块囊变41例,实性肿块4例;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EGIST的MSCT影像特点为大肿块,边界清,易囊变,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EGIST.
  • 摘要:肺隔离症(PS)是肺的先天畸形,特点为肺部有无功能的肺组织,由体循环供血,最常发生于左下肺后基底段,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因感染导致的反复发作性咳嗽和发热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平片对该病的发现有重要的意义;MSCT血管成像结合三维重建是评估隔离肺、显示隔离肺组织的供血和引流血管的最佳选择;DSA为明确诊断PS的金标准,也是术前或介入治疗前较好的检查.对于临床怀疑PS的影像学诊断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显示其畸形的血管解剖,明确异常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不仅能确诊疾病,还能为手术治疗提供明确的血管走行路径,避免术中损伤血管。
  •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孤立肺结节的诊断价值.rn 材料和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3年10月通过病理证实的67例孤立肺结节患者行CT灌注扫描.采用Siemens双源螺旋CT(SOMATOM Definition)扫描仪.使用非离子对比剂(碘佛醇,370mgI/ml)60ml,以双头泵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套管针注射,速率6ml/s,数据采集持续时间为50秒.原始数据传入Siemens工作站,应用BODY PCT软件的肺部肿瘤模式进行处理.计算机自动生成灌注参数图.数据经统计学处理.rn 结果:肺癌的BF、BV、PS值都明显高于良性组,BF、BV和PS在良性组与肺癌组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分别为:P=0.013、P=0.017; P=0.009).如果联合BF、BV及PS做诊断试验,以BF、BV和PS分别大于或等于55 mL/100mL/min、45mL/100mL和32mL/100mL/min作为诊断标准,则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到98.3%和95.7%.rn 结论:多层螺旋CT肺结节的灌注可以用于肺部良恶性孤立肺结节的诊断,且有较高特异度及敏感性.
  • 摘要:韦格纳肉芽肿又称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是,主要累及全身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上、下呼吸道及肾脏最常受累,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WG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患者就诊科室不同,极易漏诊误诊。该患者出现上呼吸道、肺部损害,PET/CT检查明确诊断韦格纳肉芽肿,本例发病初期误诊为耳鼻喉科疾病,上呼吸道症状主要体现在咽痛、咳嗽,痰中带血丝并伴有伴牙齿疼痛,鼻部不适,听力下降,由于临床上对该病认识不足,也是导致患者延误诊断的重要原因。本病例已有上、下呼吸道系统受累,肺部支气管受累易致大咯血等危及生命。故此疾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可通过血清学检查ANCA、鼻窦和肺脏的PET/CT扫描进行诊断。
  • 摘要:食管异物处理关键是准确定位及时治疗,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依靠食管吞钡造影检查,一般略大异物都能及时发现并准确定位,再者食管异物钡剂浓度应比非异物食管造影略高,以利于钡剂勾勒出异物形态便于观察,发现异物后应告知病人及时处理,食管随吞咽动作会蠕动,蠕动时极易导致穿孔,一旦穿孔,纵隔感染、脓肿、气胸、脓胸、肺脓肿等并发症就会接踵而至,所以及时处理很必要。
  • 摘要:小心脏综合征是神经循环衰竭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患者心功能和心室腔低于或小于正常。心脏在解剖学上的大小与心脏功能是相对一致的,心脏小,心肌收缩力小。SHS的右心室腔小于正常,则心搏量也减少,右心室向肺动脉搏出的血量亦相应的减少,使血管平滑肌扩张的压力降低,促使血管经常处于回缩状态,必然导致肺动、静脉血管纤细。肺门阴影及肺纹理主要由肺动脉和肺静脉组成,其中以肺动脉为主。右肺循环血量占心搏出量的55%,结果是右下肺动脉干明显变细,肺门小,双肺野内纹理纤细、稀疏,测量SHS胸部正位平片的右下肺动脉干直径、两侧肺门距中线距离之和的平均值明显小于正常成年人,说明X线表现可作为诊断小心脏综合征的又一重要指征。小心脏综合征病例临床医学实践中经常碰到,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性别无显著差异。由于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本身无异常,本综合症常常被漏诊、或误为心神经官能症(NCA),胸部正侧位片、彩超、心电图、心肌酶综合检测,结合病史采集可确诊。
  • 摘要: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低剂量全器官灌注技术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rn 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5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例,年龄24岁-73岁,平均50岁)行胰腺CT低剂量全器官灌注检查.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指数(BMI)值不同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6-8ml/s的速度经右肘静脉团注优维显(浓度370mgiodine/ml)30-40ml,继而以相同速度静脉注射生理盐水30ml.使用东芝640层螺旋CT同步采集灌注数据,并对采集的容积数据进行对位处理和灌注分析,获取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血流灌注图、血流量等灌注参数.rn 结果:25例均成功完成胰腺灌注扫描,包括胰腺癌10例;急性胰腺炎5例,其中1例伴有胰头坏死灶形成;慢性胰腺炎伴囊肿形成1例;正常胰腺9例.扫描全过程X射线的总剂量约为21.5mSv到23.9mSv.rn 结论:在患者进行充分的检查前准备与呼吸训练,合理应用对比剂浓度、剂量及团注时间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扫描参数和后处理软件,胰腺的全器官低剂量CT灌注会取得良好的成像结果,可望为胰腺疾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做出有价值的评价.
  • 摘要: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对比研究,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预测冠状动脉血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1.对10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RT-3DE检查,推测相关狭窄的冠状动脉,与CAG结果进行比较.2.冠状动脉狭窄阳性患者按狭窄程度分为:Ⅰ组血管狭窄50~75%,Ⅱ组75~90%,Ⅲ组90%~100%,比较各组间三维超声室壁运动离散度的差异.rn 结果:RT-3DE推测狭窄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LAD为86.2%,97.3%,92.6%,94.8%,94.2%;LCX为70%,95.2%,77.8%,93.0%,90.4%;RCA73.7%,96.5%,82.4%,94.3%,92.3%;多支病变61.9%,91.6%,65.0%,90.5%,85.6%.Ⅰ组、Ⅱ组、Ⅲ组牛眼图室壁运动离散度均值分别为0.41±0.05,0.51±0.21,0.93±0.17.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室壁运动离散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RT-3DE推测LAD狭窄准确性高于LCX及RCA,推测单支病变狭窄的准确性高于多支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室壁运动离散度均值越高.
  • 摘要: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男性中最常见,也是继肺癌之后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疾病重视程度的提高,加上各种检查技术的应用和进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占到男性泌尿和生殖系统肿瘤的第3位.前列腺癌自然病程长,个体间生物特性差异大,其预后及治疗主要取决于早期诊断及术前分期. 目前,前列腺癌的早期检查方法包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直肠指检、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和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成像以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及多参数成像、无电离辐射的优点,已成为无创性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本文主要探讨1.5T MR动态增强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和Gleason评分有无相关性;探讨和比较不同b值DWI图和ADC图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ADC图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和Gleason评分有无相关性;探讨联合应用T2WI、DWI和DCE-MRI三种MR成像方法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肠道病变引发急腹症患者在MSCT中MPR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2例由肠道病变引发急腹症患者资料,均于发病时(24-48小时内)行全腹MSCT或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对MSCT横轴位及MPR进行逐层分析.结果:术前判定肠管内异物结石2例,阑尾炎性水肿例,肠壁水肿、积气例.结论:MSCT结合MPR在肠道疾病中能够发现更多的异常征象,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及定性.
  • 摘要:若患者出现排尿时发作性头痛、阵发性高血压、心悸等特征性表现,CT显示膀胱内或膀胱肌层富血供肿块,动脉期达强化峰值,无侵袭性生长特点,应首先考虑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通过对本病例的分析,提示书写影像报告时须结合临床病史,对病灶征象进行仔细分析,加强对少见病例的认识,诊断时不能只局限于常见病,对发病率较低的疾病鉴别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PET/CT与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ET/CT与病理学资料,将肿瘤的PET/CT检查指标SUVavg、SUVmax与肿瘤的Ki-67、EGFR表达水平、MVD之间做相关分析.rn 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SUVmax与Ki-67之间呈正相关(r=0.73,P<0.05),与MVD之间呈正相关(r=0.58,P<0.05).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SUVmax值、EGFR突变率分别为10.92±2.14、69.6%,均大于高分化组(P<0.05).rn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PET/CT表现与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关联,可通过SUV值评估肿瘤的细胞增殖水平、微血管密度与EGFR突变情况.
  • 摘要: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复杂的关节内骨折,由于膝关节解剖结构复杂,仅依靠X线片很难全面直观的显示骨折部位、分型及判断平台塌陷情况和劈裂程度,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且骨折涉及关节面易造成塌陷,骨块相互重叠的复杂骨折形式,对膝关节功能影响较大,处理不当容易出现膝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而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的应用,能提供直观立体的骨关节图像,清晰地显示骨折形状并判定其骨折类型,对于临床手术计划的制定和成功的治疗起重要作用。本文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12-02-2012-08收治的5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盒64层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充足图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了解新入伍战士骨密度现状.方法:选取2014年某部20岁以上未训练新兵共计152人记录每名新兵身高、体重、有无不良嗜好,并分别测量腰椎(L1-4)骨密度值、Z值.结果:152名新兵BMD范围为0.82-1.39,平均1.18±0.13,其中4人Z值低于该年龄预期范围.结论:身高与BMD没有明显相关性,体重及BMI与BMD)成正相关;该部20岁以上新兵训练前后BMD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长期不良嗜好可以使新兵Z值低于该年龄预期范围.
  • 摘要:目的:探讨MRI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价值.rn 方法:对50例腰痛患者进行腰椎MRI常规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测量每个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分析腰椎间盘平均ADC值与退变分级、解剖部位的相关性.rn 结果:不同退变级别腰椎间盘平均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且退变级别越高,其平均ADC值越低;相同退变级别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平均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越接近足侧腰椎间盘,平均ADC值越高.rn 结论:MRI ADC值能够定量评估椎间盘退变,间接反映退变椎间盘微观结构的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 摘要:目的:探讨更年期慢性下腰痛女性椎体骨密度与腰椎MRI上椎体Modic改变的相关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1月因慢性下腰痛在我院行椎体骨密度测定的45-55岁女性患者腰椎MRI检查中椎体Modic改变的发生率,评估椎体骨密度与Modic改变的相关性.rn 结果:更年期慢性下腰痛女性患者205例,其中骨量正常者128例,出现Modic改变44例(Ⅰ型19例,Ⅱ型22例,Ⅲ型3例),发生率为34.4%;骨量减少者58例,出现Modic改变34例(Ⅰ型15例,Ⅱ型17例,Ⅲ型2例),发生率为58.6%;骨质疏松者19例,出现Modic改变15例(Ⅰ型6例,Ⅱ型7例,Ⅲ型2例),发生率为78.9%.3组间Modic改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8.995,P=0.001<0.05).组间两两比较,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间Modic改变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X2 =9.636,P=0.002<0.0125和X2=13.680,P=0.001<0.0125),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间Modic改变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X2=2.555,P=0.110>0.0125).rn 结论:更年期慢性下腰痛女性椎体骨密度与椎体Modic改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随着椎体骨质的流失,椎体Modic改变发生率逐渐上升,对更年期慢性下腰痛女性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摘要:本报讯(通讯员陈天武谭艳)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rn 精准医学的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准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rn 梁长虹教授认为医学影像是实现精准医学的主要手段,并讲述了大数据分析、影像基因组学在精准医学的主要作用,详细说明了以数据、技能及思维的大数据价值链,及影像基因组学在腹部肿瘤病变诊断、治疗效果评价的作用。rn 最后,梁长虹教授总结腹部影像遇到计算机技术、生物统计、基因等等,将在存在但看不到呈现,意想不到的关联被发现,腹部精准影像将不久实现。在场参与人员认真学习报告精髓,进一步开阔了学术视野。
  • 摘要:肺结核及大咯血的应用,结核大咯血患者常可检出体动脉异常增粗(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膈动脉等)及瘘形成.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为结核咯血病人最常见的血管异常.上述异常血管栓塞后对咯血有治疗作用.理论上CT灌注可检出上述血管异常所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双入口灌注技术能更加准确和丰富的反应病变信息,可显示咯血患者的异常血管病变,为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手段,预先和早期评估疗效提供了方法。
  • 摘要: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原始间叶性肿瘤,1876年Ishak首次报道,罕见,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潜在恶性,多发于成年人,男女比例1∶4,多单发,发生于青少年者常合并结节性硬化;肝AML5.8-10%Vs肾AML20%,肝AML临床:无特异性、上腹部胀痛、肝功能、AFP等检查均正常.主要分型混合型、脂肪瘤型:以脂肪为主团块内多发扭曲血管影,诊断AML具有特异性。肌瘤型,血管瘤型。鉴别诊断良性:肝细胞腺瘤(HCA)、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脂肪瘤、血管瘤等;恶性:肝细胞癌:含脂肪成分肝细胞癌、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PCCCL)、血管肉瘤、脂肪肉瘤等。
  • 摘要: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网织内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内,也可累及结外。除血液系统以外,泌尿系统也常被累及,肾脏是其好发部位。肾脏本身无淋巴组织,原发性淋巴瘤在肾脏非常罕见,且目前并无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肾脏淋巴瘤多数为继发性,由血行播散或腹膜后病变直接侵犯。肾脏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本例为年轻女性。肾脏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可出现腰背痛、消瘦、乏力和发热等症状,出现血尿和肾功能受损相对少见。本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肾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极易误诊为肾细胞癌。本例示左肾下极单发肿物,局部向肾外突出,平扫与肾实质密度相当,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低于肾实质密度,呈渐进性强化,强化方式与肾乳头状细胞癌相似。本例术前误诊为肾细胞癌。评价肾脏淋巴瘤的影像检查方法众多,CT是使用最广泛的,多层螺旋CT通过平扫及增强扫描,不但能准确地发现病灶,而且能对周围脏器进行观察,无疑是最佳选择。MRI对肾脏淋巴瘤的诊断能力与CT相同,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能提供更大的帮助,而且对骨髓的侵犯显示比CT更敏感。PET/C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疾病分期和观察复发的手段,通过检测淋巴瘤病灶代谢活性的增高PET能更敏感地发现病灶及其他器官的隐匿性病灶,对于鉴别病变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有较大帮助。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 摘要: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慢性肠系膜疾病.是缺血性肠炎的一种罕见原因,以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广泛钙化并以结肠壁增厚为主要特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该病的发病年龄为30~86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10,多数有中草药服用史。IMP的主要诊断依据是CT扫描显示典型的肠系膜血管线样钙化征象结合肠镜检查发现蓝紫色粘膜。且表现出病变结肠粘膜溃疡征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升结肠和右半结肠多见,极少数患者累及全结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