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胫腓联合损伤

下胫腓联合损伤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8563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国骨伤、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国际骨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年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第八届上海国际骨科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学术会议、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金山、张义、张堃等。

下胫腓联合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8563 占比:99.92%

总计:178711篇

下胫腓联合损伤—发文趋势图

下胫腓联合损伤

-研究学者

  • 何金山
  • 张义
  • 张堃
  • 张擎柱
  • 曹向宇
  • 李忠
  • 王以进
  • 王静成
  • 陈鹏涛
  • 丁真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琪琛; 韩树峰; 贾二龙; 贾雅楠
    • 摘要: 背景:三角韧带在维持踝关节正常生物力学稳定性中起着关键作用.三角韧带的损伤处理不当可造成创伤性关节炎、慢性踝关节不稳等,但目前对于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诊疗方案仍然存在争议.目的:对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及修复与重建的进展进行综述.方法:英文以"ankle,deltoid ligament,diagnosis,management"为检索词;中文以"踝关节、三角韧带、诊断、治疗"为检索词,在PubMed、中国知网、VIP中国期刊网检索相关文献,初级共检出文献290篇,其中6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 与结论:①三角韧带限制了距骨外翻外旋,起着维持踝关节内侧稳定性的重要作用;三角韧带受损后踝关节内侧稳定性降低,后足力线逐渐发生变化,随后出现扁平足等相关畸形,长期将导致踝关节骨软骨退行性变的发生;②综合患者症状、影像学资料以及踝关节镜下探查可以明确内踝损伤;③不同类型踝关节损伤的应对策略不同,尤其对于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的修复是至关重要的;鉴于下胫腓螺钉固定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界正在探索运用三角韧带修复术替代下胫腓螺钉固定,避免二次手术和下胫腓复位不良等问题;由于三角韧带修复具有手术时间长等缺点,而suture-button固定方法也可避免下胫腓螺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临床上需要实施大样本试验,比较在下胫腓联合受损时修复三角韧带与suture-button固定的术后效果;带线锚钉技术是目前临床上修复内侧副韧带最常见的技术.
    • 陈鹏涛; 王静成; 何金山; 张佩; 张家乐; 梁远
    • 摘要: 目的 探讨缝合锚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63例,其中缝合锚钉组患者34例,金属螺钉组患者29例。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X线、CT测量评价下胫腓联合损伤及修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获得随访患者共58例,缝合锚钉组30例随访时间平均24个月(13~42个月);金属螺钉组28例随访时间平均25个月(15~42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以及下胫腓联合固定失效等并发症。X线及CT测量显示,2组患者下胫腓联合损伤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2组术后AOF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缝合锚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符合弹性固定,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可让患者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功能恢复,缝合锚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 邓颖; 王凤斌; 杨洁
    • 摘要: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关节损伤,易致踝关节失稳。尽早发现、诊断并及时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标准。本文从解剖力学基础、损伤机制、诊治进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
    • 黄辉; 李兵; 杨云峰
    • 摘要: 下胫腓联合是由胫腓骨远端4条韧带组成的复合体,既维持着胫腓骨远端的稳定性,又使踝关节保持一定的微动特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常伴发于踝关节骨折,治疗不当可能影响踝关节功能,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关节炎及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目前下胫腓联合损伤确诊需通过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甚至关节镜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治疗上,下胫腓联合损伤后关节不稳定者需进行手术固定,目前金属螺钉仍是固定下胫腓的主流内植物,术中需警惕下胫腓关节复位不良。下胫腓弹性固定在临床上逐步被应用于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其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栾彦军; 白东昱; 薛亮
    • 摘要: 目的 研究Suture-anchor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在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间收治的84例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方法将其分为锚钉组(Suture-anchor锚钉修复,n=39)与螺钉组(皮质骨螺钉内固定,n=45),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复位质量以及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足评分系统和踝关节Baird-Jackson功能得分情况。结果 锚钉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和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103.69±17.79) min、(14.49±3.36)次,明显短(少)于螺钉组的(126.41±20.15) min和(18.41±4.15)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时间分别为(3.26±0.43)个月和(3.43±0.63)个月,明显短于螺钉组的(3.61±0.39)个月和(3.79±0.7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略低于螺钉组的17.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比较,带线骨锚钉内固定在治疗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中更具优势,其可有效增加下胫腓联合前切迹的解剖复位率,且安全性高。
    • 洪凯峰; 阿布都吾甫尔·太来提; 赵之颢; 李瑞; 梁振
    • 摘要: 目的 对比Endobutton带袢钢板与皮质骨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因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住院手术治疗患者30例,采用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治疗15例、皮质骨螺钉固定1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4周、48周、72周随访的胫腓联合间隙(tibiofibular bottom clearance,TBCS)、下胫腓重叠影(tibiofibular overlap,TBOL)、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疗效评分系统(olerud molander ankle,OMA)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 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为(53.98±4.07)ml、完全负重时间为(12.28±0.43)周,皮质骨螺钉组术中出血量为(55.81±3.60)ml、完全负重时间为(12.72±0.77)周,两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手术时间及部分负重时间上,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组分别为(84.26±7.86)min、(7.49±0.29)周,皮质骨螺钉固定组为(63.57±4.43)min、(11.37±0.57)周,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虽然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时的手术时间更长,但远期随访发现在AOFAS评分及OMA评分方面均优于皮质骨螺钉组,同时术后TBCS和TBOL影像学评价更优,可以避免二次内固定取出,避免了螺钉断裂的风险,允许患者早期部分负重进行功能锻炼,是一种可以有效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方法。
    • 苏同; 李彦璋; 焦晨; 胡跃林; 郭秦炜; 江东
    • 摘要: 在足踝运动创伤中,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相较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得到的关注较少,常导致漏诊和误诊的发生.近年来随着磁共振和关节镜技术的普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所提高.欧洲运动创伤、膝关节外科和关节镜学会(European Society Sports Traumatology Knee Surgery Arthroscopy,ESSKA)在2015年发布《关于急性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专家共识》,本文通过对共识的解读及近几年相关研究的综述,进一步加深足踝外科医师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分类、诊断和治疗的理解,为后续相关研究明确方向.
    • 许国泰; 周姣丽; 朱小华; 桂景雄; 谢剑忠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带袢钢板弹性固定与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B组给予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影像学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合(TB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BCS、TBOL均下降,且B组TBCS、TBOL下降更显著(P0.05);A组部分负重下地时间较B组缩短(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螺钉内固定相比,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可及早进行负重训练,保留关节的微动性,提高临床疗效,并且避免了二次手术造成的创伤,值得推广.
    • 傅超锋; 张永发
    •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Endo-button系统弹性重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9年1—9月收治的49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 分为弹性固定组(20例,应用Endo-button系统重建下胫腓联合)和刚性固定组(29例,应用皮质骨加压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术后踝关节复位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弹性固定组术中出血量较刚性固定组多,手术时间较刚性固定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性固定组术后有1例出现螺钉断裂,弹性固定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皮质骨螺钉刚性固定相比,Endo-button弹性固定术后疗效并无明显优势,但因其具有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螺钉及早期负重锻炼的优势,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苏踊跃; 韩公斌; 张虎; 刁进真; 王先聪; 徐永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49例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下胫腓置钉组(23例)和下胫腓未置钉组(26例).术后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测量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1、3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部分病例可以免除下胫腓螺钉固定,支持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