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69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社会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812490篇;相关期刊410种,包括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经济研究导刊、中国集体经济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05城市规划学会年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关文献由87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征、吕云涛、张浩等。

新型农村社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12490 占比:99.92%

总计:813179篇

新型农村社区—发文趋势图

新型农村社区

-研究学者

  • 王征
  • 吕云涛
  • 张浩
  • 乔成邦
  • 伊庆山
  • 刘新春
  • 厉有国
  • 李彦普
  • 王江
  • 顾兴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佼佼; 夏卉
    • 摘要: 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有力载体。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位于苏北地区的S市T镇古河社区,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在治理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可供借鉴的“1+4+N”治理模式,取得一定成效。在介绍和总结古河社区治理经验以及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指出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苏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提供借鉴。
    • 宋建军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金融系统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根本遵循,对助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部门应通过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等路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 吕德明
    • 摘要: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产生了一批兼具传统乡村与城市社区特征,但又与两者均不完全相同的新型农村社区。这些新型农村社区,是按照县(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在农村或城(镇)郊结合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集中搬迁所形成的聚居式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兼具"城乡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不仅是社区物理形态和聚居形态的重大变化,也包含着新的生产生活关系调整,必须有新的治理模式与之相适应。
    • 王文龙; 崔佳琦; 邢金明
    • 摘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多元利益主体格局逐渐形成,多元主体之间协同共生的诉求日渐强烈。以共生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等方法,明晰新型农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逻辑与共生基础,对现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实然问题进行审视,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新思路。研究表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多主体协同供给存在共生环境转型诱发供给结构失序、共生单元力量失衡弱化共生系统效能、共生界面调节功能不足制约供给机制运行、共生模式不优导致协同供给平台搭建不足。建议优化共生制度体系,营造正向共生环境;释放共生单元互惠效能,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弹性供给格局;强化共生机制建设,完善协同供给共生界面;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构筑连续互惠的共生模式。
    • 尹科; 严尔玮
    • 摘要: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逐步从二元、失序和低效的传统农村社区治理向多元、高恢复和可持续的现代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演化,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从恢复力视阈出发,对贵州X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进行剖析,针对其观念和理论滞后、制度体系不完善和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健全社区治理制度体系,重塑价值体系,加强能力建设等对策,以期丰富农村社区恢复力内涵,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 王连月; 陈证; 曲荣荣
    • 摘要: 为客观准确地识别新型农村社区住房建设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从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农民百姓)的角度选取政策、技术、管理、工程和市场方面的风险指标进行风险识别,并构建风险指标管理体系。将COWA算子客观赋权与DEMATEL方法相结合,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最终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是最关键的因素,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则是建设美丽宜居新型农村社区的关键点。
    • 何悦; 陈荣; 张云路
    • 摘要: 新型农村社区是当下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公共空间地方性的丧失、过度城市化等现象让原住民的地方依恋这一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化解新型农村建设与原住民地方依恋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设现代治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村为例,采用地方依恋量表问卷和村民访谈等方法度量不同年龄段村民对于不同公共景观要素的地方依恋感知程度,细化人群并深入研究各群体依恋感知出现差异的原因,揭示触发原住民场所依恋感知的乡村公共景观特征。结果显示,村民对具有生产性质和情感牵绊的公共景观依恋感较强,不同年龄群体对于各类公共景观要素的关注点和认同度具有较大不同。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以增强地方依恋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景观的优化建议和策略,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 尹雷; 王思贤
    • 摘要: "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制的推行,使得离散型多村庄转向同质型自治共同体,在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政府财政成本、实现农村集体资产集约利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现实中多村庄的撤并不彻底,就地内生农村城镇化动力不足。厘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合村并居场域"和"资产统合场域"两个子场域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由此提出"大村庄制"模式下农村社区复合治理建设新路径。
    • 余晓花; 李翔
    • 摘要: 女性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同时也是当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瓶颈所在。通过对浙江省部分新型农村社区的337份调研数据发现:当前女性居民的社区治理认知薄弱,参与积极性不高;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因素与女性居民参与治理意愿呈负相关关系;政治面貌、家属参与程度、邻居关系融洽、惠民政策落实程度等因素与女性居民参与治理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基于此,应充分发挥党员和社区干部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强女性居民社区治理认知、构建社区和谐环境、增强社区认同感、贯彻村务公开制度等途径提升女性居民参与治理意愿。
    • 张金歌
    • 摘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其影响因素逐渐多元化和复杂化。本文通过对诸多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利用ISM方法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解释厘清了不同因素的作用层次和影响关系,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当前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构成了一个包含17项元素组成的4级递阶结构系统。其中,自然资源、政府因素和法律环境是该系统的深层因素,是影响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重点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