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结构

表面结构

表面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219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1篇、会议论文168篇、专利文献1958248篇;相关期刊563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电子显微学报等; 相关会议150种,包括2014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2014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大会、中国塑协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改性塑料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展示交流大会等;表面结构的相关文献由5307位作者贡献,包括汤勇、王世伟、史金虎等。

表面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6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58248 占比:99.95%

总计:1959317篇

表面结构—发文趋势图

表面结构

-研究学者

  • 汤勇
  • 王世伟
  • 史金虎
  • 姚建清
  • 佟金
  • 关帅
  • 姜崴
  • 孙霁宇
  • 李毅
  • 邓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冯瑶; 刘小妹; 陈晔; 谭泽凌; 黄婧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铁含量对闪锌矿(110)表面的表面弛豫、电子性质及铜活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铁含量的闪锌矿,闪锌矿(110)表面的锌原子和铁原子向表面内部的弛豫均变小,减小了空间位阻;电子态密度及能带结构表明,铁电子活性较强,且无自旋极化,即低铁有利于闪锌矿浮选。对于高铁含量的闪锌矿,其表面的铁原子向内部弛豫较大,增大了空间位阻;电子态密度及能带结构表明铁的活性不高,出现自旋极化,不利于浮选。而闪锌矿(110)表面上铁不易被铜替换,且铁的含量越多越不利于铜的替换。该研究从原子层面上解释了铁含量对闪锌矿(110)表面性质和铜活化的影响,为含铁闪锌矿的浮选提供理论指导。
    • 张云雷; 赵蔚祎; 麻拴红; 周峰
    • 摘要: 生物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进化出了许多独特的干湿摩擦、黏附器官来适应其生存环境。研究人员通过对自然界中典型摩擦与黏附现象的研究、认识和总结,提出了相应的仿生界面摩擦、黏附理论与模型,用于指导人工合成型智能摩擦黏附材料与器件。目前,仿生摩擦、黏附材料体系与器件的设计策略主要以表面微结构、界面物理化学相互作用以及机械形变为基础。但是,随着对生物摩擦黏附机理更加深入的了解,多策略耦合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此背景下,围绕表面微结构、界面物理化学修饰改性、机械形变调控的单一设计策略和多种耦合策略4部分,详细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仿生摩擦黏附材料器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别针对单个与多策略耦合的设计理念以及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这些材料与器件的创新设计原理、界面黏附性能、潜在性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仿生摩擦、黏附材料与器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该综述对表面工程、生物医学、微电子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张世锋; 张志刚
    • 摘要: 为了使纳米硅的亲水力在下降的同时,增加其亲脂性,并发挥其纳米效应,基于纳米SiO_(2)颗粒的特点,对一项新型的表面改性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即利用Ba2+预活性+阴离子类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以及利用电子透射显微镜、X射线和红外光谱等进行的复合改性技术,利用沉淀体积等试验方式和手段确定了SiO_(2)等的最终特征。结果表明,可通过该先进复合改性工艺技术对纳米SiO_(2)等颗粒材料形成一定的改性效应,经改性后,粉状物料还能够在某些有机溶剂中稳定扩散,并且与Ba2+预活化+十二烷基化磺酸钠改性相比,效应较好。
    • 张雄; 吕欣妍; 张恒; 罗梦毫
    • 摘要: 以大漠沙为基材,通过对表面覆膜树脂用量和微/纳米级辅材掺量的复合调控,研究了颗粒表面结构对生态修复用超疏水颗粒疏水性和抗渗性的影响.针对生产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一问题,对比研究了疏水型碳酸钙和亲水型活性炭分别作为微米级辅材时生产过程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浓度的变化情况,并以此来表征超疏水颗粒的环保性.结果表明:纯树脂覆膜的试样仅具有疏水性,接触角约90.5°;表面粗糙结构的构建能够大大提高超疏水颗粒的疏水性和抗渗性,且表面二级粗糙结构优于一级粗糙结构,在达到超疏水效果时,具有表面二级粗糙结构的超疏水颗粒抗静水高度约为255 mm,具有表面一级粗糙结构的超疏水颗粒抗静水高度约为230 mm;TVOC吸附曲线表明,采用活性炭制备的超疏水颗粒具有超疏水性和环境友好性,空气中的TVOC质量浓度降低约86.7%.
    • 王岚; 徐芸莉; 张东雷; 冯晓雷; 张铮
    • 摘要: 通过对两种由生物基塑料(PLA+竹粉,PP+玉米淀粉)制成的餐具产品,模拟日常家庭使用场景,在微波和4%乙酸食品模拟物中受热,观察材料力学性能以及材料中化学物总迁移量的变化,来研究生物基塑料耐热性;同时对两种生物基降解塑料采用扫描电镜,对竹粉微粒、玉米淀粉微粒、PLA+竹粉混合塑料、PP+玉米淀粉混合塑料的表面性状和结构进行观察,以分析不同生物基微粒对材料的影响,以及材料受热稳定性与材料表面性状结构的关系;基于研究结果,评价两种生物基材料用于制作餐具的安全风险,并对日常家庭使用条件提出建议。
    • 李瑞乾; 崔偎偎; 李梦情; 白子龙; 魏标; 张琳; 白翠冰
    • 摘要: 以氯化胆碱-尿素低共熔溶剂为电解液,通过调控脉冲频率制备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形貌结构的锌基镀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接触角测量仪及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沉积频率对锌基镀层形貌结构、超疏水性及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积频率增加,锌基镀层表面由菜花状结构逐渐向刀锋状结构转变。受表面结构影响,锌镀层超疏水性和耐腐蚀性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高频(2 000 Hz)下制备的锌镀层具有最佳的超疏水性(155.6°)和耐腐蚀性。
    • 胡文德; 柯俊; 王仰东; 王传明; 杨为民
    • 摘要: Cr_(2)O_(3)是双功能催化合成气转化的重要氧化物组分,其可将合成气转化为重要的中间物种甲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微观动力学模拟,本文系统研究了干净Cr_(2)O_(3)(001)和(012)表面,以及氢覆盖或含有氧空位的还原(012)表面的结构及催化合成气转化至甲醇的活性、本文探讨了合成气转化为甲醇的分步或协同反应路径,并确定CO或CHO氢化是决速步骤.微观动力学分析表明,Cr_(2)O_(3)(001)表面难以催化合成气转化为甲醇,在673 K时,两个还原性(012)表面的反应速率(25~28 s^(-1))比干净的(012)表面(4.3 s^(-1))高出约五倍.计算结果表明了Cr_(2)O_(3)表面还原性对催化活性的重要性,或许可以为双功能催化体系中氧化物组分的设计提供参考.
    • 柴雅芳; 朱淑凯; 赵亚楠; 胡天存; 杨晶; 何鋆; 胡忠强; 刘明
    • 摘要: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器中搭载的微波部件趋于小型化、集成化,而由此带来的微放电效应愈发显著,如何有效抑制微放电效应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章使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不同掺杂比例的钛/碳复合薄膜。对薄膜样品进行形貌、拉曼光谱及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金属钛掺杂比例的提高,薄膜按照柱状结构生长的规律越明显,致密度和平整度越好。结合测试结果及相关理论分析薄膜作用的机理,在碳/钛原子比为0.764时,复合薄膜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为1.40。碳/钛纳米复合薄膜对微放电效应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具有大面积制备及工艺简单等特点。有助于未来有效载荷系统向高功率、高频段、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 刘海成; 周文元; 王心心
    • 摘要: 两固体接触面间如何产生一种有效且持久的粘结一直是人们亟待攻克的难题。本论文针对陆生和水生生物,从生物进化角度探讨了其湿黏附潜在机制。对湿润环境下优异功能体表树蛙脚垫、爬岩鳅等的微纳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树蛙脚掌表面由外接圆直径为10 μm的多边形组成,且大多为六边形,六边形表面是由纳米柱组成的;爬岩鳅刚毛尖端约2 μm左右,爬岩鳅刚毛尖端易于伸入粗糙表面凹槽内。各向异性的微结构,使得爬岩鳅防止在溪流中被冲走。通过两种动物脚掌生物特性表征,揭示了多级微纳结构对水下粘附的影响机制,为面向功能的仿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梁婷; 王茜; 甘超亮; 朱旻昊; 张蒙祺
    • 摘要: 应用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热量仪、原位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对青年(20~25岁)与老年(70~75岁)指甲的表面结构、形貌、水含量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与青年组成员指甲相比,老年组成员指甲的PO2、C-O、CH2与CONH基团的峰位向高波数移动;老年组成员指甲表面比青年组成员指甲粗糙并表现出明显的纵向纹理;尽管其总含水量与青年组成员指甲相当,但老年组成员指甲结合水的含量比青年组成员指甲的低;老年组成员指甲的硬度与约化弹性模量均高于青年组成员指甲相应对比量,因此,老年组成员指甲在划痕实验中显示出更好的耐磨性,但在较大载荷时出现明显的裂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