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推类

推类

推类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逻辑学(论理学)、中国哲学、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专利文献130243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河南社会科学等; 推类的相关文献由7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明明、刘邦凡、张晓芒等。

推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30243 占比:99.92%

总计:130343篇

推类—发文趋势图

推类

-研究学者

  • 刘明明
  • 刘邦凡
  • 张晓芒
  • 吴克峰
  • 王克喜
  • 訾其伦
  • 关兴丽
  • 张晓光
  • 张晴
  • 王龙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宣长春; 林升栋
    • 摘要: 说服一直是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动机。发轫自中西方的不同说服实践各有其逻辑特点。从中西方对“类”这一概念的理解差异切入,在理论层面廓清中西方说服逻辑的分野,发现中国的说服注重推类,并利用“意象”完成推类的过程;西方的说服注重推理,依靠“形式”完成真理的建构。通过在中美两国大学展开的两次实验,对中西方各自说服逻辑的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容易被意象推类说服,西方人更容易被形式推理说服。
    • 田立刚; 樊鹏飞
    • 摘要: 推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被普遍运用的推理类型。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推类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推理本身的一种称呼。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秦汉时期,推类的方法仍然被思想家们广泛采用并深入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思辨性与实践性双重特征,既关注抽象的逻辑思维规律,也注重具体的政治伦理原则。《吕氏春秋》《淮南子》和《论衡》中关于推类推类原则的思考和探讨,对我们全面把握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进而从思维方式和推理类型本身的角度理解中国古代逻辑特殊性具有重要作用。
    • 黄闪闪; 任晓明
    • 摘要: 中国"推类"逻辑的归纳特性剖析表明,中国古代有归纳逻辑,作为一种非形式逻辑,其推理类型具有不同于西方归纳逻辑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推类的价值相关性上。从逻辑系统看,伦理推理是中国古代归纳逻辑的基本推理系统。伦理推理具有三个特征:大前提有较强的语境敏感性;推导一般不具演绎有效性,更具概率性;类比是推论的主要方式。
    • 郎需瑞
    • 摘要: 中国古代经学逻辑是指古代经学典籍注笺与经义阐释过程中的推理论证理论方法、规则及其实践的集合.中国古代经学逻辑方法往往与"类""推"相关,主要包括易学"类同""类聚"等基础上的"推类",春秋学中"明类例"基础上的"推其例",诗经学"取类"基础上的"类推",等等.上述经学逻辑方法有其自身的"规范性"要求,不可随意而推.与西方传统逻辑,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以"是"为核心的逻辑方法不同,中国古代经学逻辑更加重视"类"的考察与运用,由此而形成的"类"思维在经学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了工具作用,彰显出"求善"与"求治"的价值旨归.
    • 何洁; 王克喜
    • 摘要: "类"判定决定了"类"范畴,对"类"判定过程及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揭示中国"类"范畴有别于西方"类"范畴的原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是关联性思维,关联性思维离不开想象,"类"判定研究必然与想象密切相关.想象能够最大限度地摹写现实经验与情感,通过想象能够回忆并提取知识,建构现实可能或不可能的情境,从而对具象或抽象的对象进行"类"判定."类"判定、想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成为"类"判定的置信依据,这使得基于想象的"类"判定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说服性.
    • 张兴
    • 摘要: 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是朱子《大学章句》诠释的核心,而“格物”思想则是其最重要的内容.朱子的“格物”说是一套非常严密的思想体系,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也是一套系统的工夫.这就需要对朱子“格物”说的内涵、过程、目的、选择以及思想性质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明善”是“格物”最主要的目的;从其内涵来看,则包括即物、穷其理、至其极三个方面;从其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积累,第二步是脱然贯通,第三步是推类.从其选择来看,则包括“格物”对象的难易选择与先后选择;从其性质来看,是代表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和整体利益的正统意识形态;从其目的来看,朱子的“格物”思想,既有着较大的思想意义,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价值.
    • 张学立1; 齐昊2; 关兴丽3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崔清田在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吸收、反思前贤研究成果,同时又有诸多创新,学术成就卓著,成果丰富。2014年出版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介绍了崔清田的学术成就。纵观崔清田中国逻辑史研究历程,其成就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果说梁启超“据西释中”是近代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第一次转向,那么崔清田的“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可以说是当代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第二次转向,它摆脱了中国逻辑史研究困境,拓宽了中国逻辑史研究思路。其二、富于创见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名学、辩学;论述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性、主导推理类型——推类和逻辑对文化的制约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崔清田取得上述成就的直接原因。崔清田关于“逻辑和文化”的研究视角至今引领中国逻辑史研究方向。
    • 陈波; 李晽(译)
    • 摘要: 古希腊逻辑、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一起构成了世界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在春秋战国时代,名家及墨子与墨家,还有其他的一些学者和学派,讨论过许多与逻辑有关的话题,包括名、辞、说、辩、谬、诡以及悖。在类概念的基础上,墨家发展出了一套叫作“推类”的方法,包括以下4种具体形式:辟、侔、援、推,所有这4种形式都建立在同类事物的相似性之上。
    • 孙洋; 李晓晴
    • 摘要: 汉代人将常见色兔与白色兔视作不同的类区分对待,并以"兔"和"白兔"将其加以区分。今天习以为见的白兔,在汉代是很罕见的,文献和画像常有兔与白兔的记载和形象表现,但汉代人对兔和白兔持有的认识、态度和情感截然不同。通过对文献、实物及图像的分析,本文认为:兔和白兔二元区分对待,反映出汉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想,是早期人们在与动物的互动中对其独特习性的观察及特定解释的结果,蕴含了推知和论辩传统,体现古代中国特有推类逻辑思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