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格尔

黑格尔

黑格尔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670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欧洲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84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7823篇;相关期刊1758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汉论坛、晋阳学刊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等;黑格尔的相关文献由5519位作者贡献,包括庄振华、张一兵、罗久等。

黑格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84 占比:46.01%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7823 占比:53.86%

总计:14526篇

黑格尔—发文趋势图

黑格尔

-研究学者

  • 庄振华
  • 张一兵
  • 罗久
  • 俞吾金
  • 张世英
  • 张文喜
  • 邓晓芒
  • 朱立元
  • 罗朝慧
  • 吴晓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振行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在转向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是以批判黑格尔哲学为立足点,受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影响,恩格斯的道德观念初步形成体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未能经受住社会科学的检验,与政治经济学的相遇促使恩格斯辩证地扬弃了黑格尔思辨哲学,在现实生活的考究与社会矛盾的探索中进一步完善了道德体系,以无产阶级实现真正地自由解放为指向展开思想进程。合理诠释二者间的关联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优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全新维度。
    • 王瑛
    • 摘要: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社会与国家关系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入研读,分析和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其形成和发展。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式解决问题方案的直接驳斥,找到了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对立,接着马克思进一步挖掘市民社会内部的权利关系,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出市民社会的本质,即市民社会的现存形态是以私有财产关系为外部形式的,市民社会褪去了理想社会的面纱,逐渐彰显出自利、孤立的时代特征,市民社会的概念最后被马克思比较明确地替换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并以此揭示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危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马万东
    • 摘要: 黑格尔与马克思通过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视野开始面对市民社会问题。出于方法论的高度自觉,他们都从原则入手去理解市民社会,黑格尔采用特殊性原则和形式的普遍性原则,马克思则采用劳动原则和资本原则。由于这种解释原则上的不同,使得他们所呈现的市民社会的理论图景也不相同,进而塑造的学科形态也有显著差别。正是由于他们的先驱性工作,市民社会才获得独立性与合理性论证,古典社会学也从传统的学科形态中破茧而出,逐步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
    • 张几凡
    • 摘要: 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贯穿文艺理论发展史,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美学,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念,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论认为,艺术作为模仿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作为模仿的艺术是低劣的技艺,而不是一桩严肃的事业。黑格尔则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认为艺术的作用就是再现现实和说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艺术与生活没有高下之分,艺术与生活本身就是两种形态的美,都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厘清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
    • 陈士聪
    • 摘要: 对于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传统理解,容易把黑格尔的“国家”贬低为维护普鲁士专制、宣扬君主独裁、强调古典整体主义和国家意志高于一切的现存政体。基于辩证法的进路可以发现,黑格尔的“国家”并非现存的国家,而是指伦理理念的现实化,是普遍意志与个人自由相契合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承认黑格尔国家有机体的观点,但认为黑格尔颠倒了国家有机体的辩证法前提。本文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绝对精神出发的、外在于事物的抽象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面向事物自身的辩证法。基于辩证法的颠倒进路,有利于从方法论视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的颠倒。
    • 孙全胜
    • 摘要: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倡导绝对理念,并在绝对理念的指导下追求自由,建立了自由法学观。文章论述黑格尔自由法学观的展开过程,分析黑格尔自由法学观中的法与自由意志、法与客观历史规律、法与普遍原则等关系,呈现黑格尔的观点:法彰显和确认自由意志,法体现普遍利益和历史规律,法展现普遍原则和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 张飞; 何正玲
    • 摘要: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中存在着诸多马克思所批判的内容,如黑格尔市民社会下人的异化劳动现象、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未能把握住市民社会中真正的活动主体等。同时,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后,作出了最终的走向,即走向现实的人、走向人类解放、走向共同利益。
    • 丁三东
    • 摘要: “观察的理性”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最长的一节,但却被研究者们长期忽视。本文区分了黑格尔讨论科学的三种进路,并从《精神现象学》的主题出发,把该节解释为黑格尔从“意识形态”分析的角度对科学的特性进行的哲学反思。基于对“理性”意识形态的分析,黑格尔揭示了科学认知的自主性、无限制性和概念自觉,以及科学认知的实在论基调和发现(而非发明)的逻辑。在“观察的理性”的具体讨论中,黑格尔揭示了科学描述和分类的本质,以及科学规律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不同学科那里的复杂性。而黑格尔对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的批判还揭示了当代脑科学里也存在的一种简单的物质主义对应思路的谬误。黑格尔的这些思想对当今的我们理解科学的特性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梁燕晓
    • 摘要: 相较于近年来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被热议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等问题,其中的国家与宗教关系问题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与研究。而这一问题恰恰是重新审视黑格尔政治立场的一个独特视角。尤其是将黑格尔的政教观放置于自由主义传统、神权政治传统和公民宗教传统三大近代政治哲学谱系中进行考察时,才会显露出其相关论述的深刻含义和良苦用心——宗教作为政治情绪的教化手段才得以“突兀”地现身在法哲学中,也才会表明加诸于黑格尔头上的各种名号,如启蒙之子、古典信徒抑或保守分子所拥有的“片面合理性”。在世俗时代的背景下,尽管黑格尔一定程度上属于“祛魅时代的复魅人”,但是他的政教观可在公民宗教传统的延长线上被“再现实化”。
    • 汪民安
    • 摘要: 对爱的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视角。第一种是从相互承认的角度来理解爱的关系。对黑格尔来说,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争斗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克服手段之一就是爱。爱意味着爱的双方彼此都要自我否定从而达成和对方的同一,只有这样完全的同一,才能彼此相互承认从而消除战斗。对拉康来说,爱的实质是自爱,爱对方从根本上是要操控对方,不是要承认对方,而是要让对方承认自己。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方的主人。爱在这个意义上还是对主奴关系的确认。与拉康截然相反,列维纳斯认为,爱是绝对地爱对方,就是要承认对方,在最大限度上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主人,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被动之爱。相互承认、让对方承认自己而不承认对方、自己承认对方而不求对方承认自己,这就是爱和承认的三种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