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掌叶大黄

掌叶大黄

掌叶大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235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医药信息、药物分析杂志、药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暨“中医药资源本土与国际化发展”论坛、2014第三届环渤海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等;掌叶大黄的相关文献由388位作者贡献,包括郑俊华、刘晓峰、果德安等。

掌叶大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5.9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2235 占比:93.91%

总计:2380篇

掌叶大黄—发文趋势图

掌叶大黄

-研究学者

  • 郑俊华
  • 刘晓峰
  • 果德安
  • 杨世海
  • 何凯
  • 陈垣
  • 杨扶德
  • 楼之岑
  • 王耀芝
  • 郭凤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正; 施文婷; 莫秋怡; 曹嵌; 邓桂海; 田清清; 梁志毅
    • 摘要: 优选掌叶大黄饮片的炮制工艺。建立基于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的掌叶大黄饮片主要指标成分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润制时间、不同干燥方式、不同烘干温度及时间掌叶大黄饮片的指纹图谱信息进行分析。不同润制时间掌叶大黄饮片的指纹图谱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聚类分析可将不同润制时间的掌叶大黄饮片分为2类;主成分分析发现两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包含了原始数据94.9%的信息;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燥方式、烘干温度和时间对掌叶大黄饮片的主要成分含量无明显影响。优选的掌叶大黄饮片炮制工艺:润制36 h,切厚片,50~70 °C下干燥8~12 h。本研究可为掌叶大黄饮片的规范化炮制生产提供依据。
    • 刘勇; 安静; 董占军
    • 摘要: 目的建立多基源大黄药材的全信息薄层色谱鉴别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试液(12∶3∶0.1,V/V/V)、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8∶2∶4∶1,V/V/V/V)、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8∶5∶3∶0.5,V/V/V/V)、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7∶1∶1,V/V/V/V)、三氯甲烷-甲醇-甲酸-水(10∶3∶0.2∶0.3,V/V/V/V)为梯度展开剂,通过365 nm、254 nm紫外光灯和日光检视3种基源大黄醇提、水提溶液中的脂溶性、中极性、水溶性成分显色前后的各信息斑点。结果共检出脂溶性、中极性和水溶性成分斑点53个,3种基源大黄提取溶液色谱中相同位置处的斑点一致。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捷、实用,可多指标、快速鉴别大黄药材的质量,识别大黄药材的真伪。
    • 荣晓惠; 刘艳; 王秋茹; 李紫薇; 匡海学; 杨炳友
    • 摘要: 目的建立掌叶大黄酒蒸前后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3种差异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掌叶大黄(酒蒸前)、熟大黄(酒蒸后)各15批样品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对30批样品中的3种差异性成分没食子酸、白藜芦醇-4′-O-葡萄糖苷、白藜芦醇-4′-O-(6″-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指纹图谱研究中掌叶大黄标定了48个共有峰,熟大黄标定了47个共有峰,并指认出17个共有峰。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显示,青海产掌叶大黄酒蒸前后均与四川、甘肃产掌叶大黄酒蒸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青海产掌叶大黄酒蒸前后3种差异性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其他2个产区样品,各产区熟大黄中没食子酸含量均高于掌叶大黄,各产区掌叶大黄中的白藜芦醇-4′-O-葡萄糖苷、白藜芦醇-4′-O-(6″-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含量均高于熟大黄。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能够快速、科学、准确地评价不同产区掌叶大黄及其酒蒸炮制品的质量,为掌叶大黄炮制规范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栾淞莹; 战璐; 彭旭东
    • 摘要: 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又称五倍子酸,化学名3,4,5-三羟基苯甲酸,化学式C6H2(OH)3COOH,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五倍子、石榴、掌叶大黄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化学结构最简单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抑菌、抗病毒、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没食子酸因其强大的抗炎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没食子酸的化学性质、来源、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等特性进行阐述,着重针对没食子酸在炎症性疾病中的药理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以期为没食子酸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胡昌江; 成都中医药大学; 胡麟
    • 摘要: 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两者亦称“雅黄”,后者亦称“南大黄”。大黄有黄良、火参、将军、川军等别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四川省为大黄的道地产地之一,《本草图经》记载:“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纹者佳,其次为秦陇来者,谓之吐蕃大黄。”《本草蒙筌》记载:“形同牛舌,产自蜀川。”
    • 从容
    • 摘要: 含苞的蛇莓、精致的芫荽、遍地的龙胆、硕大的掌叶大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中药资源。樊蓉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从小就喜欢家乡的山山水水、奇花异草。上小学时,家里的一位亲人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辗转多家医院治疗都没取得太好的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技术高超的苗医用祖传的苗药治好了这位亲人。从此樊蓉就对苗医苗药、彝医彝药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愿望,弘扬传统中药文化的小火苗在她的心里也燃烧了起来。
    • 萧惠来
    • 摘要: 2020年5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了"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及其根的评估报告",根据大量文献对大黄的活性成分、大黄及其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做了全面和深入细致的讨论.该报告特别指出大黄制剂仅限于偶发便秘短期应用,有遗传毒性风险和致癌性尚未完全排除,限制每日用量和给药持续时间;该内容与中医药理论对大黄的传统评价不同.介绍EMA该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以期引起对这些不同认识的关注与思考.
    • 孙冬梅; 罗思妮; 魏梅; 朱德全; 何广铭; 罗文安; 杨锐培
    • 摘要: 目的 建立3种基原大黄(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UPLC法同时测定51批大黄指纹图谱及14个化学成分含量,并通过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不同基原大黄药材进行全面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3种基原大黄的指纹图谱,确定了18个共有峰,并指认了14个化学成分;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3种基原大黄相似度存在一定差异,但部分药用大黄与掌叶大黄相似度较高,聚类分析与相似度评价结果一致.通过PCA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823%;PLS-DA可用于大黄的基原识别,并筛选出6个差异性成分.结论 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为不同基原大黄药材的质量控制和鉴别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
    • 李元敏; 张娜; 李慧; 张明英; 彭亮; 颜永刚; 李依民; 张岗
    • 摘要: MYB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及逆境胁迫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本实验在掌叶大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一个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MYB家族成员序列,首次克隆获得RpMYB4基因ORF,编码一条245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质量为26.99 kDa,N端含有R2R3-MYB亚家族典型的2个DNA保守结合域(HTH-MYB),无信号肽或跨膜域,与其他植物物种MYB转录因子多序列比对均高达61%以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与FtMYB8关系最近,共同聚在S4亚家族.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RpMYB4-GFP定位在烟草细胞核内.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RpMYB4的组织表达有差异,叶中表达量最高,依次为叶柄、根茎、根及种子;受2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RpMYB4表达在24h内持续下调,200 μmol·L-1水杨酸(SA)处理在12和24 h显著上调,该基因对200 μmol·L-1脱落酸(ABA)处理未见明显变化;RpMYB4基因受干旱、高温及损伤胁迫诱导,分别在24、24、3 h处达峰值,低温胁迫抑制其表达,6 h呈谷值,其对盐胁迫响应不显著.首次获得掌叶大黄RpMYB4基因,在叶片和叶柄中表达量高,受激素SA与干旱、高温及损伤胁迫等诱导表达,为后续研究其在大黄次生代谢及逆境胁迫中的分子作用奠定基础.
    • 冯银平; 帖晓燕; 张云鹤; 王丹; 张文广; 苗小楼; 李秀娟; 李芸
    • 摘要: 目的 探究掌叶大黄传统"柴禾"熏制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方法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基于化学计量学对12批熏制不同天数掌叶大黄的水分、浸出物、蒽醌类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随着熏制天数的增加,水分逐渐降至安全范围,浸出物与抗氧化活性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总蒽醌含量呈"单项递增"模式,游离蒽醌呈近"M"型变化模式;抗氧化活性与水分呈负相关,与浸岀物和总蒽醌含量呈正相关;水分与浸岀物、总蒽醌含量呈负相关.12批样品被归为4类,熏制120~140 d时质量"最优",40~100 d时质量"较好",15~30 d时质量"次之",0d时质量"较差".游离蒽醌的变化是造成药材质量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结论 该方法可对熏制掌叶大黄质量进行较为全面地评价,初步阐明传统产地熏制加工机理,为规范其产地初加工方法提供科学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