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解释学

解释学

解释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4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教育、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3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4966篇;相关期刊785种,包括现代哲学、求是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第二届(2013)老年人口与健康产业国际会议等;解释学的相关文献由123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卫平、王金福、王浩斌等。

解释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3 占比:8.16%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14966 占比:91.65%

总计:16330篇

解释学—发文趋势图

解释学

-研究学者

  • 何卫平
  • 王金福
  • 王浩斌
  • 张能为
  • 王飞南
  • 陈海飞
  • 张晓红
  • 皮家胜
  • 刘毅青
  • 黄小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申连; 郭本禹
    • 摘要: 描述心理学是人文科学心理学的第一种科学形态,由布伦塔诺和狄尔泰在科学心理学诞生背景下共同开创.描述心理学主张在现象学或解释学方法论指导下对人的心理生活本真面貌作整体的描述或理解,并努力在研究过程中彰显和弘扬人的主体性.描述心理学特别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主张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视域下内在地探究人的心理生活的样态和意义,对假设主义、实证主义、控制主义和元素主义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给予了强有力批判.描述心理学的出场奠定和开启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逻辑,主要包括现象学逻辑、解释学逻辑、整体论逻辑、主体论逻辑、文化论逻辑和批判论逻辑.这些逻辑是描述心理学基本精神在人文科学心理学中不断展开、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勾绘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图景.
    • 张宏; 梁函
    • 摘要: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倡导综合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统一,是对解释学思维方法的创新。视域融合理论视野下应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明确历史根基,彰显当代价值,追求人类高度。审视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时间间距造成的随意性,有限视域影响了深度,视域排斥加大了难度等发展问题。应通过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承与创新的融合等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视域融合。
    • 黄小洲
    • 摘要: 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诞生要归功于培根,他对西方现代解释学的产生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培根有系统的解释学思想,其意义不容忽视。不是玷污、虐待、中伤自然,而是重新发现、完美、提升自然,是培根解释学的重大贡献。自然解释学需要一整套客观公正、可靠准确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论来深入自然。培根在自然解释中奉行的是客观主义或冷漠主义,可是在人文主义的解释学领域中则充满了人道主义、幸福主义的温暖色调。培根的神学解释学策略是:让神学与哲学互相分离开,互不干涉;表明理性的地位始终低于信仰;使科学探究与上帝的话语《圣经》相协调。
    • 牛宝荣; 李如密
    • 摘要: 文本解读活动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恰当得宜的文本解读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解释学关注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与语文教科书文本解读有一定的关联性与适切性。但是,当下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活动出现了同质化、多元泛化和偏离异化等现实偏差。基于解释学的视角来看,文本解读应坚持主客统一性、解读目标的多元有界性、解读过程的有序变通性、解读结果的计划生成性原则,应该践行尊重“前见”、掌握适度的时间距离、在对话中理解生成、促成视域的融合这四个实践策略,以纠正文本解读的偏差,改进语文教育教学。
    • 孙睿
    • 摘要: 直觉主义认为事物的完整本性、精神生活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只能通过非逻辑的直觉体验或内在领悟获得完整把握。特别是对人来说,直觉体验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该思想路线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及存在主义的现象学解释学中得到丰富与拓展,并逐渐成为人文科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的主导思想,同时也对西方心理学产生巨大影响。
    • 张能为
    • 摘要: 精神科学何以能够成立是欧洲近代以来科学领域和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一大批思想家从精神科学的价值对象、认识论的解释学方法等方面竭力地为精神科学予以理论的奠基和辩护。当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作出更大推进的是,不再只是基于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被同等对待框架中通过辨析两者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来理解精神科学的合法性和实质,而是从精神科学的理论范式、方法论解释学解释学本质上就是实践哲学等维度更深地将精神科学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置于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一种“另类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一实践哲学一上来对精神科学的合法性问题提供自己的哲学论证和意义理解。实践哲学才是精神科学的自我理解作为一门科学能够存在的“唯一合理的有承载力的模式”和“科学理论范式”。这一理解论证突破了以往为精神科学奠基和辩护的视野、框架,也超出了自然科学对于科学性和科学方法之支配性规定,在实践哲学理论范式和知识语境中,作为一种方法的解释学所表明的科学知识和真理的理解性就不仅仅停留于精神科学上,而是涵摄于人类所有科学知识之中,具有了人的存在性和实践性的形而上学意义。精神科学、解释学与实践哲学三者是内在统一的,精神科学是解释学的,其科学理论范式和理论实质则是实践哲学的,具有非精确性与不确定性、行与参与性、理解性与多样性、综合性与联结性、先行性与隐匿性等六个方面重要特性。
    • 黄小洲
    • 摘要: 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把传统注重文本理解的解释学改造为注重现实实践与理性批判的解释学,即一种意识形态批判,它本质上是一种新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在哈贝马斯看来,伽达默尔强调前见、权威、传统、教化的合理性,导致其缺乏彻底的意识形态反省与批判精神。批判解释学也是深度解释学,即心理反思分析的解释学,它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为榜样,注重挖掘潜藏在各种扭曲交往、虚假交往、神经病症等的意识形态压抑与控制。最后批判解释学也是一种政治解释学或社会解释学,它珍视平等交往、自由解放等价值理念。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产生了双重历史效应,它实现了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和社会批判理论的解释学转向。
    • 骆群
    • 摘要: “责任”的通常含义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一体两面性,即具有“社会规范所赋予的(社会角色)应为之事”的积极面与“不做或没有做好社会规范所赋予的应为之事而受到的评价或承担的后果”的消极面。作为法律概念的“过错”,其内涵就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后果所具有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在被害人对加害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的影响研究中,使用“被害人责任”的表述无论是从实质上看还是从性质上及形式上看都优于“被害人过错”的表述。
    • 张康之
    • 摘要: 在实证科学的视野中,“真理”与“意义”也经常被还原为“事实”与“价值”的问题而进行讨论。不过,当我们使用真理与意义的概念时,是在认识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中去思考的;在使用事实与价值的概念时,所考虑的则是实践上的安排问题。近代以来在哲学上的几乎所有争论,最终都可以被归结为关于真理与意义的意见交锋,而事实与价值方面的考量更具有从属的性质。其实,认识真理与把捉意义的过程是应当放在不同的框架中的,认识真理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中进行的,而把捉意义则应在行动的框架中展开,更多的是通过“领会”“体验”把握意义。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认识真理会遭遇可能性的问题,而把捉意义则是现实的,而且在无法获得真理而又必须行动的情况下,也只有依据意义去开展行动。
    • 黄迈; 禹志云; 骆锦芳
    • 摘要: "披文入情"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出的一种文学阐释方法与理论,主张依托文本探求作者的情志,体现了中国古典的诗学阐释观;"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探讨理解活动本质的解释学理论,将读者视域与作者视域的融合视为理解的过程与实质。这两种阐释理论体现了中西解释学思想的不同特点,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反思二者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中西解释学的交流与对话,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学美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