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当代新诗

当代新诗

当代新诗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6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星星:上旬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等;当代新诗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群、古远清、江离等。

当代新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84.0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14%

专利文献>

论文:26 占比:14.86%

总计:175篇

当代新诗—发文趋势图

当代新诗

-研究学者

  • 张立群
  • 古远清
  • 江离
  • 荣光启
  • 刘复生
  • 刘福春
  • 吴奔星
  • 吴宜平
  • 沈健
  • 王冠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向天渊
    • 摘要: 旧诗、新诗都是汉语诗歌,尽管汉语有古代、现代之区别,但其差异不足以让古典诗歌传统和古代文化传统发生断裂。时至今日,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流淌在新诗之中,新诗也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回归与重塑文化传统,在螺旋上升式的循环中促使传统文化发生现代转换。这种转换的形态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精神追求上对普遍和谐观念的回望与超越,思维方式上直觉与理性的互渗和交融,美学品格上抒情性与叙事化的辩证统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传统从来不会主动流传到个人手中,如何进入并弘扬传统,是对包括诗人在内的每个人的严峻考验,新诗作者必须自觉接受从语言、诗学到文化层面的多重考验。
    • 王毅
    • 摘要: 作为格言和警句的孩子,诗歌与民间智慧的关联历史久远而又鲜活。从文字之前口耳相传的歌谣,到信息科技时代的新媒体诗歌写作,民间智慧从未缺席。而“民间”“民间智慧”这些概念本身却又含混模糊,其中既有隐秘的一致性,也包含着不同甚至相反的涵义。从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艺术等不同的视域,可以对照性地考察诗歌创作与民间智慧关系问题在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以及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几个典型时期的衍变,从中勘见民间智慧在当代诗歌表达中的核心价值:底层民众创造性地以诗歌方式表达其本能性生存与价值诉求。
    • 吴宜平; 江离
    • 摘要: 我们把“江南”看成一个文化想象的共同体,而不是单纯地域上的概念。首先,它是文化的商业化趋向中最难被波及的领域,其次它处于社会规训等技术统治较为松动的末端。这种自然与野性的特征恰恰提供了一种比较自由的书写向度。江南诗人基于敏锐的身体感知,结合细腻、精确的修辞,形成了一种轻逸的风格,这种以身体感知为主导的诗歌向度体现了不同于“政治-伦理”的视角,形.成了“生命-审美”的特殊形态,这对于抵抗社会新的时空基准感知框架所带来的同质化,抵抗越来越强大的技术力量在微观领域对人的规训,具有独特的意义。
    • 摘要: 在六月的花团锦簇中,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重庆悦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首届“悦来新诗力”国际文化艺术节马上就要举行了。作为文化艺术节活动单元之一的第七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将于6月17-19日在重庆市渝北区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主题是“后疫情时代华文新诗的创作与研究”。本届诗学论坛的主席为吕进先生,相关议题包括新诗艺术流变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自由诗的文体规范与去散文化、重建自由诗写诗的难度、余光中及海外华人乡愁新诗研究、后疫情时代的新诗写作、川渝当代新诗研究等。
    • 李海鹏
    • 摘要: 一、纳蕤思神话、现代主义与“语言本体之镜”在西方诗歌的原型意义上,“镜子”母题可追溯到那喀索斯(纳蕤思)临渊照影的神话。1890年12月,法国人瓦雷里与纪德同游蒙彼利埃植物园中的水仙墓^(①),前者写下了长诗《水仙辞》,后者写下了诗化散文《纳蕤思解说——象征论》,后在1920至1930年代,经由梁宗岱、张若名、卞之琳等人的译介,纳蕤思神话对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人们在理解自我、语言、诗歌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中的影像,象征了超越现实世界之后所抵达的艺术乐园;对艺术乐园的抵达,需要诗歌临渊自照,在对自我影像合目的性的沉思中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结构。
    • 王文静
    • 摘要: 自新诗诞生伊始,"时空"便是新诗人热哀思考并长于涉猎的话题之一.透过当代新诗审视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时,"昼夜"之辨无疑是其中一个饶富趣味性的话题.由"昼夜"衍生的多重文化隐喻,推演出当代新诗时空观念的更迭.从陷入白昼多重公共时间隐喻的"光明信徒"到拒绝其话语神话的"白日梦游者",从藏匿黑夜的"无夜之辈"到复归黑夜现代性思考的"暗夜骑士","昼夜"之辨贯穿当代新诗的生长曲线,映射出新诗时空观念的置换与潜在转变."昼夜"隐喻之变反映出共和国70余年新诗人"时空经验"的代际认知差异,其背后更关涉当代新诗语言与形式、集体精神与个性成长、时间意识与空间概念的"思"与"辨".
    • 王泽龙
    • 摘要: 朱英诞是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京派诗人,从2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生笔耕不辍,潜心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他自称为“大时代的小人物”。从50年代开始,在北京深巷中,不问政治,远离广场,自甘隐逸,潜心写作,追求真诗,这位被称为“隐没的诗神”的诗歌世界成为了新诗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废名1936年为朱英诞的第二部诗集《小园集》所作序言中,称道朱英诞的诗为“南宋的词”。朱英诞的诗古今互涉、中西交融,为我们当代新诗创作提供了继承传统、化古为新的宝贵启示。我们在这个专栏中发表的两篇文章,旨在围绕朱英诞诗歌典型意象与传统诗歌关系,解读朱英诞诗歌。
    • 李章斌
    • 摘要: 一当代新诗不仅诞生于一个充满着集体记忆与公共语式的时代,而且,对于某些集体记忆(或者意识形态)的抵抗,是当代新诗持久且根深蒂固的“母题”之一。要明了当代诗歌与“韵律”以及背后的同一性的复杂纠葛,先得思考所谓“韵律”究竟是什么,它与整个社会和文化的结构有什么联系;还有,它在1949年以来的当代中国历史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 徐勇
    • 摘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个门类比诗歌更受制于民间出版物,也更受惠于民间出版物。在这当中,非正式出版诗歌选本起到的作用更其明显,也更具有症候性,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略。一20世纪80年代诗歌,特别是第三代诗,我们总是倾向于过分肯定诗歌民刊和内部诗歌选的用,问题只在于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其20世纪80年代的独特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各种诗社(主要是大学生诗社)和诗社编辑出版的诗选内部出版,只不过当时的诗社个体性和主体性并不凸显,他们编选的诗选影响不大。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诗选就没有意义。
    • 摘要: 社长、主编:龚学敏《星星·诗歌原创》创刊于1957年1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本诗歌刊物,以"兼容、创新、权威"的宗旨推动中国新诗发展。每月1日出版。邮发代号:62-97定价:8元/期[全年96元]《星星·诗歌理论》当代中国唯一一本诗歌理论月刊,密切关注中国新诗研究动态,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当代诗歌创作、诗歌批评与当代新诗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每月15日出版。邮发代号:62-157定价:8元/期[全年96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