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当代诗歌

当代诗歌

当代诗歌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4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65篇;相关期刊386种,包括江汉学术、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星星:上旬刊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五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第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等;当代诗歌的相关文献由771位作者贡献,包括董迎春、张清华、李心释等。

当代诗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4 占比:92.29%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2.01%

专利文献>

论文:65 占比:5.69%

总计:1142篇

当代诗歌—发文趋势图

当代诗歌

-研究学者

  • 董迎春
  • 张清华
  • 李心释
  • 沈奇
  • 臧棣
  • 张德明
  • 西渡
  • 李少君
  • 陈卫
  • 于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冷霜
    • 摘要: 近些年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对内在于中国革命的这一部分文学实践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突破,在认识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越来越有力地从过去一个时期受“告别革命”氛围影响的学术话语和“思想无意识”;中摆脱出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对这部分文学实践的深入有效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图景的整全性的认识,而且也涉及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性的把握。
    • 姜涛
    • 摘要: 这次会议的论文主要集中讨论小说,没有涉及诗歌。因此,照田提前布置了任务,嘱托冷霜和我在“圆桌”上专门谈谈诗歌——这是一次“命题”发言。后来我和冷霜商量了一下,做了一下分工:我来谈现代诗歌的部分,一会儿冷霜会谈当代诗歌。这些年,我虽然一直在做新诗方面的研究和批评,但回头想来,对于左翼革命诗歌的脉络,自己的了解其实相当有限,大致只有一些轮廓性的甚至印象式的把握。
    • 摘要: 《秋风破——杜甫踪迹史诗歌传记》彭志强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秋风破——杜甫踪迹史诗歌传记》,是全国首部根据“诗圣”杜甫一生的踪迹创作的当代诗歌传记,用81首新诗梳理杜甫遗迹的前世今生。作者于2015年春,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历时两年,横跨十省,万里追踪,行走考察杜甫留下的81处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杜公祠、杜甫墓)。以当代诗人与唐朝诗人隔空对话,化为诗句,借古抚今,给杜甫立传,向“诗圣”致敬。
    • 马贵
    • 摘要: 在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中,纯粹的精神抒写退场,身体(或身体性)开始焕发丰富的能量。那么,身体为当代诗歌带来了什么?在不同的诗歌文本中,身体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追踪这些差异有助于探究当代诗歌的伦理意识。以身体为中介,当代诗歌主要表现出享乐、忍受和责任三种在世态度。享乐的姿态正视身体的欲望,试图摆脱历史的重负,但是容易陷入语言的游戏和价值上的飘渺。忍受中的身体充满了批判的能量,具有针对现实性的关怀,但它可能会对同情产生过度的消耗,不宜作为“长久之计”。相比之下,在责任的诗学中,身体既意味着自我创造,也担任了从自我走向他者的媒介。责任的诗学指向了一种伦理关系的重建,它在当代诗歌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而值得我们期待。
    • 李堂新
    • 摘要: 艾青是我国著名的当代诗人,选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其成名作之一。对于这样一首诗歌,历来都有多种解读,而如果以时间为主线,可以发现这种解读越来越精致。笔者在肯定这一解读思路的同时,更想强调的一点是,这首诗歌与大多数近代、现代、当代诗歌不同的是,其语言非常朴素,情感非常真挚,这种情感凭着简单的阅读往往无法析出,只有学生对这些朴素的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才能读出诗中的情感魅力。
    • 吕周聚
    • 摘要: 小海既是诗人,又是诗歌评论家;他既有诗歌创作经验,又有诗学理论素养。作为评论家的小海,其诗歌批评别具一格,能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从语言、节奏、情趣等角度切入探讨诗歌的内部规律,将批评对象纳入文学史的坐标予以考察,并通过与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进行多维比较,把握所评对象的特点及价值意义。在评论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套用相关理论分析作品,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化用相关理论,运用形象化的语言阐明抽象的学理问题,加之与所批评的诗人多有交往,知人论世,因此他的诗歌批评显得既有趣味又有诗意。
    • 李德武
    • 摘要: 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小海的诗歌创作风格多元,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写作特点。《村庄与田园—小海和他的诗歌》《大秦帝国》《影子之歌》等代表性作品可以完整地展现出小海自我求新、求变的审美路线。小海的语言实践和美学探索是与第三代诗歌发展同步的,并具有国际诗歌美学背景,其诗歌在叙述与歌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表现出诚实、亲切,睿智而深刻的特点,将日常经验和素朴的情感赋予现代性的形式和表达,并以心灵的纯正使语言始终保有一种可以触摸的温度和光亮。
    • 林忠娜
    • 摘要: 基于签名本诗歌特藏资源的图像数字化、文本化、结构化和语义化,建构当代诗歌签名本特藏专题文献创建的意义、思路、流程正进一步明确。创建馆藏挖掘与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原始数据的清理加工,以此得到结构化数据。通过关联数据服务平台、图像交互式数字系统,实现签名图像数字化、特征提取及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富有意义。本文阐述数字人文视域下特藏建设与服务的有关概念,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供参考。
    • 周宪
    • 摘要: 中国诗歌从古典到现代经历多次颠覆性的转型,改革开放以降的当代诗歌更是对激烈变动的社会和文化现实的诗意回应。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现代性无疑是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有效视角。《虚无与开花》作为一部当代诗歌思想史研究的力作,饱含了作者作为当代诗歌参与者深切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生动地叙述了近半个世纪本土诗歌流变的故事,以及隐含其后复杂的美学精神。
    • 卢桢
    • 摘要: 小海的诗歌注重内在精神性的建构,伴随着理性观念和感性因子的相互消长,他积极探析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等对峙性的经验元素,沉淀出“现实”乡村与“诗性”乡村、田园与城市、男孩与女孩等一系列关联性命题。此外,经验与超验世界的时空组接、错位乃至混融,构成了小海诗歌的重要特征。为与时代建立对应的联系,他的诗文强调对日常经验世界的呈现,形成了一种“生活流”的事态语象群落。同时,诗人频繁调用超验的想象方式,在碎片化情境中展示思维的多种可能,并以持续生长的精神内力锻造出专属其身的感觉结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