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自由

精神自由

精神自由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8701篇;相关期刊423种,包括中国哲学史、美与时代(下旬刊)、中国青年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福山首届药师佛与健康文化论坛、2005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等;精神自由的相关文献由53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强、曹家治、余代伦等。

精神自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7 占比:1.0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8701 占比:98.92%

总计:49232篇

精神自由—发文趋势图

精神自由

-研究学者

  • 王强
  • 曹家治
  • 余代伦
  • 刘兴邦
  • 刘苑
  • 向术溯
  • 宫下正兴
  • 张松辉
  • 彭慰慰
  • 成旭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淋
    • 摘要: 抗战时期,为了凝聚国民反抗意志,重铸民族精神,陈铨将德国近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意志”思想理论的精华运用于文化战线的抗战思想建构中,提出了“尚力”的文学主张,倡导激发生命潜质、建构人的主体性。其意义内涵主要包括求真、寓理和主情三个方面,这既是一种创作观的体现,也是作为文学思想而存在,同时更包含着主体对自由的价值追求。
    • 薛莲; 陈峰; 黄子婷
    • 摘要: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起人们对现有学校育人任务的不断反思。经过对教育制度改革、高校培养模式的改革、基础教育的反省、思维培养、教育评价等方面深思,有学者将“创新”归结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由是人的教育及其拯救的所有可能性的首要条件,身体自由是人生存的前提,“精神自由”则更加指向人存在的本质,对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自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动力。保持“精神自由”是各级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务,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得以实现的思想保障。
    • 邓庆民
    • 摘要: 校园文化的美育价值在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学术的价值,感受人性的力量;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引发学生的审美思考与讨论,在于激发、保护学生创造的热情,发挥并展现学生的内在价值。校园文化美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包括精心设计学校的文化景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校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学生社团,给学生提供审美交流的平台;挖掘学校美育资源,形成“把美种在校园里”的系列课程。
    • 刘慧
    • 摘要: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让每一个教师成为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让每一个教师过自由、幸福、精神明亮的教育生活。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质:超越功利,将生命塑造成一件艺术品;生长良知,在天平轻的一端加上砝码;永葆青春,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成为榜样,描摹自身的精神肖像。
    • 罗伯特·哈腾; 刘鹏
    • 摘要: 贝多芬在音乐上关于"思想帝国"的概念强烈地暗示了在虚拟能动性的范畴下更为广泛地进行理论阐述的内容,也就是有关音乐暗示一个虚拟世界的能力.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虚拟行动体、能动者、行动者,以及最终的一个虚拟主体性都能够得以呈现或上演.在简要剖析了贝多芬关于精神自由的思想后,分析了以下作品的开始主题:作品10,第二首;作品14,第二首,作品18,第5首;作品22;和作品31,第3首.这些主题不仅通过它们在姿态上的活力暗示了虚拟能动性,而且还通过一些方式进一步摆脱了对乐句、超节拍、动机和音乐话题展开的常规期待,这些方式隐含着一种突现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更深层的虚拟主体性.这种虚拟主体性的呈现能够帮助解释贝多芬在探索非传统乐句结构时的表现性动机,这一探索过程在他的第一个风格时期中就已经全面展开.最后,从这个角度对作品110的开头和结尾作了一个简短的思考.
    • 美罗伯特·哈腾; 刘鹏(译)
    • 摘要: 贝多芬在音乐上关于"思想帝国"的概念强烈地暗示了在虚拟能动性的范畴下更为广泛地进行理论阐述的内容,也就是有关音乐暗示一个虚拟世界的能力。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虚拟行动体、能动者、行动者,以及最终的一个虚拟主体性都能够得以呈现或上演。在简要剖析了贝多芬关于精神自由的思想后,分析了以下作品的开始主题:作品10,第二首;作品14,第二首,作品18,第5首;作品22;和作品31,第3首。这些主题不仅通过它们在姿态上的活力暗示了虚拟能动性,而且还通过一些方式进一步摆脱了对乐句、超节拍、动机和音乐话题展开的常规期待,这些方式隐含着一种突现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更深层的虚拟主体性。这种虚拟主体性的呈现能够帮助解释贝多芬在探索非传统乐句结构时的表现性动机,这一探索过程在他的第一个风格时期中就已经全面展开。最后,从这个角度对作品110的开头和结尾作了一个简短的思考。
    • 王聪
    • 摘要: 在回应西学的过程中,唐君毅在形而上的层面对于"自由"的观念进行了立足儒学而又融汇西学的阐发,形成了较有特色的 自由观.本文即对唐君毅 自由观的考察.在他看来,不能仅把自由的观念局限于政治领域,而必须有精神和意志所界定的形而上学根源.他认为,在中国哲学视域中,人的 自由是对本心的 自觉顺应,因此是不证 自明的.而真正的 自由,必须是以"心之本体"为指向的向内而求.他提出,在"心之本体"的本质作用下,"人之 自性"便有了 自由而无限的规定性.在此意义上,无论是个体的心灵、精神还是意志,都有绝对的自由.
    • 马拥军
    • 摘要: 黑格尔把世界历史视为精神自由实现的历史——从“知道”一个人的自由到“知道”部分人的自由再到“知道”所有人都是自由的,精神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他批判了那种把自由视为纵情任性即“我想怎样就怎样”的观点,认为那纯粹是幻想,即使是动物也不能纵情任性,而必须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除了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社会规律包括道德、法律等等文化精神的制约.只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活的人才谈得上“自由”.马克思把黑格尔所批判过的自由历史称为“野猪的自由历史”,认为它只有在原始森林中才会存在;把黑格尔所赞成的自由历史称为想象的自由历史,认为它把人变成了唯灵论的存在物.真正的自由是整个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人的精神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与此相应,真正的自由历史只能是为个性自由奠定基础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史.
    • 王金元
    • 摘要: 飞天是一个集合了古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的艺术形象.飞天自古印度传播至莫高窟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在当时的文化氛围、哲学思潮影响下,从一个表现身形自由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同时兼具表达华夏民族精神自由的艺术符号,充满着艺术与文化的意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