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寒武世

早寒武世

早寒武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4387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质学报、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早寒武世的相关文献由81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勇、罗惠麟、杨瑞东等。

早寒武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5 占比:6.28%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4387 占比:93.32%

总计:4701篇

早寒武世—发文趋势图

早寒武世

-研究学者

  • 李勇
  • 罗惠麟
  • 杨瑞东
  • 钱逸
  • 冯伟民
  • 肖加飞
  • 胡世学
  • 胡瑞忠
  • 赵元龙
  • 陈良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涛华; 李文浩; 杨二强; 卢双舫; 潘文庆; 张宝收; 应俊锋; 朱鹏飞; 王秀哲
    • 摘要: 以塔西北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为例,利用总有机碳(TOC)、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探讨风化作用、热液活动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化—热液耦合过程促进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古风化作用为海洋生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Fe)和丰富的陆源碎屑,前者导致浮游生物的勃发,后者促进水体有机质的吸附和沉降,为有机质富集奠定物质基础;热液活动提供丰富的还原性气体(H_(2)S)和热液硅,前者创造硫化缺氧的沉积环境及透光厌氧带,促进沉积有机质的保存,后者稀释沉积有机质的丰度。当风化作用较强而热液活动较弱时,古生产力勃发,热液硅稀释作用较弱,促进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当热液活动较强而风化作用较弱时,古生产力受限,热液硅稀释作用较强,导致相对贫有机质硅质页岩的形成。塔西北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受风化—热液协同控制。芳基类异戊二烯烃的油源对比显示,风化—热液耦合控制下发育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对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深层油气资源具有重要贡献。该结果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 梁霄; 马韶光; 李郭琴; 夏国勇; 刘若林; 倪根生; 张梦琳; 寇一龙; 袁翠平; 陈佳
    • 摘要: 为深入分析早寒武世(541~509 Ma)海洋化学状态、有机质富集机制,积极评价四川盆地西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基于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威207井筇竹寺组岩石学、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孔隙结构与吸附特征,对寒武纪早期上斜坡区古海洋环境、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及页岩含气潜力进行了探讨。沉积旋回显示筇竹寺组细粒沉积期发育多个海平面升降控制下深水-浅水陆棚交互转换旋回,但以浅水陆棚相为主,发育典型斜坡浊积体(扇)、重力流沉积。以威远地区为代表的上斜坡区未长期处于深水区,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沉积厚度受限。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威207井筇竹寺组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热演化程度高,残余烃较少,生烃能力偏低。氧化还原参数指示地处上斜坡的威远地区寒武纪初期海洋环境处于中等限制程度,仅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流,海水经历了“缺氧-氧化-缺氧-次氧化-氧化”的转变过程,致使上斜坡区古海洋生产力水平整体较低,由下至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微观孔隙结构与氮气吸附曲线指示筇竹寺组储层以复杂的、无规则狭缝型孔为主,甲烷吸附量和w(TOC)呈正相关性,但与温度呈负相关性,表明筇竹寺组现今普遍面临的高压高温条件不适于甲烷吸附。上述证据指示上斜坡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地质条件较复杂,勘探风险较高,建议资源评价方向应往以深水陆棚相沉积为主的拉张槽区转变。
    • 谢洪光
    • 摘要: 鄂西海槽主体位于中扬子西部湘鄂西褶皱带,为晚元古-早古生代一拉张裂陷槽.海槽起始于下震旦统陡山沱期,形成于上震旦统灯影期,消亡于早寒武世晚期,裂陷活动塑造了区内台盆分异的格局,控制着主要烃源层和储盖层的分布.裂陷槽周缘为台盆过渡带,发育台地边缘颗粒滩沉积,为下组合重要的储层类型.台缘带主要分布在利川-彭水以及宜昌-桑植一带,且海槽具有西陡东缓的特征.利用大量的地震资料以及深层钻井资料,通过分析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厚度变化特征,精细编制寒武系地层等厚图,确定鄂西海槽西缘发育北西向分支海槽,推进了鄂西渝东下古生界勘探进程.
    • 晏山; 邹媛; 李忠权; 杨雨; 李根; 张本健; 李典; 应丹琳; 陈骁; 王泽卿
    • 摘要: 依据航磁、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地质资料,确定四川盆地东部涪陵-石柱-建南地区始于震旦纪就发育一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航磁异常图显示石柱地区存在一个北西西向的近椭圆形的正异常.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揭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由周缘向涪陵-石柱-建南地区超覆沉积;灯影组厚度显示石柱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导致地层厚度变化的古隆起边界受基底正断层控制.区域地质资料则显示控制古隆起的基底断裂对后期川东高陡背斜带的轴迹偏转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古隆起平面上近椭圆状、东西方向延伸,面积约2.4×104 km2.结合古隆起发育特征,运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分为3个时期:古隆起形成于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期;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持续隆起,至燕山期前古隆起的隆起范围、存在范围变化不大;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被改造,古隆起分割成焦石坝、建南两个高点.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的形成主要受到北东-南西向伸展作用的控制,从而形成古隆起边界的堑垒式构造组合,可能兼有同期隐伏花岗岩侵位的影响.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古今构造叠合,在油气勘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张春宇; 管树巍; 吴林; 任荣; 熊连桥
    • 摘要: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盐下已成为深层油气勘探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是最主要的勘探层位,目前该层段地球化学特征和古环境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柯坪露头区,而盆内缺乏相关研究。以盆内巴楚隆起舒探1井为例,对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进行了高精度分析,重建了其沉积时期的古环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舒探1井肖尔布拉克组发育多种类型的白云岩。下部以厚层藻云岩为主,中部为薄层泥岩夹白云质灰岩,上部以细-粉晶白云岩为主。样品La n/Yb n均值为1.09,下部和上部呈现出Eu的正异常,薄片中可见硅质胶结、硅质碎屑和溶蚀现象,表明研究区可能受到了热液作用的影响。该组中部沉积物粒度较细并富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V/Cr和Ni/Co分别介于2~4.25和5~7之间,表明沉积水体为次氧化环境,而上部和下部沉积物粒度较粗,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均较低,表明沉积水体为氧化环境。肖尔布拉克组δ^(13) C值在-1.3‰~2.7‰之间,由下自上先降低后升高,下部和中部存在2个显著的正异常及1个负异常。古环境恢复表明肖尔布拉克期古盐度先降低后升高,古温度显示出逐渐上升的特点;肖尔布拉克组顶部古盐度较高,藻云岩发育,伴随着后期的淋滤和改造作用,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研究成果可以为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 李沛; 王核; 普强; 丘增旺; 闫庆贺; 董瑞; 张晓宇
    • 摘要: 西昆仑乌孜别里山口南侧一带火山岩地层的时代归属一直存有争议.该套地层虽普遍发育以流纹岩为主的火山岩系,但尚未有人对其开展系统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本次研究对该套地层中的流纹岩进行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的研究.流纹岩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21.0±2.8)Ma,表明其形成于早寒武世.流纹岩具有高硅富碱的特点,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轻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U,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P、Ti),具有中等Eu负异常,流纹岩具有高分异S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初始比值 εHf(t)变化范围在?0.9~4.1之间,主要为正值,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介于1533~1229 Ma之间,显示乌孜别里地区流纹岩为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重熔形成的岩浆,经较高程度的分异演化而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研究区流纹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洋俯冲背景下岩浆弧构造环境.
    • 许明; 陈建文; 袁勇; 张银国; 梁杰; 李慧君; 王建强; 吴淑玉
    • 摘要: 下寒武统为扬子地块最重要的烃源岩层之一。然而下扬子地区在该层位尚未取得工业油气突破,开展下扬子地区早寒武世幕府山组沉积环境研究,对比分析扬子地块这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下扬子盱眙地区实施了官地1井,获得了下寒武统幕府山组全取心样品。该井地化分析结果显示,在幕府山组钙质/炭质泥岩样品中,大多数大离子亲石元素展示富集特征,而高场强元素及过渡元素显示出亏损特征;幕府山组泥岩样品中稀土元素总量为14.81~107.47μg/g;样品的化学风化指数CIA在64.84至78.81之间变化,结合A-CN-K三角图解,表明幕府山组源区受到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表明幕府山组泥岩沉积于潮湿且低盐度环境,氧化还原敏感参数比值指示幕府山组沉积于硫化还原环境。在Th/Sc-Zr/Sc图解中,大多数样品投在玄武岩与长英质火山岩区间,表明并未经历沉积循环。在Al_(2)O_(3)/TiO_(2)与TiO_(2)/Zr图解中,幕府山组泥岩样品指示出中酸性岩浆物源。与此同时,Cr/V与La/Th-Hf图解表明幕府山组泥岩物源主体为中酸性岩石。
    • 田雷; 张虎权; 刘军; 张年春; 石小茜
    • 摘要: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钻井及区域航磁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下文简称塔西南)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进行分析,在新元古代—寒武纪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恢复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原型裂谷盆地演化模式.研究发现,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塔西南克拉通边缘和内部形成三叉裂谷系并分布在昆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昆仑山前裂谷呈近东西向展布,是三叉裂谷系发展为大洋的裂谷.麦盖提斜坡发育呈北东向展布的罗南和玉北衰退型裂谷,裂谷内部表现为多个地垒、地堑组成的复合堑-垒结构特征.塔西南新元古代—寒武代原型盆地演化可划分出南华纪裂谷、震旦纪初始被动大陆边缘、寒武纪稳定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经历了南华纪末、震旦纪末区域性构造运动,但塔西南地区构造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南华纪裂谷期沉积中心在震旦纪—早寒武世表现出继承性特征.其中昆仑山前南华纪裂谷在震旦纪—早古生代演化为克拉通边缘坳陷,麦盖提斜坡中段罗南衰退型裂谷在早寒武世成为台内凹陷,与斜坡东、西段古隆起构成“两隆一凹”的古地理格局.麦盖提斜坡中段罗南衰退型裂谷的后期演化形成了震旦系和下寒武统两套成藏组合,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
    • 程建; 郑伦举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分析川南井研-犍为地区金页1井麦地坪组与筇竹寺组烃源岩岩矿组成、有机碳含量、成烃生物组合、氧化还原性指标及各项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麦地坪组与筇竹寺组烃源岩岩矿组成与成烃环境存在很大差别:麦地坪组烃源岩为含硅质云岩,有机碳丰度中等,δU大于1.7,指示超强还原环境,其成烃生物主要为具有浅水生活习性的小壳生物形成的微生物席,推测其强还原性可能与大量繁盛并死亡的小壳生物迅速消耗海底水中氧气有关,并非由深水相环境造成,虽还原性很强,但烃源岩有机碳丰度并不高,各种沉积地球化学参数关联性分析认为麦地坪组应形成于潮坪沉积环境.筇竹寺组烃源岩主要由硅质与粘土质页岩组成,下、上两段有机碳丰度高低不一,成烃生物以无定形絮状有机聚集体为主,δU指数0.8~1.7,有机碳含量与氧化还原性之间对应关系明显,沉积环境应为氧化至较强还原环境的浅水-深水陆棚相.川南地区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原始生物类型、岩石矿物质组成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烃源岩品质的优劣及其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 张玉玺; 陈建文; 周江羽
    • 摘要: 早寒武世期间沉积的一套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是目前华南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重要目标层系之一.以苏北地区XYZ-1为例,利用钻井岩心资料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数据,探讨早寒武世幕府山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XYZ-1井幕府山组为一套黑色、深灰色炭质页岩夹薄层状碳酸盐岩的沉积层序,顶部和底部发育有石煤层.幕府山组V/(Ni+V)平均值为0.74,Ni/Co的平均值为6.78,U/Th的平均值为1.46,V/Sc的平均值为65.43,氧化还原指标表明幕府山组整体为缺氧的沉积环境,在底部和顶部存在两次较为强烈的硫化事件.幕府山组炭质页岩的TOC平均值为5.62%,其中72.2%的样品大于2%,TOC与TS相关系数高达0.89.因此,缺氧的沉积条件为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提供了保障,硫化的沉积环境是有机质富集的关键因素,苏北地区幕府山组具备了发育良好烃源岩和储层的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