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牟宗三

牟宗三

牟宗三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哲学理论、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0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393175篇;相关期刊355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五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牟宗三的相关文献由5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泽波、乐爱国、李翔海等。

牟宗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0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93175 占比:99.79%

总计:394007篇

牟宗三—发文趋势图

牟宗三

-研究学者

  • 杨泽波
  • 乐爱国
  • 李翔海
  • 卢兴
  • 王兴国
  • 杜保瑞
  • 陈迎年
  • 程志华
  • 陶悦
  • 唐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玉平
    • 摘要: 牟宗三哲学以“道德本体论”为核心。牟氏本体论的构建一方面是对儒家“心性本体”的开掘与创新,另一方面是对西方近现代形上学的呼应、吸纳及会通。《牟宗三本体论研究》抓住了“道德本体”这一牟氏哲学的核心论题,并将其置于整个东西方哲学史的视野中,以“内在诠释”的理路,从境界论、实践论、认识论等多角度切入,完整、客观地呈现了牟氏本体论的丰富内涵。
    • 杨泽波
    • 摘要: “道德践行之呈现”是熊十力的重要思想。牟宗三很好地继承了其师的思想,对其多有阐发,由此接上了传统心学的血脉,这也是牟宗三在现代新儒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巨大的原因之一。但同其师一样,牟宗三对这种意义的呈现缺少透彻的说明,令人难免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感。另外,牟宗三受传统心学立场的局限,过于看重了这种呈现,将其视为成德成善的唯一途径,未能重视智性的作用,延续了宋明儒学门庭狭窄化的弊病。儒学下一步发展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
    • 陈迎年
    • 摘要: 董仲舒“大一统”的理想,被钱穆、牟宗三解读为“以学术指导政治,以政治指导经济”的境界而加以充分肯定。两人围绕传统“大一统”究竟属民主还是属专制的争执,背后有儒道之辨,即钱穆“由天达人”“由自然推论人生”“由自然界以发挥天人合一”道路,与牟宗三“由人达天”“由人生推论自然”“由人文界以发挥天人合一”道路的不同。双方都可以指责对方专制、傲慢,因为两人毕竟都高度肯定了“大一统”,都认此“普遍性”是“天经地义”的,但此普遍性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理想、社会理想,也很容易被联想为是在污染纯学术,自觉为统治者张目。如此,董仲舒“大一统”对于中国政治哲学的意义,端赖今天的复古更化,以真正解决“重视普遍性但却对个体性无法兼顾”的问题。
    • 程莎莎
    • 摘要: 牟宗三一生对阅读有着独特的体验和领悟,幼年时期纯真自然的阅读使他保留了对生命的本真。这种生命的本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使他在大学阶段喜欢上哲学,在对中西哲学书籍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中,牟宗三对生命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体悟。之后,受熊十力的学术思想和国难的影响,他又将读书、学术、个体生命和国家未来结合在一起,开辟出一种新的学术路向。牟宗三一生勤勉著述,他的兴趣、关怀、学术取向都与他的阅读有着直接的关联。
    • 李振纲
    • 摘要: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王政燃副研究员的专著《牟宗三本体论研究》2021年8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可喜可贺。该书以现代新儒家哲学研究为背景,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牟宗三的本体论哲学,作者不仅考察和梳理了牟氏的学思历程、学术资源,而且重点从圆善论的超越本体、良知论的道德本体与存在本体之统一、知识论的良知本体之坎陷等方面展开对了牟宗三本体论的阐发和剖析,完整勾勒出牟宗三本体论的丰富内涵。
    • 易宏熙
    • 摘要: 在西方哲学存有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牟宗三参照佛教的判教和圆教理论,从存有论的视角出发,以道家对“有”“无”的讨论为核心,判定西方哲学“being”问题是执的/内在的存有论,又从“道生万物”发展出一个超越的存有论,在道家玄学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哲学化(存有论化),完成了“道家式的圆教中的存有论”,重构了道家的形而上学,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 梅涵
    • 摘要: 《周易》具有沟通天道性命的内在精神作用,牟宗三认为《周易》使儒家哲学思想具备了道统玄思。他认为儒家思想的内核在于道德心和良知,同时,针对纯粹的道德心无法解决近代民主与科学的困境这一问题提出了“良知坎陷”说。其良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周易》中的乾知意蕴,而良知坎陷的过程与结果也渗透着对坎卦和离卦的发微,且在坎陷过程中须运用的智的直觉亦与《周易》中所强调的“寂感”与“神”有内在关联性。
    • 许松
    • 摘要: 徐复观的乡土书写代表作十篇,分布在两个时段: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二年,一九七〇年至一九七五年。前一时段的创作借文学弥补大陆难回的惆怅,也获益于东海大学期间闲适氛围下的审美观照。后一时段创作是主动参与到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乡土文学之争的成果,变轻灵为沉郁,纾解一己之愤懑,同时壮大乡土阵营之兵威。徐复观的乡土书写既披露农村的荒寒、农民的艰苦多舛,亦以动情的笔调写田畴垄道的桑麻之乐、灵迹秘氛。这种看似矛盾的书写正反映出乡土叙事的丰富内涵。母亲的慈爱、父亲的“厉”爱、乡土神迹,与徐复观笔下的农村一起,构成其乡土书写的广阔风景。
    • 马士彪
    • 摘要: 牟宗三将西方传统形上学和儒家义理同时规定为“实有形态”,对于这一界定背后的理论动机以及可能引起的概念混淆,学界鲜有探讨。儒家的“实有形态”本质上是“境界形态”与道德意义结合的产物,其道德本体所具有的实体性、客观性、能生性的特点只能在实践境界中才能得到恰当了解,因而不同于西方“观解”进路下的“实有形态”。但牟宗三的“教间判教”,有使道家沦为儒家义理附庸的危险,同时,“实有形态”的提法也遮蔽了儒家的实践性格和价值意蕴。
    • 孙正
    • 摘要: 近代西方哲学面向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由此建立的主体性却陷入困境,继而康德对现象与本体作出区分。宋明理学重视探究本体与工夫的关系,而朱子的格物工夫须豁然贯通来下一转语,阳明则以良知彰明本体又肯定知识。这两者作为牟宗三的思想资源,在牟宗三看来谈中西哲学的会通应该由康德哲学入手,而根基则在中国哲学的良知,即肯定人有智的直觉。这样由智的直觉这一心既开出了本体界的良知又成立了现象界的知识。如此才能在学术性上实现中西哲学之会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