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08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6年儒学全球论坛暨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道德形而上学的相关文献由142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晓芒、刘作、刘恒健等。

道德形而上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42.4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208 占比:57.30%

总计:363篇

道德形而上学—发文趋势图

道德形而上学

-研究学者

  • 邓晓芒
  • 刘作
  • 刘恒健
  • 李孺义
  • 袁峥
  • 陈伟
  • 付小睿
  • 周贵华
  • 张星
  • 戴兆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毅
    • 摘要: “道德形而上学”是康德伦理学体系独具特色的核心观念,它缘起于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代表着康德对形而上学“实践论”而非“知识论”存在范式转换的全新理解。总体上看,“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其系统化的理论建设包含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以纯粹理性为伦理道德奠基,确立和阐明道德实践原理的最高原则;其二,将道德的最高实践原理运用于人性,阐明在社会生活的伦理关系中,经验的人性如何通过道德规范的实践塑成自由的道德人格。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创建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并非意在构造抽象的空中楼阁,而是有其鲜明的道德人类学指向。
    • 张大为
    • 摘要: 《中庸》直截言性、以性继天,程朱理学建基于此,进一步凿空论性,从而以人测天、将天道拟人化,将“道体”认识论地扁平化、抽象化了。从程朱理学到牟宗三,儒学经历了一次尼采所批判的“苏格拉底文化”式的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的“理论化”历程,结构性地耽搁了实践哲学与文明历史实践的真理性:将一个应然的天道秩序,实践地变成现实。横渠与船山之学重《易》学,继承《易》学中介性、辩证性、立体性思维,“范围天用”,以善继天,以命言性,遵循孟子的思路,在性、命对举与错综啮合当中,规定人性与人的道德实践的具体性,最终以性成道、定性于善,成就“以天道养人”的质料伦理学。船山的贡献不在于其“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船山之学的基本取向,是在对程朱理学之智术化的“启蒙理性”的批判当中,回归渊雅宽博、“濬哲文明”的先秦儒学理性、文明理性,从而努力为中国文明和历史实践别开“生面”。
    • 李卓
    • 摘要: 天志是墨家独有的讲法。“天志”即天神的意欲和趣向。在墨子看来,“天志”譬如轮匠用以量度的规矩,可见“天志”是人世间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标准。墨子提出人要“顺天意”“为天之所欲”,在行动上以天的欲恶为标准.
    • 曾振宇; 王晶
    • 摘要: 荀子之"勇",学界鲜有论述."勇"作为一种道德能力与实现自我的道德驱动力,其内涵与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相关涉."勇"一方面具有成物的特性,勇行强调的是追求社会性的道德生活,合乎仁的社会品格和价值理想;另一方面又具有成己的自我实现作用,勇是自爱,能提撕行为主体以道德勇气,进而成就自我道德人格完善.荀子将勇分为"仁义之勇"与"血气之勇"."仁义之勇"以仁为形而上的道德支撑,以耻辱之心为道德"启动装置",在经验世界中使道德主体护守德性生命的尊严;"血气之勇"属于匹夫之勇,受情绪、激情的驱使,它是在道德理性被遮蔽的情况下对外部境域变化产生的生理应激反应.对儒家勇观念作哲学层面的剖析,有助于今人全面深入弘扬儒家勇武精神,发掘儒家勇观念的现代价值.
    • 刘晨晔; 杜立
    • 摘要: 康德通过一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将道德哲学作为一种道德形而上学来加以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树立起道德的最高准则,从而建构起一整套伦理学的概念,如命令、义务、意志和善等.但是,康德的道德范畴是基于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他抛弃感性经验谈论道德的高尚却并未说明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由此,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道德的目标和实现之间,势必会出现诸如感性和理性、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至善和现实的德性等一系列的鸿沟.基于此,马克思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将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转换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道德,使主体重新出场、对客体重新阐释以及在实践中将二者统一,从而为人类的道德诉求与终极关怀提供了现实指导,同时也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
    • 郭诺明
    • 摘要: 韩东屏教授认为康德伦理学"其实很烂",并企图以人本伦理学取而代之.康德伦理学作为一种典范,应该发展它,而非摧毁它.责任是沟通形而上学与实践人学的桥梁,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得以成立的关键一环,通过对责任的三重论证,康德试图建构一套基于先验自由的道德形而上学.在本体性论证中,康德试图证明责任是对先验自由之无条件的尊重与服从,同时也是善良意志之充分展现.在价值性论证中,康德试图证明道德价值只能是"出于责任",同时,责任也是以目的王国作为其实现目标的.在实践性论证中,康德划分了责任的对象以及不同的约束程度,以此确定责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准则.但是康德所谓的责任并不要求、也不可能对基于自由意志的道德法则予以排序或者予以排除,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道德判断时,必然遭遇困境.应赋予善良意志合动机目的为一体的能力,给予情感、爱好、经验等合适的作用场域,使其负担起作为道德实践所需的必要力量,真正地将责任作为形而上学以及实践人学之间有效的桥梁,以实现修正康德伦理学的目的.
    • 鹿林
    • 摘要: 冯友兰运用新实在论和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人生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究,阐明了人因道德觉解程度的高低而具有不同境界的人生和自由,而最高的境界则是超越任何限制的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由于觉解归根结底重在道德觉解,而天地境界毕竟亦是道德境界的延伸与升华,本质上还是道德境界,因此,冯先生对中国传统儒家人生哲学的重建,内在地蕴含着对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构。可以说,思想背景和方法的不同,使冯先生对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构在现代新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