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美学

教育美学

教育美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专利文献19324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等; 教育美学的相关文献由9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齐宗、李冲、林焕翔等。

教育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19324 占比:99.47%

总计:19427篇

教育美学—发文趋势图

教育美学

-研究学者

  • 何齐宗
  • 李冲
  • 林焕翔
  • 檀传宝
  • 鞠玉翠
  • 廖洪清
  • 张谦
  • 杨斌
  • 熊芹菁
  • 王雪松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笑浪; 刘革平; 李姗泽
    • 摘要: 虚拟现实技术(VR)与传统情境教学都能让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却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中的美感性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诠释了情境、身体、感性以及理性认知等之间的逻辑关联,也使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3I特征的虚拟现实技术有了教学和育人的价值.对虚拟现实教育软件的美感元素和学习体验进行网络调查,再结合高校与基础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教学案例分析,创构出"高技术、高美感、高认知"三维深度交融的"新情境教学模式",即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生态.这一教育美学实践的探索与变革将有助于"智能+教育"深度融合.
    • 檀传宝
    • 摘要: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物质丰裕的新时代,美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一般美育还是教育美育,不同形态的美育都既有工具、感性的意义,也有本体和精神的意义。全部教育活动都应该自觉建立审美标准,美育应成为全部教育的最高境界,而美学则应当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学。
    • 熊芹菁
    • 摘要: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 张云鹰
    • 摘要: 学校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之美,它美在开放、美在渗透、美在恰当。对于学校来说,用丰富的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发展成为面向未来的“全人”,是教育美学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艺术课程中以美赋能艺术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它虽然不是美学的全部,但其核心素养应聚焦审美。
    • 刘艳
    • 摘要: 当前技术理性牵引下的教师评价忽视了对复杂教学情境中教师真实教学境遇的关怀,缺失了对教师教学智慧、情感体验和自由发展的关照,变革技术理性评价,实现教师评价的美学超越对于教师职业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美学取向的教师评价根植于“理解”基础之上评价双方的视域融合,通过“观察—假设—对话—确认”把握教师真实的教学境遇。评价者须以经验为依托敏锐感知、审视、洞察和欣赏教学事件和教学活动中的美,让教师在丰富的审美享受中提升主动性;也须在鉴赏过程中进行理性判断,发挥教育批评之于教师课堂教学作品的再生教育价值;最后凭借教学期待的表达实现评价者的价值参与,达成评价双方持续且深化的主体间交往,如此方能发挥教师评价的正向价值。
    • 蒋己兰
    • 摘要: 美学公理认为美学要素催动一个人的生长是不证自明的。人是一种美的存在,始终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着自己。教育美学是关于教育美的学问,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从美学视角来审视和思考教育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审美问题和审美特点,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达到一种审美化的理想境界。以美启真,能够引人走向知性智慧;以美储善,能够使人走向德性智慧;以美育人,能够使人走向全面智慧。教师与学生在教育美的引领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走向智慧人生。
    • 谢丹; 裴秀芳
    • 摘要: 教育美学视域下的情感教学,是指在教育美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学生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在重视认知因素发展的同时,通过挖掘教育的美来激发教材、环境、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基于此概念,该文还提出了挖掘教学环境的美,以境生情;发扬教师的美,以情生情;挖掘教学内容的美,寓教于乐三大教学策略。
    • 艾伦
    • 摘要: 从哲学美学与生态美学出发,讨论教育生态美学与工具/装备美学的问题,最终得出将教育装备美学定位于教育广义生态美学范畴的结论.
    • 麻铭辉
    • 摘要: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和"中国美育2.0高峰论坛"的举办,各个科目承担美育职能的学科融合趋势逐渐清晰.同时,不同于其他学科只能用教育美学来指导教学活动进而营造美,语文学科的课文本身就有美蕴藏其中.本文第一部分借助何其宗先生的观点对"教育美学"和"美育"的概念进行辨析,然后结合席勒、佛洛伊德、童庆炳的观点,分析得出语文教学可以对二者进行融合的结论.第二部分从外在的教师语言建议和内在的教学设计建议两方面,结合学科特性、文学理论、教学理论提出对"用美的手段教美的内容"的实践建议.
    • 熊芹菁; 鞠玉翠
    • 摘要: 70年来,我国教育美学发展经历了1978年以前的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建立阶段、以及1990年以来的多元发展阶段,大致呈现“美育→美育学→教育美学教育美学观→大美育”样态,显示了教育美学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由于对美和教育之美理解的不同,我国学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形成不同看法.在不断深入的教育美学研究中,依然存在浅表化移植西方美学理论的情况,间接导致了概念混乱、学科定位不准、思路不清等问题.在新时代,构建中西融合、在传统中继承和创新、充分融合教育学和美学的本土化学科研究,将成为我国教育美学发展的未来路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