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5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中国文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3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600篇;相关期刊600种,包括现代哲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思想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第八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1届学术年会等;虚无主义的相关文献由91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森林、邹诗鹏、杨丽婷等。

虚无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3 占比:62.11%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74%

专利文献>

论文:600 占比:37.15%

总计:1615篇

虚无主义—发文趋势图

虚无主义

-研究学者

  • 刘森林
  • 邹诗鹏
  • 杨丽婷
  • 宋友文
  • 杨金华
  • 罗久
  • 唐忠宝
  • 张志伟
  • 胡大平
  • 刘贵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孝廷
    • 摘要: 生物多样性之“多”既是一个博物学的“首要”性发现,也是一条“共”的世界性原理,其根本在于生生。世界一体,万有相通,广宇之内一切存在皆为共在。人类社会共之难,在基础层次上乃是出于整体与个体的两极张力、系统复杂化急剧增加及思与行的脱节。改变之一策是超越整体哲学和个体哲学的对立走向共之哲学,中华古之太慧学可为此提供基础性模型。如据此展开不同于古代、近代的第三条哲学思路,通过建设性原则重构第二开端之新文明的哲学范式,将一切归于人类个体和整体的成人及通往宇宙深处的精神之旅,则可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困境及文化虚无主义等亦可在某种程度上得以遏制。当务之急是传播“共”的思想,开展“共”的教育,推动“共”的实践。
    • 廖钦彬
    • 摘要: “二战”后的日本弥漫着“何去何从”的虚无氛围。面对此历史现实的京都学派哲学家西谷启治,以自身的虚无情境出发检视源自欧洲的虚无主义之历史脉络,借以追寻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在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脉络中,尼采与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最为重要。因为两者的虚无主义,皆不离人类的实存。唯一不同的是,尼采从自身实存出发,海德格尔则从其存在论出发。然而,先于西谷对两者提出批判的是同学派哲学家田边元。田边以其忏悔道哲学立场分判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哲学属于智者哲学,两者的虚无主义论述尚未完全脱离理性主体立场,因此无法走向彻底的“否定即肯定”“无即有”之道路。田边这一思路为西谷对尼采与海德格尔的批判提供了一个指引。西谷主张以空的立场来克服两者的虚无主义立场便是明证。
    • 张运; 刘笑非
    • 摘要: 虽然"存在的意义"是《存在与时间》的主旨,但研究者们历来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多有探讨,往往忽视了"意义"这一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意义问题是与可能性概念直接相关的,对意义的这种理解直接影响到海德格尔对时间问题的论述。在关于时间性概念的论述中出现的"循环论证"显示出,海德格尔对意义问题的理解遮盖了其所诉诸的存在律令,即巴门尼德的"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对存在的意义的讨论将把我们带到虚无问题上来,而这将会为研究《存在与时间》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从存在的虚无看存在的意义问题。
    • 张允熠
    • 摘要: 在近代中国明显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知识分子谋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出路,认为中国要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胜利就必须向西方学习。然而一些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前自我矮化,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民族主义由正向民族主义异化为逆向民族主义,“西化”发展为“全盘西化”,西化思潮成为滋生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土壤。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迷失自我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丢失,是民族之根、文化之本和历史之基的虚无化。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要树立和巩固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 汪希达
    • 摘要: 尼采把基督教的上帝视为病弱者的虚构,认为他体现了一种追求虚无的意志,这样的上帝必然导致否定生命,认为生命即没有价值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迷失和绝望两种虚无主义。尼采用超人取代上帝的方式来克服迷失的虚无主义,用重建贵族制的方式来克服绝望的虚无主义,然而,这两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式都留下了各自的问题。他克服虚无主义的方式反而进一步把我们暴露在虚无主义困境中。
    • 杨俊
    • 摘要: 20世纪初,中国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权力,主张以破坏、动乱改造社会的激进主义。它融入俄国民粹主义若干元素,相较法国无政府主义更激进。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时,便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名词存在混用情况。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即发起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旗帜鲜明地区分、剔除激进的中国无政府主义,但对褪去民粹色彩的无政府主义仍较宽容。这仍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产生过消极影响,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远非一场论战可解决,我们仍需加强对无政府主义及其衍生的虚无主义的辨析和警惕。
    • 张娟
    • 摘要: 资本的道德化就是用道德的表象来掩盖资本谋求利益的真实意图、弱化其不道德的行为在民众中造成的阻力,此进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始终的。与此同时,随着形而上学和宗教的衰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资本逐渐取代了宗教和哲学的“神”成为新的道德的最终依据,道德的定义被资本掌控,这就是道德的资本化。资本的道德化使得资本主义在野蛮的发展后还能塑造高尚形象,抢占了当今世界许多领域的话语权;而道德的资本化则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将全世界卷入其中,形成了消费主义,并由此不断充实资本的力量,为其话语权背书。了解资本主义道德的产生、发展和逻辑,有助于破解、反击资本主义的虚伪话术,有利于为我国的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 赵卫国
    • 摘要: 海德格尔将尼采解读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但如果遵循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批判基督教道德起源的线索,从他的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就会发现,海德格尔本人没有跳出“在场形而上学”的案白,因持守着在场的,特别是本真的此在,与世界发生对時而摆脱不了“怨恨”;因在更加根本的生存论层面上揭示出此在的罪责存在和否定特性,而将“负罪感”进一步升级;因坚持追求虚无的真理,持守存在之真理和此在之生存的结构性关联,而成为“禁欲主义理想”表面的反对者或真正的虚无主义者。由此引发的两位思想家方方面面的争辩,有助于我们辩别二者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异同及其共同的局限,进而找到克服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
    • 张灿
    • 摘要: 作为“增强革命”和“设计进化”的人类增强旨在利用技术扩展人的可能性和通达完美,在本体层面建构了“人—后人类”的形而上学,走向了存在虚无主义;在价值层面预设了“缺陷—完美”的二元对立,走向了价值虚无主义;在伦理层面把人类增强看作是基于技术决定论的绝对自由选择,从而导致伦理原则陷入相对主义境地。面对人类增强的虚无主义面向,在“我→物”和“物→我”的人与技术相互建构中,人类增强作为人类自我创造和本质力量彰显的技术实践不再仅仅通向虚无主义,而是辩证地蕴藏着积极的生命权力的建构。如何规避虚无、扬弃积极,关键是超越抽象意义上的技术分析,在“技术实践—伦理语境”中分层次地研判人类增强的动态伦理问题,且要防止生命资本主义和生命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张扬。
    • 唐子文
    • 摘要: 《都灵之马》作为贝拉·塔尔导演的最后一部长片作品,除了捧回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也因其高水准的艺术含量而成为世界影迷心中的“封神之作”。影片的灵感来源于尼采晚年在都灵抱马痛哭的事件,讲述“末日”来临前六日的故事。影片表达强烈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本文通过对影片文本的细致分析,挖掘影片对尼采思想的表达,通过引用海德格尔“无”的思想论述影片的虚无主义现象学意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