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张贤亮

张贤亮

张贤亮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4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472种,包括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名作欣赏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等;张贤亮的相关文献由79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贤亮、白草、郎伟等。

张贤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4 占比:99.9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0%

总计:955篇

张贤亮—发文趋势图

张贤亮

-研究学者

  • 张贤亮
  • 白草
  • 郎伟
  • 曹康林
  • 本刊编辑部
  • 李生滨
  • 闫红
  • 陈继明
  • 凡夫唐
  • 张学东

张贤亮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燕红; 李刚
    • 摘要: 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讲好一个故事,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讲故事的人来说,在决定如何讲述故事前,首先要寻找故事的素材。一般来说,故事素材多来源于讲故事人在某一生活领域的实践经验,例如,司汤达从军、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流放、王蒙下放、张贤亮劳动改造等,这些直接的经验为古今中外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但正如很多作家所苦恼的,能够作为故事素材的直接生活经验总有枯竭的时候。
    • 牛学智
    • 摘要: 张贤亮在他所有小说及其他文学文体创作中,似乎格外看重他的“改革三部曲”,他的自信来自他有办企业的丰富经验,也来自他长达22年的特殊生活磨难,后者造就了他对前者的理想主义,前者又是他对后者的“恶偿”,这种独特体验别的作家的确没有。但在今天重新审视,其“改革三部曲”中的致命局限,也许就源于他潜移默化中对特殊年代塞给他的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基于此,高校通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这些作品明明暗暗的表彰和对他其他题材小说作品的“轻描淡写”的“终极”评价,便形成了某种误导,集体性表征了当代文坛对张贤亮某些重要作品的“漠视”和“不见”,这与我们今天极力呼吁有思想的大作品的语境是多有错位的。指出这一点,是为着提醒,我们究竟该继承什么是深沉、开阔、大气,摒弃什么是下意识、潜意识和因袭。
    • 红孩
    • 摘要: 王蒙文学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关于散文体小说《闷与狂》及其他最近的文坛很是热闹,鲁奖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有三个作家,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第一个,当属王蒙先生,他因为新近出版了所谓的长篇小说《闷与狂》,广被关注,也备受争议。第二个是张贤亮先生,这位新时期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后来西部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因为他的离世落幕而被人们热议。第三个是萧红先生,也可以称为萧红女士,因为电影《黄金时代》的国庆热映,而继去年电影《萧红》后再度掀起一股萧红热。
    • 马加骏
    • 摘要: 在符号化盛行的时代,拿"荒凉"说事早已不足为奇。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就曾打着"出卖荒凉"的旗号筹建西部最大的影视基地——银川镇北堡影视城。宁夏文学界,从"两张一戈"到"三棵树""新三棵树",再到宁夏文学林,以苦难叙事作为自己文学阵地的作家不胜枚举。苦难叙事造就了"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更成为宁夏地区无法挣脱的一个符号表征。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培根铸魂高峰梦,栉风沐雨文学林。《朔方》参与并见证了宁夏文学发展的不凡历程,其办刊史也是宁夏当代文学的发展史。《朔方》创刊于1959年,二十年后,宁夏文学迎来第一次辉煌。本刊1979年第1、2、3、5期在头条位置刊发张贤亮短篇小说《四封信》《四十三次快车》《霜重色愈浓》《吉普赛人》。1980年第9期刊发张贤亮小说《灵与肉》,荣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拍摄为电影《牧马人》。张贤亮自此腾飞而起,享誉世界,同时也给《朔方》带来了声誉。
    • 蔺艳
    • 摘要: 观史知今,中国文学“走出去”需要借助翻译和媒介的力量,而翻译本身就蕴含了媒介的本质。在翻译传播过程中,媒介的作用和价值日益显现。先有张贤亮的成功案例,后有新媒体得天独厚的条件,宁夏文学的对外传播,挑战和机遇并存。以互联网为媒介生态环境,宁夏文学完成了传播媒介的过渡与变革。为了推动宁夏本土文学的翻译与传播,“讲好宁夏故事”,传播宁夏文化,满足信息时代下读者的特殊需求,传播媒介的研究势必贯穿宁夏文学研究的始终。
    • 但远程
    • 摘要: 草原情愫我平生唯有的一次草原梦,是在那拉提圆的。那是七月末,借用暑期从京城几番换乘,到达西北边陲的霍尔果斯口岸。游览不久,便去了近邻享誉中外的水果之乡:阿力玛里。在欢度一周后,由同来的兄长借用战友之车将我与弟弟送上有旅游工作人员绘声绘色介绍报团的大巴车。那拉提景区,位于新疆新源县境内。新源县是我很早就熟悉的地方,有个名叫《肖尔不拉克》的小说,著名作家张贤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下多次描述过,有些段落我至今还能背诵。
    • 赵炳鑫
    • 摘要: 一直以来,宁夏文学扎根于当代社会现实的土壤,承继当代宁夏老新作家们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传统,经过一代代作家们的辛勤耕耘,书写了宁夏文学的亮丽篇章。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贤亮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拓荒者和创新者之一,以其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独特面貌,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为宁夏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从而提升了宁夏文学的整体水平。后来,随着90年代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宁夏文学,特别是在短篇小说的成就方面在全国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新一代宁夏作家的创作更是空前活跃,宁夏的文学创作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这一现象引起国内文学界的密切关注,成为"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
    • 白草
    • 摘要: 张贤亮曾经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影响是持续的,几乎每发表一部作品,都会引起争议,比如《灵与肉》《龙种》《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等等。自90年代下半期,张贤亮的影响逐渐式微。不过,事情总有另一方面,只要有人还在热爱文学,心灵世界还需要文学,那么,任何优秀的作家都在我们身边,他们不会被遗忘,何况张贤亮这样的大家。
    • 陈万芳
    • 摘要: “饥饿”常作为一种书写主题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饥饿”并非只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理现象,作家们更多的是依据一定的艺术目的对“饥饿”进行叙写。这时,作家笔下的“饥饿”是一种颇有深意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张贤亮是一个有着“苦难的历程”的作家,他将自己的“故事”放进他的作品《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里。通过在新时期反思文学思潮中对知识分子的“饥饿”书写,他不仅实现了记录饥荒年代的“饥饿”回忆的写作初衷,还更加深刻地剖析了由“口食饥饿”“文化饥饿”等所构成的知识分子深层意味的“饥饿”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