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摘叶

摘叶

摘叶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0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林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2569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北方园艺、长江蔬菜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等;摘叶的相关文献由53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转香、不公告发明人、刘志坚等。

摘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5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569 占比:99.54%

总计:62855篇

摘叶—发文趋势图

摘叶

-研究学者

  • 胡转香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志坚
  • 孙群
  • 张继美
  • 王艳
  • 赵颖
  • 刘庆帅
  • 刘振林
  • 唐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燕; 朱燕芳; 王元元; 白耀栋
    • 摘要: 为探究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果实着色与产量的关系,以5年生‘美乐’为试材,在不同产量水平下,于果实转色初期和中期进行摘叶处理。结果表明,摘叶处理总体提高果实的穗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降低可滴定酸含量。转色中期摘叶处理,300、500 kg·667m^(-2)产量水平下,显著提高果实的色泽指标L^(*)、C^(*)和b^(*);500、800 kg·667m^(-2)产量水平下,提高果面的a*。转色初期和中期摘叶均显著提高果面的颜色指数(CIRG)。综合分析,800 kg·667m^(-2)产量水平下摘叶处理对‘美乐’果实的品质和色泽指数影响较为明显,在转色中期摘叶处理能有效改善‘美乐’葡萄的着色不良问题。
    • 李丰; 高桐梅; 王东勇; 田媛; 苏小雨; 张鹏钰; 杨自豪; 卫双玲
    • 摘要: 为确定芝麻叶的最佳采摘时期和方式,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于2017、2018年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3号为材料,设置初花期(T1)、盛花期15 d(T2)、盛花期30 d(T3)、终花期(T4)4个摘叶时期处理和摘一侧叶(D1)、摘全部叶(D2)2个摘叶方式处理,以不摘叶处理为对照(CK),研究摘叶时期和摘叶方式对芝麻叶产量、籽粒产量和植株性状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摘叶时期和摘叶方式对芝麻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与CK相比,籽粒减产幅度表现为盛花期15 d摘叶>初花期摘叶>盛花30 d摘叶>终花期摘叶,其中盛花期15 d摘全部叶片2 a均减产73%以上,初花期摘全部叶片2 a分别减产50.80%(2017年)和53.33%(2018年)。芝麻叶产量表现为盛花期15 d摘叶>盛花30 d摘叶>终花期摘叶>初花期摘叶。芝麻叶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粗脂肪、粗纤维、维生素E、总糖和总黄酮含量随着摘叶时期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盛花期30 d摘叶最高;粗蛋白含量随着摘叶时期推迟而降低;总灰分和硒含量随着摘叶时期推迟而增高。盛花期30 d采摘全部芝麻叶的经济效益较CK提高19.36%(2017年)和34.54%(2018年),摘一侧叶经济效益较CK提高20.29%(2017年)和24.39%(2018年),经济效益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盛花期30 d摘叶,芝麻叶品质最佳且经济效益最高。
    • 王佳慧; 唐雪东; 王明月; 姚立英; 刘宣
    • 摘要: 贮藏营养是指树体越冬前积累在根、干、枝中的养分,对果树翌年春生长以及氮素吸收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以5年生越橘品种‘北陆’植株为试材,利用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处理(晚秋叶面涂氮、摘叶及枝干涂氮、秋施基肥)对越橘贮藏营养、翌年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影响。试验处理如下:晚秋叶面涂1%N、3%N、5%N,不摘叶+枝干涂氮(NLP+U)、摘叶+枝干不涂氮(LP+NU)、摘叶+枝干涂氮(LP+U),秋施基肥(C),以不作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秋施基肥和根外追氮均提高树体贮藏营养水平。其中以秋施基肥效果最优,其次是叶面涂3%N。秋施基肥处理的贮藏营养总量相较于对照提高17.87%,根系活力提高16.33%,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21.98%、68.04%和23.51%,其氮素利用率最高,为14.98%。摘叶+枝干不涂氮(LP+NU)贮藏营养水平最低,低于对照6.35%,其翌年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能力较差。摘叶后枝干涂氮(LP+U)有效弥补养分缺失。
    • 张斌; 罗燕; 王勇; 户金鸽
    • 摘要: 新郁是通过里扎马特与红地球杂交选育的葡萄品种,具有粒大、肉脆、风味好、产量高等优点,是我国西北地区主栽的晚熟鲜食品种之一,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产量高、植株生长茂盛,且吐鲁番地区紫外线弱、栽培管理技术粗放等因素,果实着色不太理想。为改善果实着色,生产中多采用铺设反光膜、环剥、减少负载量、摘叶、套袋等技术措施,这些措施费时费工。
    • 吴璎珞
    • 摘要: 一、试验园情况试验于2019~2020年在泾川县飞云镇原朝红富士苹果园进行,品种为着色系富士长富2号,树龄12年生,株行距2.5米×4米,树形为小冠疏散分层形,南北行向,果园管理较好,树势健壮,结果正常,果实套双层纸袋。二、内容和方法(一)试验内容试验研究摘叶转果、摘叶、转果等3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果实着色果率、着色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硬度的影响。每种方法处理5株,不做任何处理的作为对照树。
    • 王西锐
    • 摘要: 生长势较弱的猕猴桃品种树冠形成困难,光合产物积累难,需要刺激生长。笔者初步试验、调查了摘叶措施对猕猴桃萌芽的刺激效果。1基本情况试验调查地点在陕西省周至县南千户村猕猴桃园,品种为3年生翠香。5月27日摘去叶片,留下叶柄,记录摘叶数量。6月11日调查处理株萌芽数,计算萌芽率;同时调查自然萌芽率(对照)。
    • 摘要: 作为1975年发现的新物种,对节白蜡在全球范围仅湖北特产,1989年被列为国家保护级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对节白蜡树形优美,盘根错节,苍老挺秀,观赏价值极高,其叶型细小秀丽,叶色苍翠,树节稠密且垂直对称,耐摘叶,耐修剪,容易造型,非常适于盆景制作。
    • 王西锐; 刘运松; 雷运山
    • 摘要: 研究了夏季摘叶对猕猴桃萌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蔓新梢上摘叶后,摘叶处腋芽萌芽率为38.3%;封顶枝摘叶后,腋芽萌芽率为25%.而对照(自然)夏芽萌芽率仅为2%.为猕猴桃弱势品种增加枝量、提早成形结果提供依据.
    • 周洲(摘译)
    • 摘要: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10161),来自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摘叶对克罗地亚大陆地区梅洛葡萄树冠小气候、植株生长和果实多酚组成的影响。去除叶片是常用的葡萄栽培方法之一,用于改善光照条件和降低冠层湿度。研究人员在葡萄着果时去除叶和侧枝,气象数据与树冠小气候测量值包括。
    • 金敏; 张倩; 任丹丹; 陈燕; 陶书田; 包建平; 吴翠云; 张锐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对不同序位果柄、胴部和萼筒维管束发育的影响及与萼筒脱落的关系,分析叶片和萼片对萼筒维管束发育影响的差异.[方法]以杜梨为砧木的香梨为材料,在花序伸长期对库尔勒香梨进行摘叶与摘萼片处理,比较摘叶与摘萼片处理对不同序位香梨果实萼筒脱萼率与果实不同部位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影响.[结果]摘叶使第1、2序位脱萼率降低,第3、4、5序位脱萼率增加;摘萼片处理使第1序位脱萼率降低,第2、3序位脱萼率增加,对第4、5序位影响较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在不同序位间、果实不同部位间均存在差别,即随着花序伸长期进程推移,摘叶与摘萼片处理的第1、2序位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呈逐渐增加趋势,第3、4、5序位果柄、胴部、萼筒等部位的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摘叶促进第4、5序位维管束数目与第5序位胴部维管束面积的增加;摘萼片促进第1序位至第5序位维管束数目与第1、2、3序位维管束面积的增加(除第2序位胴部维管束面积受到抑制).[结论]摘叶对梨果实维管束发育的抑制作用较大,增加果实萼筒脱萼率;而摘萼片处理促进后期维管束数目增长,对果柄维管束的发育有较高的促进作用,降低果实萼筒脱萼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