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义

公义

公义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天风、中国天主教、名作欣赏等; 公义的相关文献由23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光训、于丹、俞信真等。

公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8 占比:100.00%

总计:258篇

公义—发文趋势图

公义

-研究学者

  • 丁光训
  • 于丹
  • 俞信真
  • 傅献祭
  • 刘仲敬
  • 刘小波
  • 吴恩平
  • 周丽娟
  • 张合安
  • 王屹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鲁迅剑
    • 摘要: 公共性是王安石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指向,“法度”是其公共性思想的核心。在情法问题上,王安石主张以公义为准则,坚持“情法两伸而无所偏”。王安石推天道以明人道,为人道之公义法度奠定了本体论基础;“以为民极”的价值选择体现了以公义法度组织家国的立场。王安石的《周官新义》为公共性原则的落实提供了制度典范,该书强调理财,主张创立法制、明确君臣职分,理财、变法、君臣构成了王安石公共性思想的基本内容。王安石的公共性思想是对传统儒家“天下为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杨俊铨
    • 摘要: 教育是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与行动力的主要途径。蔡元培强调社会责任教育在塑造良好公民、改良社会风气中的意义。他以仁爱为核心,将社会责任分成坚守公义与崇尚公德,从相反相成的两个面向呈现出社会责任的道德蕴含及教育内容。他积极寻求完人理想与中国实际的切合点,既提出了基于健全国民塑造、培育世界公民的价值诉求,也阐发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教并举与体育、智育、德育等诸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从教什么、为何教、怎么教三个方面彰显出社会责任教育的完整逻辑。蔡元培的社会责任观虽产生于新旧激荡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对后疫情时代同类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仍颇具参考价值。
    • 陈小刚
    • 摘要: 乡里、乡治、善治作为墨家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维度,深刻凸显以“十论”为要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乡村治理理念和治理策略。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而言,墨家可以提供一种墨学下乡和生活墨学模式,为基层社会注入“公义、乡约与自治”“修身、教化与德治”“法仪、赏罚与法治”的善治理念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的哲学智慧。
    • 邢文正
    • 摘要: 在荀子的思想语境中,“义”由名辩学之“分”转化而来,是人自身的本分与责任,也是制约权力的底线力量。“义”不仅在个体生命处发挥着底线原则的作用,还必须是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内核。在精英秉政的制度结构内,精英群体通过“以欲济义”和“以善远恶”的机制,使公义价值深入共同体之中,被人们所感知、接纳和实践。今天,要改变和提升这样的“贤人政治”,应基于“自下而上”的现代民主去启动。
    • 向洋
    • 摘要: 生态神学是教会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一种关注、觉醒和回应,旨在通过对教会古老思想资源的重新检视,重寻教会传统中的生态智慧,寻求治愈当前生态环境灾难和不公义景况的良方;在回应生态危机挑战的同时,进行神学、哲学和道德等方面的省思,来重建大自然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必要连结,从而启发法律规范和健全的经济观,以及推动教会回应时代的需求做出调适和更新。
    • 毛笛
    • 摘要: 在当下的家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中,亲情腐败受到很大的关注。亲情腐败产生的根源是领导干部在亲情与公义的冲突中受到自然天性以及相关伦理规范的捆绑,将亲情置于公义之前,从而因私废公。“相濡以沫”揭示了“亲亲相隐”亲孝文化限制人的生存空间、侵蚀人的精神独立性的局限性。“相忘于江湖”蕴含的道家“相忘”思想,可以从“忘亲”“忘我”“忘天下”三个方面帮助领导干部通过探寻亲情的本质安稳动荡的心灵,通过明晰身份定位建立良好的群己关系,通过重审价值观念寻回相适的人生之道,从而化解亲情与公义的冲突,预防亲情腐败的产生。
    • 毕明良
    • 摘要: 先秦“仁义内外”之辨在不同文本中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字词意涵也有别.楚简《六德》篇与《礼记·丧服四制》的“仁义内外”之辨,讨论的是不同领域、身份的主导原则问题,而不是如庞朴所言的“仁、义二德的适用范围问题”,其“内外”指家族之“内外”.告子的“仁内义外”说讨论的则是仁(爱)与义(敬)的根据和原因问题,其“内外”指我(身)之内外.告子认为爱(仁)的根据在我,敬(义)的根据则在对象.
    • 张新
    • 摘要: 荀子的“义”观念主要涵盖正义与德性两个维度。“分义”是荀子正义观的核心标识,其目的体现出的是“充足主义”,即每个人都应该有着足够的经济资源与基础支撑,从而过一种有物质保障的、德性与能力可以获得发展的良善生活。“分义”的具体实施体现出的是比例正义原则与对社会最不利群体的制度保障,后者是对前者的限制与矫正。“公义”或“公道通义”指向的是具有公正品质的君子人格之养成,既要求道德主体内在动机、志向的转化,又关涉德性认识能力的提升。荀子的政治哲学对于当代正义问题的探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郭仕勋(口述); 倪兴国(整理)
    • 摘要: 1925年初夏,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全国革命掀起高潮。在广大农村,由南向北诞生了无数农民协会(以下简称农协),如同千波万浪相呼相应,汇成大浪洪潮,漫过神州的山山岭岭、沃野平畴,显示出无限的生命活力。成都平原西南端的彭山县也建立了农协。时任彭山公义乡小学校长的郭祝三被任命为农协组织委员,负责公义乡农协工作。公义乡农协办事机构设在公义小学校内,郭祝三首先发展学校进步教师张笃生、高从俭、李泽文和进步学生刘文康、吴用田等加入农协,并组织他们大力宣传农协任务和目的,号召农民积极入会。郭祝三还在公义街上办起第一所农民夜校,不但教农民学知识、学文化,还培养了王庆顺、梁洪山、王柱臣、吴洪发等一批农协骨干会员,为农协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公义乡农协在短期内就发展到上千人。
    • 周兰兰
    • 摘要: 公义是天主教神学与社会伦理的核心原则之一。一直以来,天主教都致力于寻求建立公义世界的方法,现代社会训导兴起后,教会更将目光聚焦在社会中的穷人及边缘弱势群体身上,倡导关爱和优先选择穷人,维护大众福祉。天主教这种关于社会正义的维护有着深刻的圣经根源。曾有学者指出,"不夸张地说,圣经作为一个整体只有一个主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