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颌后缩

下颌后缩

下颌后缩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8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大会等;下颌后缩的相关文献由589位作者贡献,包括段银钟、戴娟、周洪等。

下颌后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 占比:11.7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683 占比:88.16%

总计:1909篇

下颌后缩—发文趋势图

下颌后缩

-研究学者

  • 段银钟
  • 戴娟
  • 周洪
  • 刘岚
  • 葛尚军
  • 袁东辉
  • 伍军
  • 刘丽
  • 李立国
  • 王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东旭; 张月兰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高角型患者颅颌面和上气道的形态结构。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高角型患者和安氏Ⅰ类高角型患者,各30例。对每例患者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对上下颌骨、上气道进行测量,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在颌骨测量中,相对于安氏Ⅰ类高角组,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高角组上下颌骨相对位置(ANB角)、颌凸角(NA-PA)、下颌位置(S-Co)增大(P<0.05),下颌骨相对于颅骨的位置(SNB角)、下颌体长(Go-Po)、下颌升支长(Co-Go)、下颌综合长度(Co-Po)、后面高/前面高(S-Go/N-Me)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测量中,相对于安氏Ⅰ类高角组,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高角组腭咽气道间隙(U-MPW)、舌咽气道间隙(TB-TPPW)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高角型患者下颌体及下颌升支短小,下颌后缩、后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高角型患者上气道存在明显狭窄,且狭窄段多位于腭咽段和舌咽段。
    • 曹伟清; 林汤毅; 吕冬; 何强
    • 摘要: 目的:比较隐适美MA与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骨性II类错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骨性Ⅱ类患者22例,年龄(12.02±1.61)岁。其中12例使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Twin-block组),10例采用隐适美MA矫治(MA组)。对导下颌向前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win-block组的∠L1-MP、∠SN-MP增加,而MA组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n-block组的∠L1-NB、 L1-NB距、 L6-MP距增加量大于M A组(均P <0.05);MA组的L1-MP距减少,而Twin-block组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和Twin-block均可促进下颌生长,改善侧貌。对于不希望下前牙唇倾增加或者不希望下颌顺时针旋转的患者,MA更加合适;对于低角患者,Twin-block更加合适。
    • 储梦诗; 郎鑫; WASEEM SALEH AL-GUMAEI; 秦容; 张昕宇; 郑艳
    •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功能矫治前后关节,肌肉,咬合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其与下颌骨生长和功能矫治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已完成功能矫治的Ⅱ类下颌后缩儿童21例,测量治疗前后CBCT影像中牙骨肌咬合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后髁突长短轴颈增大,关节上、后间隙增大;关节窝间距与宽度增大;咬肌方向近中倾斜角度减小;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下切牙唇倾度增加。以上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后缩患者治疗后虽然关节发生适应性改建,但咬肌方向与最大咬合力方向之间出现不协调,牙合平面的顺旋,下前牙唇倾等变化可能对下颌骨矢状向生长和疗效的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 吴佳奇; 陈露祎; 李媛媛; 罗俊
    • 摘要: 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是儿童生长发育常见病,主要原因是生长激素缺乏,颜面部常表现为严重下颌后缩,临床治疗难度大。本文报道1例利用功能矫形结合差动力技术治疗有GHD病史的严重下颌后缩患者,并获得良好效果的病例,为临床治疗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 于晓艺; 陈思宇; 李慧; 杨婉琪; 李欣怡; 朱宪春
    • 摘要: 目的 以Twin-Block(TB)对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对照,评价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接受隐形前导矫治器(21例)及TB(28例)治疗的患者4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比较两组牙性、骨性指标及Holdaway软组织测量结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SNB均显著增大,隐形组增加量(ΔT=3.18±1.67)显著大于TB组(ΔT=1.73±1.53)(P=0.013)。两组ANB及OJ均显著减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隐形组ANB (ΔT=-2.76±1.48)比TB组(ΔT=-2.40±1.33)有减小更多的趋势。隐形组比TB组更好地控制了上下切牙唇倾度,并对下颌平面角有减小趋势。两组Holdaway分析结果显示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侧貌。结论 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对于骨性Ⅱ类患者有与TB相似的前导下颌及改善软组织突面型的效果,并且在牙性效应及垂直生长型患者的控制上有独特优势,TB则更显著地诱导下颌升支发育。
    • 王月; 张士杰; 徐庆; 张延晓
    • 摘要: 目的:研究肌功能训练对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并对疗效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10例,年龄8~10岁,均处于生长发育期。采用肌功能训练治疗,利用头颅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测量分析,选取硬组织测量项目22项。结果:通过肌功能训练前后的头影测量对比分析显示,肌功能训练后,Go-Me距增加、Ar-Go增高、SNB角增大(P<0.05),ANB角减小、NA-PA角减小、L1-MP角增大(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功能训练能够促进下颌骨的生长,改善硬组织面型。
    • 李阳; 王斌
    • 摘要: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MA和Forsus两种功能矫治器治疗生长高峰期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生长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共22例,分为MA组10例和Forsus组12例.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侧位片,并对相关的软硬组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SNB、ANB、B-Y轴、Pg-Y轴均有显著增加.两组治疗后均发生了上前牙的舌倾以及下前牙的唇倾,但Forsus组更为明显.两组软组织测量值H角、UL-Eline和LL-Eline均显著减小,鼻唇角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矫治器对青春期下颌后缩患者均有较好的矫治作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MA更易控制下前牙唇倾.
    • 苏红; 韩冰; 陈贵; 许天民
    • 摘要: 目的 探寻未经治疗状态下错(牙合)患者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UM/PP)自然代偿的最主要因素.方法 共纳入1403例患者,涉及36个变量,以UM/PP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变量影响权重解释模型.结果 治疗前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的回归模型纳入16个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是否双颌前突、安氏分类、垂直骨型、覆(牙合)覆盖以及部分头影测量变量等,可解释56.5%的变异.排名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SNB角(Beta值0.690),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81)及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23).结论 自然发育状态UM/PP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SNB角、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和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SNB角对UM/PP影响最大,下颌越后缩,上颌第一磨牙越代偿性后倾.
    • 杨琪琦; 陈雅莉; 周源; 胡江天
    • 摘要: 目的对比评价隐形MA矫治器与双板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畸形儿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性Ⅱ类下颌后缩儿童患者30例,平均年龄10.5岁,分为隐形MA矫治器组(A组)、双板矫治器组(B组)各15例,测量分析治疗前(T0)后(T1)颌骨及牙变化差异。结果骨性指标:两组矫治后SNB角增加,ANB角减小,Wits值减小,下颌骨位置Pg/OLP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矫治后前面高比S-Go/N-Me减小,下颌平面角SN/MP、前下面高与前面高比ANS-Me/NMe增大(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性指标:两组矫治后上切牙角U1-SN减小、下切牙角L1-MP增加,覆盖减小,磨牙关系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仅在L1-MP角间有显著差异(P<0.05)。Pancherz分析法结果A组骨性效应大于B组。结论两种矫治器均有效促进下颌骨的发育,改善颌骨间矢状不调;矫治后下颌骨出现顺时针旋转,隐形MA矫治器相较于双板矫治器旋转较小;隐形MA矫治器对前牙轴倾度的控制较好,前牙支抗的丢失较少,隐形MA矫治器矫治可获得更多骨性效应。
    • 梁倩男; 崔亚一
    • 摘要: 目的:探讨视频教育结合切咬肌训练在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矫正中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105例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矫正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3).对照组给予佩戴肌功能训练器配合肌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视频教育,对比干预效果.结果: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SNA)、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SNB)、下颌平面角(MP/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前颅底平面—腭平面角(SN/PP)、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上齿槽座点到面平面距离(A-NP)变化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口腔形态学指标前牙覆盖、覆、咬合受力变化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频教育结合切咬肌训练应用于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矫正中患儿,通过改善患儿SNA、SNB、MP/SN、L1/MP、SN/PP、U1/SN、A-NP及牙覆盖、覆、咬合受力,从而有效改善头影测量指标、口腔形态学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