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康德

康德

康德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4409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65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368种,包括现代哲学、学理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等;康德的相关文献由3561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晓芒、刘凤娟、陈晓平等。

康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65 占比:99.00%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98%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2%

总计:4409篇

康德—发文趋势图

康德

-研究学者

  • 邓晓芒
  • 刘凤娟
  • 陈晓平
  • 舒远招
  • 王建军
  • 温纯如
  • 白文君
  • 张会永
  • 李秋零
  • 袁建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葛宇宁
    • 摘要: 康德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自由教育,其目的在于培育具有主体性的自由人,关注的是人的健全人格,主张人为自己立法.但是,在康德看来,在道德教育中又不能缺少强制,要通过强制来消除人的动物性和野性,从而使人产生规则意识,人服从自己为自我制定的法则,就是实现了强制与自由的统一.道德教育是一种自律教育,其核心就是培育人的责任意识,即人运用 自己的理性,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去做什么,发现行为应该遵循的法则,并依据法则而行.但是康德对榜样的作用又不是全然拒绝,尤其是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他认为榜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实验的对象和例证,青少年可以运用自我的理性,通过道德榜样的行为实践来发掘出一些义务法则.
    • 张国清; 高礼杰
    • 摘要: 在阐述公平正义理论时,罗尔斯自称是社会契约传统理论的继承者,却把霍布斯排除在这个传统理论之外;他以古典效用论为主要批评对象,却把古典效用论者休谟排除在批评对象之外;他声称其理论“颇具康德色彩”,却把休谟在《人性论》中讨论契约要件时提出的对等概念引入正义理论,用来限定差别原则的适用范围。罗尔斯批评者大多忽视霍布斯互利概念和休谟对等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异,忽视休谟对等概念在罗尔斯建构正义理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评估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休谟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理论。
    • 吴红涛
    • 摘要: 康德将诗积极融入他对审美及伦理问题的思考中。诗被康德视为最高级的“美的艺术”。诗人凭借艺术天才和诗学义务赋予作品以典范精神,这种作品能够为人所追随,并让心灵脱离病态,为人建构起真正的“美丽心灵”。以“诗心”为内核的美丽心灵,召唤出心灵的“共情”能力,它是关切社会、理解他者和奠基道德的重要条件。康德诗学是一种融合了伦理纲维的“大诗学”,目的不是为了宣扬文学艺术的怡情及审美个人主义,而是将文学作为进阶伟大人格与正义社会的有效选择,因而它追求的是一种诗学正义。
    • 王德志
    • 摘要: “启蒙辩证法”的两个命题,“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分别表达了对启蒙的肯定与否定态度。将理解的重心放在第二个命题上,则会得出阿多诺、霍克海默全然抛弃启蒙事业的结论,而对该辩证法的完整理解告诉我们,“启蒙辩证法”正是要将启蒙从它的“盲目统治”的扭曲形式中拯救出来,最终给出一个积极的、救赎性的启蒙概念。由此出发,文章最终将阿多诺、尼采一并解释为康德式启蒙事业的同盟军。
    • 李育书
    • 摘要: 道义论不仅可以用来说明康德的伦理学,还可以用来说明康德的政治学说。康德站在权利原则立场上批判政治的幸福原则,主张政治必须符合权利正当性原则,主张政治行为要以人为目的并实现人的尊严,这些观点都具有典型的道义论特征。康德的政治道义论作为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的演绎,在理论上具有合法地位,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康德的政治道义论既站在权利立场批判了发展的限度,又赋予权利以道德特征,更提出了政治的道德目标,这使得他的政治学说既具有重要现实针对性,也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价值标杆。
    • 范骁虎; 陆杰荣
    • 摘要: 康德和弗洛姆都是主张世界和平的哲学家,两人相距近200年。康德目的论哲学世界和平思想与弗洛姆人本主义哲学世界和平思想对人性、对和平实现的途径与方式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但两者都认为世界和平的实现是人类由野蛮步入文明的一个自然而又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两者都是从世界和平的实现与人类本质的正常运行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出发,致力于通过对人性的反思而构建出一致于人类本质正常发展需求的世界和平新秩序。
    • 金丹
    • 摘要: “什么是好生活”是西方哲学长久以来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虽然每个人对于好生活的理解多有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好生活是虚无的、相对的。通过对康德审美理论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人们想要实现一种好生活,一种善与福相统一的生活,就应该对这一生活进行美学分析。好生活与美存在着紧密联系,要想真正理解好生活,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美。我们知道美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依据自我自爱的根据而判断的,也不是依照某一确定性的知性概念构建起来的,而是一种无概念的、无利害的、具有必然普遍愉悦的主观合目的性的对象的东西。基于对美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对于好生活概念与美的概念之间在理解方式上具有内在相通性,好生活也应该是一种带有普遍愉悦性的美的生活,并且是不依赖于任何私人目的的好生活,好生活与美都预设了共通感作为可能性的条件,这是使人相互理解、感知的基础,也是建立好生活的实践信念。
    • 陈晓平
    • 摘要: 在康德看来,无论在经验层面还是在先验层面,他与笛卡尔都是彼此对立的,他把自己归为“先验观念论”和“经验实在论”,而把笛卡尔归为“先验实在论”和“经验观念论”。然而,笛卡尔和康德的哲学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他们共同奠定了近代哲学的基础和构架,即经验实体二元论和先验本体一元论,只是在先验本体的可知论或不可知论方面,二人各执一端,失之偏颇。笔者揭示了两个悖论,即“自在之物悖论”和“自我悖论”,以此表明作为先验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先验客体的物质之间具有某种不对称性,并以先验的主体-客体非对称论取代笛卡尔和康德的对称论,进而将心物二元论从经验层面延伸至先验层面,即主张经验实体二元论和先验本体二元论。
    • 丁三东
    • 摘要: 什么是批判?我们何以能够作出批判?基于康德的启示,我们可以把批判分为对象性批判和自我批判两种类型。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一种普遍现象或思想观念作出批判,乃是基于一种理性的概念构想,它刻画了事情的本真所是或理想应是,对实存的事情具有一种规范性的力量。而什么样的理念或理想才是合理的,这不能诉诸简单的内省反思,而应通过自我和他人现实的共同论理才能得到确认。
    • 朱毅
    • 摘要: “道德形而上学”是康德伦理学体系独具特色的核心观念,它缘起于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代表着康德对形而上学“实践论”而非“知识论”存在范式转换的全新理解。总体上看,“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其系统化的理论建设包含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以纯粹理性为伦理道德奠基,确立和阐明道德实践原理的最高原则;其二,将道德的最高实践原理运用于人性,阐明在社会生活的伦理关系中,经验的人性如何通过道德规范的实践塑成自由的道德人格。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创建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并非意在构造抽象的空中楼阁,而是有其鲜明的道德人类学指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