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39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5371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统计教育、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云南大学“高原山地环境变化与跨境生态安全”第四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第十二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2008年国际应用统计学术研讨会等;数量特征的相关文献由9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允菲、张丽辉、张鲜花等。

数量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5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5371 占比:99.40%

总计:65766篇

数量特征—发文趋势图

数量特征

-研究学者

  • 杨允菲
  • 张丽辉
  • 张鲜花
  • 朱进忠
  • 赵骥民
  • 何东进
  • 何亚平
  • 倪红伟
  • 吴咏梅
  • 周正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杰
    • 摘要: 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它是关于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和解释的科学,其基本思想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用样本的某种数字特征(平均数、方差等)去估计总体的相应数字特征。平均数反映了数据取值的平均水平,标准差、方差描述了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
    • 李秉华; 王贵启; 刘小民; 许贤; 赵铂锤
    • 摘要: 为了明确不同区域谷田杂草群落的数量特征,采用九点取样法调查河北省7个谷子主栽区域杂草的种类、密度、株高和地上部鲜重,建立由不同区域与杂草种类的相对优势度组成的矩阵,进行杂草群落的物种组成、相对优势度、物种多样性和相似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的谷田杂草有14科、28属、29种,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大狗尾草(Setariafaberii)为优势种群。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中位于海拔高于800 m、较高纬度、半干旱区的张家口、承德的杂草群落相似度较高,形成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i)+藜(Chenopodium album)+大狗尾草为主的杂草群落;位于海拔低于150 m、中间纬度、半湿润区的衡水、保定、秦皇岛、沧州分别形成以马唐+大狗尾草+反枝苋、马唐+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马齿苋+大狗尾草为主的杂草群落;位于海拔170~700 m、最低纬度、半湿润区的邯郸形成以马唐+马齿苋+反枝苋为主的杂草群落。杂草群落的科、属组成和种类数目、物种丰富度均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趋减,由东向西随降水减少物种丰富度趋减,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指数随海拔提高的变化呈先变大再减少的抛物线状,存在中间膨胀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谷田杂草防控策略、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研究杂草群落演替。
    • 张宝贵; 朱茜; 刘晓娇; 吴佳灵; 常丽娟
    • 摘要: 作为土壤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以吕梁山中麓云顶山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区域,以不同海拔(2450 m、2500 m和2550 m)、不同深度(0~10 cm和20~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培养方法测定了土壤细菌的数量,同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海拔、不同深度可培养细菌数量介于3.13×10^(9)~10.4×10^(9) CFU/g,且同一海拔表层土壤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30 cm深处(P<0.05),不同海拔0~10 cm与20~30 cm深度土壤细菌数量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细菌数量与土壤全碳(STC)和土壤温度(ST)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酸碱度(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全碳、土壤温度及土壤pH值是影响该区域土壤细菌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应对气候变暖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 白光远
    • 摘要: 辽西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半湿润向半干旱区域过渡地带,蒙古椴+小花溲疏群落为本区域代表性天然群落种群,通过标准地调查,掌握了本种群植物类型、数量特征,分析了群落建群种、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群落的自然演替、植物与生长环境的相生性等多种生态特性,对自然资源保护、产业经济发展等具有指导意义。
    • 董荣荣; 谢金超; 邓岚; 赵亚冲; 周正立
    • 摘要: 以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引种栽培的7个枣品种为对象,探讨了枣果实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品种枣树的结实规律。结果表明:(1)果实在枣树上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成层性,除交5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京39与乳脆蜜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外,其余各品种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2)不同枣品种相同层次结果数也表现出一定差异。从树冠同一层次二次枝果实数来看,7个枣品种表现为乳脆蜜最多,但单株产量表现为京39最大。
    • 张鲜花; 李江艳; 吴咏梅; 朱进忠
    • 摘要: 【目的】研究长时期自然放牧条件下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方法】采用定位连续测定方法,分析测定1985~2001年分布于新疆天山北坡以镰芒针茅(Stipa caucsica)、博洛特绢蒿(Seriphidium borotalense)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结果】在连续测定的17 a间,草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而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1985~1995年时段内,草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产量波动幅度不大,与自然降水量波动规律保持基本一致,影响草地基本数量特征的变化,降水量是主因,放牧干扰是次因;1996年~2001年时段内,草地基本数量特征波动较大。【结论】在1985~2001年期间,研究区草地群落植物种类组成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群落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在群落中的序位稳定,始终保持着群落原有的结构与功能。
    • 马清芝
    • 摘要: 以中国知网中高校档案文献的时间与数量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绘制科学分析图谱,总结当前高校档案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分析高校档案的文献来源及主题,并对近年来高校档案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 张春雷
    • 摘要: 辽西地区自然气候干旱,为掌握本地区紫椴、蒙古栎群落的种群数量特征,并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技术人员对该天然群落进行了专项调查,依据群落特性和自然演替中的优势种、伴生种关系,采取人工辅助更新措施,加快自然演替进程,促进林分及早郁闭,增强天然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高苗苗; 蒙仲举; 高永; 张睿姝; 张丽; 乌兰图雅; 何英
    • 摘要: 以腾格里沙漠东北缘飞播造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带、样方法,调查研究区内植物种类、数量、高度等生长指标,计算各物种重要值及其多样性指数,分析飞播造林区不同恢复年限植被生长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以期为该区沙地植被生态恢复与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飞播造林区共出现21种植物,隶属9科17属,均以旱生和耐盐类植物为主。随着植被不断恢复,群落组成由单一半灌木类型逐步发展为灌木和灌-草本组合类型。腾格里沙漠东北缘飞播造林区草本层平均高度、盖度和密度均呈现:20a>13a>17a>3a,灌木层平均高度、盖度随时间增长而升高,平均密度则在恢复17a达到最高。飞播造林区物种多样性随植被恢复时间呈上升趋势,与飞播初期3a相比,飞播20a灌木层增加80.85%,草本层增加169.70%,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高于灌木层;在人工恢复过程中,植被群落结构逐渐趋于稳定,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综上所述,飞播有利于腾格里沙漠东北缘飞播造林区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
    • 王宝晨
    • 摘要: 采用情境教学的策略,以长江江豚的濒危和保护为情境,通过带领学生在大情境下探究江豚濒危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发掘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