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颅内破裂动脉瘤

颅内破裂动脉瘤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85813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第六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论坛、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等;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宗正、黄德俊、万定等。

颅内破裂动脉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5813 占比:99.91%

总计:185983篇

颅内破裂动脉瘤—发文趋势图

颅内破裂动脉瘤

-研究学者

  • 李宗正
  • 黄德俊
  • 万定
  • 冯进
  • 杨振兴
  • 孙阳阳
  • 徐伟伟
  • 朱继
  • 李传玉
  • 王向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阳阳; 冯进; 杨振兴; 万定; 黄德俊; 李宗正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0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术后发生脑疝,脑疝发生率为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是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预测术后发生脑疝的效能: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95%CI 0.639~0.829;P<0.001),动脉瘤再破裂的AUC为0.632(95%CI 0.504~0.760;P=0.026),脑水肿的AUC为0.826(95%CI 0.723~0.928;P<0.001);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的AUC为0.897(95%CI 0.819~0.974;P<0.001)。26例脑疝中,8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4例出院时死亡;4例存活,随访1年,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例),18例未行去骨瓣减压术均死亡。26例脑疝病死率为84.62%。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去骨瓣减压术可以作为急救手段,但效果有限;为改善病人预后,预防和治疗脑水肿、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对预防脑疝的形成尤为重要。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 摘要: 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发表于本刊2021年8月第18卷第8期的《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一文中,全文“颈体比<2.0”应更正为“体颈比≥2.0”,全文“颈体比≥2.0”应更正为“体颈比<2.0”,第563页“参与讨论专家”中的“刘圣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更正为“刘圣(江苏省人民医院)”。
    • 汪志忠; 李俊; 陈迎春; 盛柳青; 李欢欢; 游慧超; 叶建锋; 别毕洲
    • 摘要: 1病例资料43岁女性,因突发意识不清2 h急诊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浅昏迷,双侧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存在,GCS评分5分;Hunt-Hess分级Ⅳ级;面色口唇紫绀,口鼻可见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指脉氧饱和度监测显示65%。立即行气管插管、心电监测、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率130次/min,自主呼吸35次/min,血压200/120 mmHg,纯氧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脱机高流量吸氧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0%~80%,气管插管内喷出粉红色泡沫痰,经气管吸痰,未吸出胃内容物。
    • 刘国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8例。两组均行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弹簧圈栓塞,观察组予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即刻栓塞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提高颅内破裂动脉瘤完全栓塞率,降低患者m RS评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并发症少。
    • 朱青峰; 郝政衡; 王凤伟
    • 摘要: 目的探讨编织铆定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不规则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应用编织铆定技术辅助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破裂不规则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26例单纯通过编织铆定技术栓塞,没使用支架、球囊辅助技术,无弹簧圈脱出,编织铆定技术成功率为72.22%;10例(27.78%)经过反复调整,仍然有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给予补救性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9例(90.36%),次全栓塞7例(9.64%)。无术中出血事件,无栓塞事件。36例术后6个月CTA或DSA随访,采用编织铆定技术栓塞26例中,2例瘤颈处部分复发,再次补充栓塞;而使用补救性支架辅助栓塞的10例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不规则宽颈动脉瘤,急性期不适合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时,只要选择好适应证、掌握好技术要点,单根微导管编织铆定技术虽然不能栓塞所有的宽颈不规则动脉瘤,而且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能够明显降低急性期支架的使用率,对一些病人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 张高起; 张青青; 张婉婉; 李天晓; 顾建军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8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前再次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873例中,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72例(8.25%),术前未破裂出血801例(9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到入院时间>6 h(OR=7.338;95%CI 4.356~13.320;P10 mm(OR=2.476;95%CI 1.211~5.060;P=0.013)、入院收缩压≥160 mmHg(OR=3.058;95%CI 1.781~5.249;P<0.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如果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动脉瘤较大、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应尽早治疗动脉瘤,可减少再破裂率。
    • 康平; 苏龙; 马改平; 马刘佳; 魏健强; 罗帅; 李健
    • 摘要: 目的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8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颅内压、脑脊液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复发率、免疫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术后3、5、7 d,研究组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的CD3^(+)、CD4^(+)及CD4^(+)/CD8^(+)均升高,CD8^(+)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的丙二醛(MDA)水平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应用于颅内破裂动脉瘤中的效果良好,对颅内压的降低及炎症反应的减轻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与氧化应激反应。
    • 陈鹤; 赵玉龙; 刘佳明; 杜舜尧; 唐一淳; 陈立刚; 高旭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手术治疗的204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0-57个月,平均(36.7±9.4)个月;末次随访时,应用修订版认知功能电话问卷(TICS-m)评分评估认知功能,其中TICS-m评分≤27分认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结果 57例术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开颅夹闭术、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是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治疗方法上,优先选择介入治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低于夹闭术。另外,高血压病及病人受教育水平也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 陈科宇; 刘晓纬; 王青; 徐学君
    • 摘要: 目的 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出血的治疗经验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介入栓塞治疗的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中,5例经术中弹簧圈快速填塞止血、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等抢救后好转出院,4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出血,致残率、病死率高。病人自身状况、颅内动脉瘤具体情况、介入治疗本身都与病人预后有关,术前做好再出血预案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 黄德俊; 孙阳阳; 万定; 冯进; 杨振兴; 李小龙; 尹姬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72 h)和晚期手术(>72 h)。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术后6个月,110例(73.8%)预后良好;39例(26.2%)预后不良,其中死亡12例。本文149例中,早期手术96例,晚期手术53例。早期手术预后良好率(82.3%,79/96)明显高于晚期手术(55.4%,31/5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晚期手术是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