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庄子

庄子

庄子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62篇、会议论文69篇、相关期刊2700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第二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首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国际论坛等;庄子的相关文献由843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丹、徐春根、马启俊等。

庄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62 占比:99.37%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0.63%

总计:11031篇

庄子—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铭; 黄学彬
    • 摘要: 有关老子和庄子的著作对于旅游的实证经验有着丰富的内容,加之老庄思想体系中对"游"的认识反映了现代旅游营销体系的部分哲学思维.文章从老庄思想体系着眼,对现代旅游营销体系中的营销方式、旅游宣传、旅游质量要求及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旅游营销策略.
    • 郭润佳
    • 摘要: 《庄子》中不仅包含具有神话意味的文本,还包含具有仙话意味的文本.《庄子》的境界不同于仙话的境界,讲述仙话并非《庄子》的目的.《庄子》内、外篇中的仙话属于阐释哲学观点的手段,符合庄子思想;《庄子》杂篇中的仙话则多是脱离庄子思想的,更具有仙话意义,其思想不符合庄子的主张,可能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不同的阐释.
    • 陈徽
    • 摘要: 欲准确、全面地把握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不可不辨其名实论.在庄子看来,道的存在性、物的流变性以及言说的有限性等皆决定了命名的不可能性以及名教存在的局限性.从理想的层面看,庄子反对立名设教.若立足于现实,命名乃至相应的名教之设又是必需的.以虚怀无执之心应对世事物情,有所命名而又不粘滞于名、便宜于名实之设而又有所超越,乃是庄子名实思想的主要特点.相应于这一立场,庄子认为:无为之治固然当以无名为本,但也应根据世事人情假以有名之用;不可舍本而逐末,亦不可蔽本而彰末.因此,"明王"欲成至治,不仅须通达无为(无名)而有为(有名)的必要性,而且须明了有为(有名)而无为(有名)的反复性.
    • 孙守领; 陈发俊
    • 摘要: “化”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自化”“转化”以及“教化”等多重含义。从“化”的视角看,庄子的技术思想大致涵盖技术的生成、使用以及治理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庄子认为,技术是从材料的选择到操作的方法再到长期的训练,并实现某种目的的人为活动。在技术的使用时,世人因“人”而异,因“利”视导,不关注物物之间的共性。因此,对技术的治理,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能完全弃之不用,退回到“至德之世”,而应“与时俱化”,顺势而为。“化”这一研究视角不仅使庄子的技术思想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且还对超越“道”“技”之间对立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 党富鹏
    • 摘要: 《庄子》发现,辩者之言以“成心”偏离了“至正”,原因在于“知”的局限性引发了“言”的局限性。由此,《庄子》提出不言之辩,从“以道观物”的角度来解决是非等辩者激烈争论的问题。其实,不言之辩是一种审慎的语言策略。在《庄子》文本中,“言”字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当用作动词时,“言”作“说、描述”讲,如“予尝为女妄言之”;而用作名词时,“言”有两种意思:其一,作特指用,指某段话或某种言论,如“吾闻言于接舆”;其二,作泛指用,即抽象的“语言”这一对象,如“言恶乎隐而有是非”。可见,《庄子》的“言”具有“语言”之义。
    • 吴欢欢
    • 摘要: 《庄子》一书作为我国文学经典,渗透着与道合一、逍遥无为的哲学思想,其丰富的寓言,蕴含着对客观世界的超越和对主体性精神自由的向往。心性论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的重要观点,徐复观吸收前人对“心”的多样阐释,认为“心”是人的价值的根源。以心性论来阐释《庄子·内篇》中的寓言,探索有关“心”的精神内蕴,可以为读者更深入地解读《庄子·内篇》寓言提供新视角。
    • 王志俊
    • 摘要: 生死出处问题,是明清之际遭遇家国覆亡的王船山极为关心的问题。在其晚年专著《庄子解》中,船山认同庄子以气之聚散解释生死现象,同时也指出庄子之齐同生死不仅消解了生与死之界限,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容易混淆善恶是非与人禽之别,甚至直接瓦解儒家德道践履之根基。不同于程朱“死则散尽无余”之说,船山认为人之生死不过是形体之成毁,己身生命之气复归太虚而恒存不灭,且持藏毕生善恶作为的个体之气随气之聚散往复影响整体太虚之气的清浊醇疵,进而影响人间社会乃至未来局势之治乱兴衰。个体生命虽无法主持分剂气之聚散流行,但可主导己身气质之清浊善恶。儒家仁人君子应以修身尽性之道德践履,涵养扩充己身清醇之气,进而通过气化流行参赞天地之化育。善吾生者所以善吾死也,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因参与社会历史之创造而延及来世与群生。
    • 叶青春
    • 摘要: 综合考察《庄子》文本中的无为思想,并将其置于庄子思想的整体视域之中,从中抽绎出庄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基础。认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境界。庄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基础由三个维度构成:以道(无)作为无为的本体论基础、以自然作为无为的价值论基础、以齐物作为无为的思维方式基础。
    • 郎宁
    • 摘要: 庄子《养生主》之关键在于缘督以为经而体道养心,使世间之人能够于紧张之中寻觅喘息之所。“养生”在庄子也即为“养心”,远离危险,使身体不受伤害、使心灵保持虚静的状态,如此,心灵得以安宁、精神得以自由,人于自性与自乐中亦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于养生处指明了撄宁、坐忘之策,亦点明了守中、养心之方,希冀身处人间世中的人能够找寻到自己的栖身之地,游刃其中而体会到人之为人的乐趣。庄子之“养生”对于当下社会也具有重要价值。
    • 赵萍; 袁森林
    • 摘要: 在濠梁观鱼的故事中,庄子以庄、惠对话的方式讨论了鱼乐的问题,其意旨并非辩论,而是要透过鲦鱼之乐表达自己对人生苦乐的觉解。庄子在此呈现出鱼之乐、人之乐,进而反思人的现实之苦,以及从苦到乐的转化、从鱼乐到人乐的进路。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篇,其为中学生开启了积极的现实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