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艺美术、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68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中国名城、家具与室内装饰、安徽建筑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等;徽州民居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永发、徐震、汪寒秋等。

徽州民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43.3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1.04%

专利文献>

论文:268 占比:55.60%

总计:482篇

徽州民居—发文趋势图

徽州民居

-研究学者

  • 吴永发
  • 徐震
  • 汪寒秋
  • 甘兴义
  • 董静
  • 陈建红
  • 丁娜
  • 何佳佳
  • 吴巍
  • 吴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亮; 王国瑞; 郭延龙
    • 摘要: 为了探究儒商文化与徽州古民居室内装饰之间存在的显性联系和隐性联系,以独具徽州室内装饰特色的承志堂为研究对象,从徽州古民居室内装饰产生的人文背景入手,分析民居室内装饰的载体与功能,进而通过承志堂室内装饰探寻其屋主的精神画像。得出徽商在徽州古民居室内装饰的发展和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室内装饰的主题选择与经营位置均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是徽商精神的见证和儒商文化的一个缩影。承志堂室内装饰图像、布局方位与空间氛围完美契合的设计方法,对现代空间设计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 张之秋
    • 摘要: 针对徽州地区传统营造技艺断代消亡的现象,通过分析传统营造的用尺逻辑和古代堪舆术数中的用尺技法,结合历史文献、工匠访谈与数理统计,总结出徽州地区传统营造用尺的尺系范围、尺法规律,以期为徽州传统民居研究的深化提供支撑。
    • 张莉
    • 摘要: 徽州传统民居是古徽州人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建造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里的重要一支,其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都有现代建筑的借鉴之处。本文对徽州传统民居的平面形式进行梳理,运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民居内各空间之间的拓扑关系,探寻徽州传统民居平面空间布局的规律,探讨传统民居对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 邵玮; 李早; 叶茂盛
    • 摘要: 研究针对徽州传统民居的庭院空间展开空间组织模式分析,对63处传统民居庭院进行调研,提取了面积、面积比、长宽比、饱和度和边界系数五个量化指标对庭院空间进行描述,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庭院空间进行分类。总结出中小规模方整型、中小规模条型、中小规模不规则型和大规模复杂型四种庭院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庭院位置与其中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行归纳。研究得出:四类庭院在位置分布与要素布置上均有所不同,中小规模方整型庭院作为空间过渡与补充,以前院和后院居多,多布置绿化、漏窗等要素;中小规模条型庭院以前院为主,组织规模较大的宅居组团的入口交通,要素上多以构筑物、拱门、字匾和二次轮廓要素结合布置;中小规模不规则型庭院往往作为宅居空间中的亮点,多位于前院和侧院,以绿化、水面、漏窗要素居多;大规模复杂型庭院多为生活化的后院,绿化、水面、石凳等要素较多。
    • 刘仁义; 王康英
    • 摘要: 随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应对乡村振兴和现代生活多样化需求,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模式方面的探索层出不穷.文章以安徽省祁门县文堂村老宅改造为例,通过功能合理布局和空间有效分隔,结合艺术家创意、本土工匠技艺、建筑师优化完善三个方面,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民居集约与协同并举的现代适宜更新改造模式,以期为传统民居更新改造提供一些借鉴实例.
    • 李印龙
    • 摘要: 徽州传统民居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创新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州古民居受到了强烈冲击。文章从徽州民居的传承和保护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徽州民居的历史发展状况,指出现存问题,并对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 龚恺
    • 摘要: 徽州传统民居是一份宝贵的建筑遗产,对它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建筑本体,还需要同时考量村落中人的生活方式.村落、宗族和家庭是观察过程中的三个层级,从熟人社会中的交往中可见传统村落的建设和演变,从血缘社会的联系可见宗族建筑的兴起和渐渐消逝,而从家庭生活的层面才能见到民居原本及当下的使用意义.文章是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期对徽州村落测绘和调研的基础上,试图以建筑和使用者结合的人文地理角度,循着微观、中观乃至宏观的线索对徽州民居进行讨论和思考.在过去或是现在,民居这类建筑遗产总是与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紧密相关.
    • 龚恺
    • 摘要: 徽州传统民居是一份宝贵的建筑遗产,对它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建筑本体,还需要同时考量村落中人的生活方式。村落、宗族和家庭是观察过程中的三个层级,从熟人社会中的交往中可见传统村落的建设和演变,从血缘社会的联系可见宗族建筑的兴起和渐渐消逝,而从家庭生活的层面才能见到民居原本及当下的使用意义。文章是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期对徽州村落测绘和调研的基础上,试图以建筑和使用者结合的人文地理角度,循着微观、中观乃至宏观的线索对徽州民居进行讨论和思考。在过去或是现在,民居这类建筑遗产总是与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紧密相关。
    • 王琛
    • 摘要: 古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生态宜居地区的典范.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古代建筑文献,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了徽州民居对木、石、砖三种主要建筑材料用材技艺的生态特征.在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基础上,阐发了传统民居用材循环之用、永恒之用、无用之用的生态理念.传承包括徽州在内的中国各地区传统民居用材技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对当前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住房建设实践以及绿色住居消费观念引导可资借鉴.
    • 付晓惠; 董靓; 慈龙玏; 李鑫
    • 摘要: 以徽州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人境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影响徽州民居因素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并对徽州民居形式从建筑平面及空间、结构及构造、立面、装饰特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结合新语境达到创造性的传承和发展徽州建筑文化的目的 ,为推动乡村建设发展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