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当代建构

当代建构

当代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29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宁夏党校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等;当代建构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兴华、赵静、韩华等。

当代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13.5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529 占比:86.30%

总计:613篇

当代建构—发文趋势图

当代建构

-研究学者

  • 张兴华
  • 赵静
  • 韩华
  • 刘先春
  • 叶焕勤
  • 姜荣刚
  • 庄友刚
  • 彭晓宽
  • 李晓娟
  • 董颖洁

当代建构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兰
    • 摘要: 红色基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鲜明的时代引领意义,其在新时期的传承更担负着教化群众、奠定核心价值观念、汇聚力量与带动发展建设等重要责任,因此,其传承工作的深化与具体成效的凸显尤为关键。由张立、金新亮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变迁与当代建构》一书,在全方位审视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变革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其先进经验,分析了党和国家在新发展时期关于红色基因传承机制的现实情况,为建立更加科学的新型传承机制提供了建议,为红色基因的广泛传播与长久传承提供了强大助力。
    • 曹蓓蓓
    • 摘要: 生产劳动概念以往常被局限在劳动价值论及经济学领域来探讨,导致生产劳动的哲学批判维度遭受忽视和低估。事实上,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具有存在论视野,生产劳动具有历史性,放置在资本主义语境中,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则具有特殊性,并不具有永恒性,其必然会被共产主义劳动所取代。马克思给出生产劳动的科学内涵,揭示生产劳动的经验维度,分析工人在生产劳动中的矛盾和机制,并给出解决生产劳动问题的实践道路。中国当代劳动精神的塑造,需秉承马克思思想传统,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加以积极建构。
    • 王泽应; 王梦然
    • 摘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也内在要求民族伦理精神和伦理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华伦理文明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凝结、精神集聚和智慧证成。中华伦理文明伟大复兴既有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主义精神和不忘初心弘扬传统的伦理品质等深刻内涵,更有着“为万世开太平”的现实主义建构和理想主义追求等丰富内涵,凸显出“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和“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以及“富有”之大业、“日新”之盛德等“可大”“可久”之神韵和气象。中华伦理文明伟大复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培本固元、凝心铸魂、精神引领和慧命新造的巨大作用和价值效能。
    • 聂艳秀; 任新洋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建设,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的领域,加强观念上层建筑建设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意蕴重大。我国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之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并阐述,通过对以往哲学意识形态思想的批判,逐渐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一词,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阐述,对当代意识形态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陈继红; 董颖洁
    • 摘要: "大德"是一个兼具历史性与现代性的范畴."大德"的当代建构,是在尊重其历史意蕴基础上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大德"内涵的当代建构,抽象地继承了儒家"大德"的阐释思维,将"大德"视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居首要地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与纲领性意义的道德.同时,亦重构了"大德"的内容结构与具体要求."大德"养成逻辑的当代建构,实现了从"大德"与"小德"之辨到"大德"与"公德""私德"之辨的转换.此种转换,既在总体思路上体现了对传统"大德"之养成逻辑的借鉴,又在价值依据与具体路径两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逻辑的超越.当代"大德"的主体建构体现了以"公民"身份为中心的、从重点人群向全民辐射的思路.此种思路彻底修正了传统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使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参与,彰显了道德主体的平等性.准确把握"大德"的内在意蕴,对于理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价值逻辑具有关键意义.
    • 庄友刚
    •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原初理论形态中,哲学视域的探讨宏观阐明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进路和历史趋势,澄明了确立共产主义目标的合理性.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集中探索并回答了已经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向共产主义的基本路径、方式和战略策略问题.马克思晚年人类学视域的研究转向则是要回答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通向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延续了历史唯物主义"东方逻辑"的探索,充分回答了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没有能够在理论根本上阐明经济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根本的是要思考和解决经济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问题.这种探索是以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为基础的,可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回答了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尚未回答现代化之后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这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逻辑当代建构的主要中心指向.
    • 卜祥记; 易美宇
    • 摘要: 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之际,以流行病学为理论模板的叙事经济学之出场似乎稍显苦涩。但是,疫情的肆虐无法抹杀叙事经济学对当下世界经济趋势的真知灼见。作为经济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叙事经济学无疑为人类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而对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建构而言,它具有更为深层次的参考价值。
    • 詹艾斌
    • 摘要: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对国家形象的当代建构影响深远,同时,它还内在地支撑着国家的文化建设乃至于国家整体建设的各个方面。教育在根本上是育人的。正视教育现状,积极寻求合理的教育改革实践是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由此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合理的当代教育理念,也才有可能共同解答“钱学森之问”。
    • 陈继红; 董颖洁
    • 摘要: “大德”是一个兼具历史性与现代性的范畴。“大德”的当代建构,是在尊重其历史意蕴基础上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大德”内涵的当代建构,抽象地继承了儒家“大德”的阐释思维,将“大德”视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居首要地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与纲领性意义的道德。同时,亦重构了“大德”的内容结构与具体要求。“大德”养成逻辑的当代建构,实现了从“大德”与“小德”之辨到“大德”与“公德”“私德”之辨的转换。此种转换,既在总体思路上体现了对传统“大德”之养成逻辑的借鉴,又在价值依据与具体路径两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逻辑的超越。当代“大德”的主体建构体现了以“公民”身份为中心的、从重点人群向全民辐射的思路。此种思路彻底修正了传统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使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参与,彰显了道德主体的平等性。准确把握“大德”的内在意蕴,对于理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价值逻辑具有关键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