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291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3篇、会议论文500篇、专利文献1764471篇;相关期刊1261种,包括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342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形态结构的相关文献由695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明耀、张会轩、徐广标等。

形态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3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0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64471 占比:99.84%

总计:1767314篇

形态结构—发文趋势图

形态结构

-研究学者

  • 张明耀
  • 张会轩
  • 徐广标
  • 张洪亭
  • 陈宇岳
  • 陈树思
  • 彭克美
  • 李静
  • 王锐
  • 胡春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刚; 文婷; 张萍; 余徐润; 吴云飞; 熊飞
    • 摘要: 燕麦作为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为比较皮、裸燕麦胚乳淀粉理化性质的差异,探究皮、裸燕麦在食品等加工利用方面的不同,以2个裸燕麦品种(白燕2号,坝燕18)以及2个皮燕麦品种(蒙燕1号,塔娜)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燕麦胚乳淀粉颗粒的形态,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以及^(13)C固体核磁共振等方法研究淀粉的理化性质,同时测定其支链淀粉链长和淀粉的消化速率。研究结果表明,燕麦胚乳中淀粉同时以复粒淀粉和单颗粒淀粉形式存在,复粒淀粉在淀粉提取中易破裂,形成不规则的多面体颗粒,粒径多在5~8μm。4个燕麦品种胚乳的淀粉均为A型晶体,但膨胀势和溶解度存在差异,裸燕麦坝燕18膨胀势最高,溶解度最低。皮、裸燕麦在淀粉晶体结构方面存在差异,皮燕麦淀粉较裸燕麦有更高的结晶度和表层有序度,裸燕麦淀粉无定形比例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更高,导致皮、裸燕麦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差异。皮、裸燕麦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不同,裸燕麦的长支链分布少,慢速消化淀粉(SDS)含量高,尤其坝燕18的SDS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品种,更适合作为减肥食品。
    • 侯家瑞; 刘大营; 孙永峰; 刘宁安; 徐涛; 赵志杰; 张建明
    • 摘要: 采用乳液复合工艺将不同尺寸的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与天然胶乳(natu-ral rubber latex,NRL)复合,制备NR/GO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GO横向尺寸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及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空间运动受限作用,填充大尺寸氧化石墨烯(large size GO,LGO)的胶乳的黏度值突增至3600mPa·s^(-1),相对纯胶乳增加了30倍。仅填充1%的小尺寸氧化石墨烯(small size GO,SGO)的复合物,材料的拉伸强度与拉伸韧性分别提高了15%与25%。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LGO在橡胶基体内构筑层-层隔离结构而SGO在橡胶基体内构筑成网络隔离结构。
    • 李颖雪; 陆敏; 李西林
    • 摘要: 目的:探索醋酸酐法制备花粉块扫描电镜样品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醋酸酐分解法处理石斛属植物花粉块,经干燥喷金后制备样品,在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经处理后除去花粉块表面粘胶物质的干扰,使花粉粒充分暴露,有助于进一步观察其形态结构。结论:采用醋酸酐分解花粉块制备样品,对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研究石斛属植物花粉块的形态结构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 林晓英; 齐飞; 丁倩; 汪军; 李立轻
    • 摘要: 为掌握竹原纤维制备过程各阶段试样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更好地开发利用竹原纤维,采用扫描电镜法、红外光谱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热重分析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竹原纤维加工成形各阶段样品进行了纵向测试分析。指出:竹单纤维呈圆形截面,中腔有微小的溶胀趋势,纵向有胶质黏连;竹原纤维制备过程并未改变天然竹纤维的结晶结构与属性,但结晶度呈递增趋势;竹原纤维制备过程各试样主要官能团结构无明显变化;试剂的使用改变了纤维表面的化学变化,C-C相对其他的碳含量降为73.33%,木质素降解、部分结构变化。
    • 陶志云; 徐文娟; 施祖灏; 朱春红; 宋卫涛; 刘宏祥; 章双杰; 李慧芳
    • 摘要: 为了解感染鸭疫里默氏菌后鸭肠道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方法测定鸭感染鸭疫里默氏菌1、2、3、5、9、14 d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个小肠段肠黏膜厚度、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并计算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鸭疫里默氏菌1~9 d后,鸭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黏膜厚度和肠绒毛高度变化一致,均表现为明显下降;隐窝深度在3个小肠段的变化不同;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值在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3个小肠段中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感染鸭疫里默氏菌显著影响了鸭小肠形态结构,该研究为鸭疫里默氏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唐道军; 刘洋; 郑学斌; 倪君杰; 侯聪聪; 王亚军; 徐善良; 张春丹; 金珊; 徐万土; 竺俊全
    • 摘要: 为了解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染色及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银鲳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银鲳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构成,胃肠交界处有很多幽门盲囊。食道侧囊呈椭球形,食道粗短,胃呈U型,肠有多个盘曲,肠指数为2.03。舌上皮内有少量味蕾及较多黏液细胞。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组成。食道侧囊内皱襞较发达,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黏液细胞,且以Ⅳ型为主,皱襞顶端及侧面有内含角质刺的次级突起;黏膜下层及肌层中有固定皱襞的骨质脚根;侧囊内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食道内皱襞较高,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黏液细胞,且以Ⅳ型为主。胃内皱襞发达,被覆单层柱状上皮,未见黏液细胞分布;胃腺发达,胃内蛋白酶活性较高。肠道内褶襞多,高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黏液细胞密度前、中肠较高,后肠较低,且均以Ⅰ型为主;肠道内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幽门盲囊组织结构与肠相似。银鲳的消化道结构特点、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与其功能及偏肉食的杂食性相适应。
    • 李卓阳; 曹苗苗; 周登博; 王尉; 戚春林; 谢江辉
    • 摘要: 基于前期从重金属矿区污染土壤中分离和鉴定的一株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DF3-1,分析其对环境中镉离子(Cd^(2+))的吸附特性。通过测定不同初始浓度、pH及培养时间下菌株对镉离子的去除效率,并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含镉环境对菌体细胞内外形态的影响,以及红外光谱和质粒消除实验测定菌体表面基团和初步测试耐镉基因位置,探讨菌株Burkholderia sp.DF3-1对环境中镉离子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10 mg/L以下的Cd^(2+)中生长几乎不受影响,在50 mg/L和100 mg/L时生长受限;在培养24 h达到最大生物量,此后有所减少;在pH为5时,去除效率最高。该菌株最高去除效率为83.6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Cd^(2+)致使菌体细胞外表粗糙、变形皱缩;透射电镜结果显示Cd^(2+)使菌体细胞膜增厚,遗传物质分散,细胞膜与细胞质界线模糊;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菌体表面主要是-CH_(2)-、酰胺I、-NO_(2)、-COOH、-C-OH和-CO-基团参与了吸附过程;质粒提取与消除实验可知,耐镉基因可能位于遗传物质而不是质粒上。综上所述,耐镉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DF3-1对镉离子的吸附作用同时发生在胞内积累和胞外吸附两方面,初始浓度和pH对其吸附能力具有较大影响。
    • 马大勇; 李安卓
    • 摘要: 船舶转弯过程中的形态结构是船舶运动控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船舶转弯过程中会受到波浪的影响,所以在对船体形态结构仿真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海况下,波浪对船舶转弯的影响程度,以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船舶转弯过程中航向角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为此,围绕航线角的变化展开对船舶转弯过程中船体形态结构的仿真研究,为船舶总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胡娇娇; 李淑静; 李远兵; 魏志鹏; 陈攀; 王佳宁
    • 摘要: 首先将质量分数为5%的ZrO_(2)溶胶、7%的Al_(2)O_(3)溶胶、3%的SiO_(2)溶胶作为浸渍试剂对核桃壳粉(WSP)浸渍处理。然后以α-Al_(2)O_(3)微粉为主原料,以处理后的WSP为造孔剂,制备了Al_(2)O_(3)多孔材料。研究了溶胶浸渍处理后WSP对多孔材料孔结构、热导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l_(2)O_(3)多孔材料的孔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WSP的形变,这是优化陶瓷孔结构的重要因素。通过使用质量分数为3%的SiO_(2)溶胶浸渍处理的WSP,可以获得低热导率(200°C,0.297 W·m^(-1)·K^(-1))和高耐压强度(43.5 MPa)的Al_(2)O_(3)多孔材料,并在孔中发现了莫来石的交叉网络结构。
    • 张洸睿; 徐广标; 沈华; 温润; 王文元
    • 摘要: 探讨了温度60°C、80°C、100°C,时间30min、60min、90min的湿热条件下蚕丝/PLA复合纱线形态结构、热收缩率、弹性回复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后的蚕丝/PLA复合纱线由原来规整的形貌变成蓬松的状态,蚕丝/PLA复合纱线湿热收缩主要来自于蚕丝和PLA热收缩共同作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S捻Z捻蚕丝/PLA复合纱线在相同条件下湿热收缩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弹性回复率整体增加,幅度随着时间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温度为80°C时,纱线弹性回复率的增幅最大;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S捻与Z捻的蚕丝/PLA复合纱线的断裂强力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S捻复合纱线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断裂强力具有差异,而Z捻复合纱线的断裂强力整体呈增大的趋势;对于断裂伸长率来讲,两种捻度的复合纱线整体呈下降的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