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墨家

墨家

墨家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0篇、会议论文7篇、相关期刊617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第六届两岸伦理学讨论会等;墨家的相关文献由91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中原、刘邦凡、关兴丽等。

墨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0 占比:99.3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70%

总计:1007篇

墨家—发文趋势图

墨家

-研究学者

  • 孙中原
  • 刘邦凡
  • 关兴丽
  • 许锦云
  • 薛柏成
  • 金小方
  • 陈小刚
  • 马腾
  • 高华平
  • 黄庆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高华平
    • 摘要: 《汉书·艺文志》的“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一说,存在明显的语义模糊和牵强附会之处。墨家的起源应为“司空之官”,其“贵俭”“兼爱”“上贤”“右鬼”“非命”“上同”等思想主张,皆源于此。在中国的上古传说时代,属于炎帝部落分支的共工氏的首领“共工”,同时兼任“平水土”“营城郭”和“监百工”——实即“周官”中的司空之职。尧、舜以部落联盟盟主的身份平息了共工氏与颛顼(祝融)氏因洪水而起的冲突之后,另任命禹为司空,共工氏的垂为“共工”。从此,司空之职仅主“平水土”“营城郭”,而共工氏的首领“共工”(“垂”)则仅负责“监百工”,变成了“工巧”的代名词。随着共工氏的衰落和中国民族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也就不再有关于共工氏的新的传说产生。关于“平水土”“营城郭”和“监百工”之职官的完整记载,只有“鸟名官”的少皞氏胞族鷷雉氏中的奚仲一族。奚仲一族以“工巧”著名,自夏商到春秋战国之际,世居于薛国,产生了墨翟、公输班等能工巧匠,孕育出了墨家的思想与文化。
    • 秦淮
    • 摘要: 墨家规范伦理学是轴心时代伦理道德重建中继儒家德性伦理学之后产生的又一伦理学范式。它以平等主义为思想基础,以探求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为主要问题,以逻辑理性为主要思维方法。墨家规范伦理学的创立不啻掀起了一场伦理道德革命,墨家因此成为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和轴心时代的显学。对墨家规范伦理学及其理论范式的研究和反思,促使我们打破传统伦理范式单一的陈见,拓展对传统伦理范式的研究,对当今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的转型和范式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章亮亮
    • 摘要: 以荀子“性恶”为代表的先秦儒墨道法诸家关于人性之恶的种种论述或以“性恶”立说引出性善之论,或将人性之恶作为阐发政治观点的理论依据,或是因人的原初淳朴否定了恶的客观实在性,从而呈现出一种超越“性恶”的哲学态度。总体上看,先秦诸子超越人性之“恶”的实质,就荀子“性恶”论而言,是注重对人进行后天德性培养;就儒家“幽暗意识”而言,是强调君子应当自觉加强德性修养以战胜人性中的昏暗力量;就老庄“自然人性”而言,是回归“浑沌”以恢复并葆有人性的原初淳朴;就墨家、法家性“恶”说而言,是尽可能地消解、摒除由“恶”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建立稳固的社会规范。由此可知,注重人的德性的后天培养、建立稳固的社会规范、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是先秦诸子超越人性之“恶”的价值旨归。
    • 靳东超; 贺彩; 吴文新
    • 摘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思想体系包含了以重民、恤民、富民为基本内容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践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体现了对墨家民本思想的延承。墨家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民本理想内容建构上存在理论盲点,民本理论论证上缺乏论证效力,民本实践依赖上不能找到实践民本的真正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实践民本的制度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民本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坚持群众史观,把人民群众作为实践民本的依靠力量,从而实现了对墨家民本思想的超越。
    • 郑志兵
    • 摘要: “武圣”涉及中国人的精神认同和武学思想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讨论了冯友兰先生以其哲学家的身份抛出的“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的武圣观。研究认为:冯先生的“墨子武圣论”由关羽、岳飞的道德层次,提升到了思想层次,赋予“武圣”以思辨的生命力,实现了对“武圣”的层次升维,极大地丰富了“武圣”的思想内涵,拓展了武学视野。提出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墨家思想,应更加关注墨家思想的内在张力。
    • 顾乐波
    • 摘要: 【专题解释】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墨家是其中非常重要而又异常独特的一家。本专题通过精读《兼爱》,联读《非攻(节选)》,分析墨子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梳理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 赖伯然
    • 摘要: 先秦时期,具有超验性质的至上神观念,于殷商-西周-墨家这一发展脉络上呈现出从“无常”到“有常”的演变。墨家对商周以来“无常之天”的普遍观念作出了独特而富有创新价值的解读,他们不再将天命的变化归因于王政的得失,而是将人性之中的“自爱”与“自利”看作是一切争斗与混乱的根源。这种将秩序紊乱的天命变化归因于普遍人性的做法,在逻辑上削弱乃至排除了君主等主体的主观作为对生成良善秩序的积极价值,最后只能将秩序生成的最终保障寄托于有意识且趋向至善的“道德之天”。
    • 马海山
    • 摘要: 本文从墨家“兼爱”理论入手探究该理论的矛盾性,指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理论中存在“爱”与“利”不能兼容的矛盾,“爱”是非功利性的,而“利”是非功利性的。并且进一步讨论了现实中存在诸如洞穴奇案等“兼爱”无法实现的场景,以及墨子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并不能保证“兼爱”理论的实行。最后从墨子的阶级视角出发解释了其为何提出这样一个存在张力又难以实施的理论,小手工业主阶层的力量局限和对社会改革的动力不足是其根本原因。
    • 陈小刚
    • 摘要: 乡里、乡治、善治作为墨家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维度,深刻凸显以“十论”为要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乡村治理理念和治理策略。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而言,墨家可以提供一种墨学下乡和生活墨学模式,为基层社会注入“公义、乡约与自治”“修身、教化与德治”“法仪、赏罚与法治”的善治理念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的哲学智慧。
    • 黄庆丽
    • 摘要: 选择墨家作为思想样本,考察中国教育思想的起源之一对教育正义如何理解及界定,以及墨家如何利用思想和行动来争取底层民众的教育权益,使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宏观政策背景,遏制了因社会阶层分化与固化而呈现两极扩大化的趋势。教育权益作为获取能力与争取承认的重要手段,对解决阶层间合理的正向流动有重要参照价值,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意味着墨家教育思想发出的“有能则举,无能则下”的呼吁,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