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尼采

尼采

尼采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1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中国文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995种,包括现代哲学、学理论、浙江学刊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等;尼采的相关文献由176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典、黄怀军、宋海勇等。

尼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7 占比:99.3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64%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5%

总计:2031篇

尼采—发文趋势图

尼采

-研究学者

  • 张典
  • 黄怀军
  • 宋海勇
  • 闵抗生
  • 韩王韦
  • 何仁富
  • 周国平
  • 汪民安
  • 汪希达
  • 程从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杜东方
    • 摘要: 杰克·伦敦赋予小说《马丁·伊登》以批判个人主义的内涵,但其批判性屡遭评论者质疑.小说涉及的个人主义既指向杰克·伦敦本人与人物马丁对立的阶级立场,又指向尼采式个人主义的具体形式.从立场角度可解释杰克·伦敦被质疑的原因,但是人物马丁的身上却未明确体现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从尼采式个人主义的角度可解释作者的批判,却无法将马丁的自杀合理化.在此基础上,论文从马丁性格入手,分析了小说隐含的第三种个人主义——自我式个人主义.三种个人主义并无绝对的契合者,都内在地隐现于文本逻辑中,构成了小说的多重否定视角.
    • 刘森林
    • 摘要: 自青年时期到成年时期,恩格斯和尼采皆从激进启蒙立场向更合理的启蒙立场调适;回归自然和辩证对待历史传统是其最典型的表现。恩格斯与尼采在批判基督教、肯定永恒轮回、力主回归自然、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前提下给形而上学留出一定合理空间、传统道德遮蔽和掩盖现实等方面,具有诸多类似性。批判基督教及其哲学基础,批判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走向了对新神狄奥尼索斯的推崇,恩格斯却把无神论贯彻到底;尼采以永恒轮回解构近代以来的“进步”观念,恩格斯却把永恒轮回限定在宇宙学意义上,不让其介入现代文明的价值系统;尼采肯定的自然正当是基于大自然或第一自然,恩格斯肯定的自然正当不全基于大自然,更基于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自然或第二自然。“形而上学”对于恩格斯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对于尼采更是一种存在论和价值体系。两人虽无直接交集,却有很多共同话题,存在一定思想交集,值得我们探究。
    • 王德志
    • 摘要: “启蒙辩证法”的两个命题,“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分别表达了对启蒙的肯定与否定态度。将理解的重心放在第二个命题上,则会得出阿多诺、霍克海默全然抛弃启蒙事业的结论,而对该辩证法的完整理解告诉我们,“启蒙辩证法”正是要将启蒙从它的“盲目统治”的扭曲形式中拯救出来,最终给出一个积极的、救赎性的启蒙概念。由此出发,文章最终将阿多诺、尼采一并解释为康德式启蒙事业的同盟军。
    • 冯珮瑶
    • 摘要: 2014年,第六代导演刁亦男的新黑色电影作品《白日焰火》备受业界关注。影片将现实题材、黑色电影、霓虹美学等元素进行完美融合,以“白日焰火”作为隐喻符号,揭露出潜藏于影像文本下的人性欲望。拨开电影表面的悬疑迷雾,影片人物塑造、狂醉场景氛围的营造、强力意志的宣泄等层面都体现着非理性的精神特质,小人物的悲剧亦蕴含着形而上的强力意志,迸发出生命本能的激情,在某种程度上与酒神精神达成契合。
    • 赵万里
    • 摘要: 本文试图说明修昔底德笔下的希腊人本能及其精神产物——自由精神对尼采思想的影响,指出权力意志与自由精神基本特征的一致性,并探讨永恒复返对自由精神带来的危险的克服。尼采认为是修昔底德将他从柏拉图主义的梦寐中拯救出来,使他得到治疗和康复。本文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修昔底德呈现的希腊人的自由精神都有着永不停息、超越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既是对虚无的克服,也带来超越限度的危险。尼采基于本能的力量,而非“理性”的力量,提出的永恒复返通过将人重新翻译为自然的方式,实现了对希腊人本能及其精神产物带来的危险的克服。笔者通过对修昔底德的文本分析,论述了希腊人本能及其精神产物的基本特征,并借助《伊利亚特》的视角分析了这种基本特征与限度之间的张力,为考察权力意志与永恒复返提供了一个具有张力的视角。
    • 王坤庆; 李帆
    • 摘要: "自然"是解释尼采哲学的关键概念。在重估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尼采阐述了人的自然化危机及再自然化道路,即人在自然的永恒轮回中成为高于自己的存在,这也构成了他建构教育思想的"自然"视角。基于反卢梭的立场,尼采阐述了以权力意志为主导、以超人为目的、以斗争为方式、以自我实现为终点的教育思想,并认为它才是合乎自然规定的。尼采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反对者与继承者,他坚持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自然主义立场,将教育视作与未来哲学相适应的工具,赋予"自然"批判与重构的双重使命。尼采式教育的自然主义批判并未挣脱柏拉图主义的局限性,但是,他对人的关注、对重估价值方法的应用仍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自然性,坚守"为人的教育"。
    • 张赫鸣
    • 摘要: "原因"和"结果"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一对重要范畴。作为第一个对以往因果关系提出质疑的哲学家,休谟将事物看作是一种因果的联系,这种因果印象形成一种习惯。尼采则将因果和事物理解为一种信仰和满足人们的一种秩序,人们是为了理解和经验的目的而非出于自知的需要。通过对休谟和尼采因果观的比较研究,因果思想展现出更多新的诠释。
    • 廖钦彬
    • 摘要: “二战”后的日本弥漫着“何去何从”的虚无氛围。面对此历史现实的京都学派哲学家西谷启治,以自身的虚无情境出发检视源自欧洲的虚无主义之历史脉络,借以追寻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在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脉络中,尼采与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最为重要。因为两者的虚无主义,皆不离人类的实存。唯一不同的是,尼采从自身实存出发,海德格尔则从其存在论出发。然而,先于西谷对两者提出批判的是同学派哲学家田边元。田边以其忏悔道哲学立场分判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哲学属于智者哲学,两者的虚无主义论述尚未完全脱离理性主体立场,因此无法走向彻底的“否定即肯定”“无即有”之道路。田边这一思路为西谷对尼采与海德格尔的批判提供了一个指引。西谷主张以空的立场来克服两者的虚无主义立场便是明证。
    • 华锐
    • 摘要: “超越之思”称得上是尼采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线索之一,在大多数时候是以“存而不显”的方式贯穿在其文本的不同篇章当中。“超人”便是“超越之思”最受关注的代言者之一。忠于大地,关注此在是他的一个本质;取代上帝,敦促“末人”不断超越当下,则体现了其略带“神圣性”的一面。此二者之间的对比与调和实则暗合了尼采本人在其不同的研究阶段之中克服恶疾、重获健康的复返之旅。同时,催生出一种能够在最接近生死临界点,选择并判断生命痊愈之力界限的能力,进而体验与死亡不同之生命超越的积极“命运观”。
    • 郭雄坤
    • 摘要: 作为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一组相对范畴,理性与非理性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康德看来,广义的理性具有三个环节,分别是狭义理性、知性与感性。[1]广义理性与非理性相对,其强调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现象,以及客观、严谨和科学的逻辑思维模式。而非理性则强调的是主体间的意志、情感等意识形态,往往是附带主体心理色彩的。[2]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是我们探讨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视角,本文将通过“外卖骑手交通违章”的现实事例出发,以尼采的“强力意志说”中的非理性知识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联系大学课堂和课外阅读所学分析在事例中理性和非理性存在的关系。同时结合实际与现实需要,探究其二者应该处于何种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