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七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第七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第七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安徽霍山
  • 出版时间: 2011-09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材性优良的毛竹等竹种为参比,测试分析了丛生竹种椽竹竹材的物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椽竹各年龄段的基本密度、气干和全干密度分别为0.523~0.632g·cm-3、0.657~0.798g·cm-3(含水率为12%时)和0.658~0.777g·cm-3,均小于参比竹种毛竹的相应测试值,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同2个丛生竹种相比,椽竹的密度值比青皮竹略小,而比绿竹大.3年及以上生椽竹的气干和全干体积干缩率分别为9.6%和13.6%,比毛竹要大,椽竹径向干缩率(气干时5.5%,绝干时7.3%),大于弦向干缩率(气干时4.3%,全干时6.2%),并远远高于纵向干缩率(气干时0.8%,绝干时0.9%),这与毛竹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 摘要:通过对水煮笋加工废弃物笋壳接种微生物菌剂进行堆肥化处理的研究,并以笋壳腐熟产物作为有机肥进行蔬菜育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发酵菌剂可以大大加速笋壳堆肥腐熟的进程,添加发酵助剂有利于发酵菌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实现笋壳快速腐熟。笋壳有机肥对青菜和番茄的生长有良好的作用,当笋壳有机肥用量体积比为40%时,蔬菜幼苗长势最佳。
  • 摘要:采用whihelmy力学法测定了竹纤维的平均润湿周长及动态接触角,利用Owens-Wendt法对11种测试速率下的纤维表面能、色散及极性分量进行了表征,并借助边际均值研究了测试速率与动态接触角及表面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30根纤维的平均润湿周长来估算动态接触角的方法是可行。随着测试速率的增加,动态前进接触角呈先快速增加后逐渐稳定的分子动力学曲线;而表面能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测得竹纤维表面能为:41.71-43.61 mN·m-1。一致性子集检验表明:测试速率在11个水平下的动态接触角边际均值可分成七组子集,高测试速率较低等速率下的动态接触角有显著性提高。
  • 摘要:“壮美”与“悲哀”是日本竹文化的两重性内涵特征,“悲哀”是基色。传统观点认为,日本竹文化精神内涵在于由竹的旺盛生命力与顽强繁殖力的生物特征而视之为日本民族顽强向上与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即“壮美”。实际上,日本竹文化还具有哀叹人生无助、生命无力、精力早逝及祈愿精力永驻为内容的“悲哀”内涵,是日本“哀”文化的组成部分。
  • 摘要:日本竹文化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长期处于缺位状态。最近,国内日本竹文化的系统研究初现端倪,主要研究思路有单纯日本竹文化研究以及日本竹文化与文学的综合研究,融合竹生物学与日本竹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为日本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展望未来,国内日本竹文化研究之路曲折。
  • 摘要: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为整合竹业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力量、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而构建的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行业科技创新平台。自2006年11月投入正式运行以来,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平台始终遵照“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政府要求相结合,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努力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竹产业发展服务。目前,平台的运行效果良好,在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摘要:从宜春市竹产业现状出发,分析当前竹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竹产业发展必须以培育资源为第一要素,以企业带动为主要途径,创新机制,延伸链条为战略保障。
  • 摘要:作为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管蛋白在细胞壁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采用RT-PCR技术从毛竹叶片中克隆到微管蛋白基因Tua3的编码区cDNA 1353 bp,编码451个氨基酸。构建Tua3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Tua3,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蛋白电泳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不同诱导时间对Tua3基因成熟蛋白的表达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用0.4mM IPTG在37℃时诱导2h的表达效果最好。提取Tua3基因体外蛋白,处理拟南芥,其幼苗上胚轴明显增粗、侧根增多。
  • 摘要:本文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中克隆到了ID1同源基因,并命名为BmID1。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BmID1基因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氨基酸序列显示:其具有ID-domain基因家族的基本特征,有一个假定的核定位信号和四个锌指单元C末端有一个保守的TRDFLG基序。Blastp比对结果显示:BmID1与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中的ID1,日本晴(Oryza sativa)的OsID1,玉米(Zeamays)的ID1,同源性较高,在60-75%之间。RT-PCR结果表明:BmID1的表达不具备昼夜节律。因而推测其功能与OsID1相似。SDS-PAGE结果显示,以pET-28a载体可诱导出25KD的融合蛋白,以pET-GTT可诱导出45KD的融合蛋白。蛋白表达量受到温度和载体等条件影响。
  • 摘要:为了探讨钙信号对毛竹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在水分胁迫下用EGTA、LaCl3和heparin及CPZ从不同位点阻断毛竹体内Ca2+信号的转导通路后,研究干旱胁迫下毛竹叶片内保护酶活性、脯氨酸、丙二醛、过氧化氢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EGTA、LaCl3、heparin和CPZ处理提高了毛竹过氧化氢含量,加剧了SOD和CAT活性的下降,破坏了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但LaCl3和heparin处理对MDA含量的影响不大,heparin和CPZ处理对POD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暗示Ca2+/CaM信使可能主要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提高毛竹对干旱的适应性,且通过不同的传递路径调节以上生理指标。
  • 摘要:经调查,永安天然分布的竹类植物有11属63种(含变种、变型),属种分别占中国总数的28.2%和11.4%,占全省的64.7%和48.8%。其中红舌唐竹、湖南箬竹、毛箨茶秆竹、黄槽毛竹等4种为福建省竹类分布新记录。经类群分析表明,永安竹类植物以单轴散生和复轴混生类型为主,具明显的由丛生竹向散生竹过渡特性,是散生竹类和混生竹类的分布中心。区系地理分析表明,永安竹类植物有5个分布区类型(含亚型),其中东亚成分占首位。
  • 摘要:对绿竹笋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34个项目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绿竹笋的平均蛋白质含量2.23%、粗纤维0.77%。绿竹笋主要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又以天冬氨酸、谷氨酸最多,氨基酸的总含量约1.76%。各样本总糖含量差异较大,值范围为1.10-2.40%。绿竹笋主要含磷,磷、铁、钙含量均值是43.5、0.86、8.63mg/100g,磷、钙的含量各地间差异较大。在维生素方面,维生素C是主要含量为7.30mg/100g。
  • 摘要:对毛竹的花序,小穗,小花,雄、雌蕊的形态及结构的解剖系统研究。毛竹为假花序(无限花序)竹类,花序穗状,花序均长8.01cm,基部托以2-7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4-13枚,各含一假小穗;平均每花序含10个假小穗,假小穗均长3.76cm,有颖片1-3枚,小花1-6朵不等,花序轴节间距均长0.48cm。小花平均长2.60cm,每小花含稃片2-3枚,浆片多数3枚。雄蕊3枚,均长4.34cm;花药四室,均长1.26cm,每花药平均花粉数量15807个,花粉平均直径61.00μm,扫描电镜下为近球形,外壁纹饰细颗粒状,具一个圆形萌发孔,周围有一圈孔环,萌发孔外孔径为8.69μm,内孔径为4.52μm:花丝均长2.98cm;完全开放时雄蕊伸出均长1.59cm。雌蕊1枚,上位子房1枚,一室;倒生胚珠1枚;花柱均长1.19cm;柱头羽毛状3裂,平均长1.70cm,完全开放时外露均长0.95cm。花药露头至花粉散布历时1-2h。
  • 摘要:毛竹花粉适宜的萌发条件为15%蔗糖加0.001%硼酸,25℃条件下培养1h,萌发率可达92.5%。立足于花粉作为种质资源保存,实施毛竹花粉保藏的技术参数已经达到:新采集的花药,室内阴干1h,离心管密封保存于4℃冷藏室,可维持80h的活力,为利用毛竹花粉开展杂交育种等工作创造了较长时间尺度。零下低温或液氮超低温保存毛竹花粉技术仍在进行进一步研究。
  • 摘要:通过对天然毛竹茎杆注射Na2SeO3溶液,采用HPLC-ICP-MS联用技术研究毛竹笋对硒的富集能力及相关硒形态。研究发现,随着注射Na2SeO3浓度的提高,毛竹笋含硒量相应增加,在3200mg/L时干重达到最大值10.45mg/kg,继续加大注射浓度,毛竹笋内含硒量则会降低。此外,富硒毛竹笋中无机硒含量很少,主要以有机硒形式存在,天然毛竹笋中无机硒含量达到33.6%,而富硒毛竹笋无机硒含量仅有1.8%-10.8%。SeMet是毛竹笋中硒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硒蛋白的82.4%-96.0%。
  • 摘要:定位调查宁波奉化集约栽培的雷竹林土壤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氮、磷养分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存在差异。林地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是5.86~8.96g·kg-1,水解氮含量的变化范围是16.9~30.4mg·kg-1,全磷含量的变动范围是0.98~1.24 g·kg-1,速效磷含量范围是12.45~29.60mg·kg-1。从全量养分数值来看,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现增加趋势,速效氮、磷养分含量在覆盖4年、6年后增加最为显著,然而,覆盖10年后速效氮、磷含量比未覆盖林地下降。因此,从土壤肥力质量的氮、磷养分演变趋势看来,覆盖年限不宜超过10年,连续覆盖栽培3次后,应适当控制覆盖频率和次数,以确保土壤肥力的稳定和提高。
  • 摘要:筛胸梳爪叩甲是我国南方地区竹林重要的笋期害虫。本研究通过挖笋除虫、灯光诱杀及农药防治等技术对其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挖笋除虫、灯光诱杀及农药防治等技术措施均能降低金针虫的虫口密度,各技术需持续2~3年才能有明显的效果。综合防治技术能显著控制筛胸梳爪叩甲的危害,鲜笋受害率由防治前的79.84%降至29.88%,虫口密度由1.98头/株降至0.58头/株,可以在生产中加以推广。
  • 摘要:采用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井冈山毛竹菱斑病病原进行了研究。从108块毛竹病斑组织中分离获得30株真菌,选择分离频率高的菌株为研究对象,结合ITS-rDNA序列分析鉴定,将其归属于Fusarium oxysporum、Alternaria alternate、Arthrinium sp.、Gibberella zeae和Xylaria sp.5个属。经过室内和田间有伤接种致病性测试证实,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节菱孢属菌、赤霉病菌和炭角菌属均具有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分离相对频率最高,初步推断其主要致病菌类群。
  • 摘要:植物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可以把环境和器官功能性状联系起来,从而为探索环境作用于植物器官功能的内在机制及器官功能的调控提供可能。通过土壤N、P添加设置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的盆栽实验,分析了土壤和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本实验设置的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包括对照(全N: 421.76 mg·kg-1,全P:37.35 mg·kg-1,1N1P)、全N和全P浓度分别是对照相应浓度的2倍和2倍(2N2P)、2倍和3倍(2N3P)、2倍和4倍(2N4P)、3倍和2倍(3N2P)、3倍和3倍(3N3P)、3倍和4倍(3N4P)、4倍和2倍(4N2P)、4倍和3倍(4N3P)、4倍和4倍(4N4P)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土壤N含量分别与叶片N含量和叶片N:P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P含量与叶片P含量及叶片N:P均无显著性相关。叶片N:P随土壤N:P的增大而增大,但其增加速率小于土壤N:P的增加速率。相同土壤N:P(=11.29)条件下,生长在2N2P处理和3N3P处理土壤中的立竹叶片N:P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对照(1N1P)并显著低于4N4P处理。土壤不同全N浓度对叶片N:P的影响与相应浓度N和P处理对叶片N:P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叶片N:P是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发现:土壤全N较土壤全P对四季竹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更大的影响,并且在土壤全N供应充足时四季竹叶片存在对N的奢侈吸收。N、P添加前土壤N是影响四季竹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
  • 摘要:研究了常温和4℃低温贮藏条件对马蹄笋采后生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贮藏条件下马蹄笋的PAL和POD活性均高于4℃贮藏,且在贮藏前期的酶活性上升幅度较大;常温和4℃贮藏的马蹄笋蛋白质含最在贮藏2d后,出现大幅度降低,且常温贮藏的降低幅度大于低温贮藏;二种温度贮藏条件下,马蹄笋感官品质的差异都在贮藏3d后达到了极显著水平(α=0.01);低温贮藏的平均可食率(56.30%)高于常温(50.96%),说明低温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降低木质素的合成,对笋的保鲜有一定效果。
  • 摘要: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笋期和展叶期毛竹6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竹笋的生长,ZT、GA3的含量均不断增加。各器官按ZT含量高低排列的顺序为:蔸根(5.66μg·g-1,鲜重)>笋体、笋基和笋蔸(介于1.83~2.20μg·g-1)>箨片和笋尖(分别仅为0.77、0.96μg·g-1)。箨片、笋体、笋基、笋蔸、蔸根的GA3含量介于22.40~28.09μg·g-1,明显高于笋尖含量(仅14.67μg·g-1)。展叶期毛竹含ZT、6-BA、2-ip、GA3、ABA和IBA,但IBA在竹叶和竹秆中未检出。竹叶的内源激素含量最高,其次为竹枝、竹根和竹秆,而竹蔸的含量最低。竹秆的内源激素含量呈向基性降低,其中,ZT、2-ip和6-BA的含量在梢部大幅下降,中部-梢部的变化不明显。而ABA的含量最低,且各位置间的变化不明显。
  • 摘要:基于蒽酮比色法,对不同年龄厚壁毛竹叶、枝、秆、蔸、鞭、蔸根、鞭根7器官构件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竹叶可溶性糖的含量较高,平均为7.89%,淀粉含量较低,只有4.42%;竹蔸、蔸根、鞭根和鞭的淀粉含量较高,分别可达15.02%、13.40%、12.02%和5.03%,而可溶性糖的含量较低,说明鞭、蔸、根是主要的营养储藏器官。(2)随年龄增长,竹叶、枝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不大,而竹秆、竹蔸逐渐升高,从Ⅰ度竹至Ⅵ度竹,竹秆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分别由1.68%、2.26%增加到6.10%和4.48%;竹蔸也分别由0.48%、8.62%增长到2.02%和22.35%,但竹鞭淀粉含量则显著降低,由幼龄鞭的10.26%锐减到老龄鞭的0.07%,减少了150倍。总之,厚壁毛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器官构件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受年龄影响较大。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非晶质态铝及其亚形态铝在不同经营年限雷竹林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分析雷竹林集约栽培过程中林地土壤酸化对土壤非晶质态铝及其亚形态率铝分布的影响,同时分析这类铝形态的分布与变化在雷竹林覆盖栽培下林地退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除无机态非晶质氧化铝外,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各形态铝的含量随竹林栽培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栽培时间超过10a后显著高于对照2-6倍;但严重退化林地Pp20,土壤无机态非晶质氧化铝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而表层强有机络合态铝则显著低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
  • 摘要: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并结合文献的考订,确认苦竹属Pleioblastus Nakai的后选模式种应为McClure指定的P.communis (Makino) Nakai(=P.chino (Franch. et Savat.) Makino),而非一些学者所选定的P.simonii(Carr.) Nakai、P.hindsii (Munro) Nakai或P.gramineus(Bean) Nakai。在广泛考察和标本鉴定的基础上,对安徽苦竹属植物作一系统整理,结果承认该省产本属植物5种1变型,其中含1新种,并排除了5种2变种在该省的分布。
  • 摘要:本文对花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f.revoluta)的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绿竹在温州出笋期最早为6月中旬,终于10月上旬,笋期长达110d左右,出笋数量呈“少-多-少”的规律,出笋盛期为7、8月;退笋主要发生在笋中、末期,退笋高度多在25cm以下,主要原因是霉菌危害和营养性退笋;花绿竹竹笋高生长遵循“慢—快—慢”的节律,竹笋相对高生长最值H与生长时间t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的三次曲线关系y=-9E-05x3+0.0146x2+1.2381x (R2=0.9891):花绿竹幼笋在在昼夜24h内存在一定的节律变化,6-10时花绿竹高生长缓慢,到了10时以后高生长变快,分别在14-16时和18-20时达到高峰,幼笋夜间生长量大于昼生长量。
  • 摘要:通过对吊丝球竹发笋节律的观察研究,吊丝球竹月发笋数与该点月均温、降雨量、日照时间长短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吊丝球竹发笋节律大致与川南的雨热同步的气候特点相匹配;吊丝球竹发笋节律模型为Y=13.1/(1+20.24e-0.070t) (Y为发笋量,t为天数),整个发笋历期可划分为初期(0d-24d)、高峰期(24d-62d)、末期(62d-109d)3个阶段,日最高发笋量出现在开始发笋后的第43d,日最高发笋量为0.23株/d;吊丝球竹高生长模型H=985.9/(1+88.844e-0.059t)(t为天数),整个高生长历期可划分为初期(0d-52d)、高峰期(52d-97d)、末期(97-165d)3个阶段,日最高发笋量出现在开始发笋后的第75d,日最高生长速度为14.47cm/d。说明川南的气候特点适宜吊丝球竹的栽植。
  •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秆乌哺鸡竹生长发育规律的观测研究,揭示了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规律、竹笋-幼竹的高生长规律、退笋规律以及竹林凋落物的季节变化,为黄秆乌哺鸡竹的栽培、经营管理和推广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 摘要:为更好地开展竹类植物的杂交育种工作,对雷竹花粉的萌发率及贮藏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培养基法测定的雷竹花粉萌发率远低于TTC染色法测定的花粉生活力;添加50mg/L硼酸有利于雷竹花粉萌发;不同发育阶段的花粉萌发率有明显差异,以花药完全露头未开裂的花粉萌发率为最高;花粉采集时间以15:30优于9:30;雷竹花粉不耐贮藏,4℃湿藏有利于保持花粉生活力。
  • 摘要:川牡竹1号是一种优良的材笋两用竹种。本文对川牡竹1号形态特征、出笋特性、幼竹生长特性及制浆性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川牡竹1号的出笋期较长达85天,出笋高峰期集中在8月份;发笋率和成竹率与竹丛秆龄大小和老秆所占比重多少呈反向伴随关系节律;新笋的成活率与秆丛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幼竹高生长遵循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川牡竹1号具有纤维平均长度较长、长宽比相当、纤维素质量分数较高、木质素质量分数较低的优势。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对该品种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
  • 摘要:通过以黄秆乌哺鸡竹为试验材料,对不同胸径、年龄的个体进行伐倒测定其相关结构因子,且应用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黄秆乌哺鸡竹各个相关结构因子之间的线性方程模型,估算黄秆乌哺鸡竹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为黄秆乌哺鸡竹的秆形特征描述、因子间量化关系以及优良单株的选择提供快速的预测估算和评价。
  • 摘要:本文采用培养基发芽法来测定鹅毛竹和异叶苦竹花粉的萌发率,研究适合花粉萌发的培养基及不同贮藏条件、贮藏时间对鹅毛竹和异叶苦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为测定其花粉生活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摘要:本研究对毛竹花期生物学特征、小穗与花序构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毛竹为集体成片开花的竹种,开花植株种类复杂多样,可以分为以前开过花现在继续开花、以前开过花现在停止开花以及以前未开过花现在转为开花等3种类型:毛竹花序为无限花序或称“假花序”,实为花枝结构,基本单位为“假小穗”;假小穗有顶生和侧生之分;小花具内外稃各1枚,雄蕊3枚,雌蕊1枚,另具3枚大小不等的浆片。
  • 摘要:仅存在于植物中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构成转录因子超家族,广泛参与植物抗逆反应以及多种生理代谢过程。本研究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中克隆了一个Phe WRKYl基因,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含一个WRKY结构域和一个锌指结构C2H2,属于WRKY II亚组。Phe WRKY1基因编码蛋白的保守元件与禾本科植物甘蔗、水稻、小麦、黑麦草等有很高的一致性,在86%以上。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目的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对毛竹实生苗外施抗病信号分子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均可以诱导Phe WRKY1增强表达;外施脱落酸(ABA)和干旱胁迫,Phe WRKY1表达无明显变化。野外毛竹林中感染毛竹丛枝病与枯稍病的感病株中Phe WRKY1基因表达也有所增强。对PheWRKY1基因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并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转基因植株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学特征,根系发达、叶片肥大、茎粗壮,提前开花且结种不良,推测Phe WRKY1基因的过表达影响了转基因株系的生长发育。为进一步分析Phe WRKY1基因是否调控植物抗病反应,本实验用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简称DC3000)侵染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病斑被局限在一个区域内,周围无明显黄化坏死组织,而野生型的病斑会一直扩散,周围黄化,直至整片叶卷曲甚至枯萎。叶绿素荧光参数值的变化表明被侵染的转基因株系整体光合性能和利用同等光强的力优于被侵染的野生型植株。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被侵染叶片和未被侵染叶片中,转基因株系中抗病相关基因PR1,PR2,PR5,NPR1的表达比野生植株更为强烈。
  • 摘要:利用禾本科植物TFL1同源基因在序列上的保守性,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技术与RACE技术从绿竹中克隆到成花基因BoTFL1。其cDNA序列全长为833bp,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为522bp,编码173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具有丰富的无规卷曲(randomcoil),同时含有β转角结构(beta turn)以及延伸结构(Extended strand)。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20个物种的TFL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绿竹的TFL1基因与高粱,玉米,水稻,大麦等禾本科植物的TFL1同源基因均有90%以上的一致性。Real-Time PCR结果表明BoTFL1基因在花芽中的表达量是营养芽中表达最的4.5倍。35S::Bo TFL1转基因拟南芥表现出早花表型,同时花苞和萼片都发生了结构的改变,表明BoTFL1基因可能与绿竹的开花时间和花的形态结构密切相关。
  • 摘要:采用Hedley分级方法对毛竹林生态系统土壤P进行分级,结果表明:(1) 3-7月不同形态磷组成在各层土壤分布特征相同,其大小顺序均为:Residual-P>NaOH-Po>Sonic-Po>NaOH-Pi>NaHC03-Po>NaHCO3-Pi>Sonic-Pi>Resin-P>HC1-P,其中Residual-P,有机磷所占比重较大,二者占全磷的81.68-94.25%,而磷素有效性低,Resin-P与NaHCO3-Pi所占比重仅为0.36-2.35%。2)上层土壤有机形式结合磷、速效磷与NaHCO3-Po均比下层含量高,但无机磷则相对较低。
  • 摘要:速效磷通常作为林地土壤磷营养水平和供磷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其含量的高低与毛竹生长状况有较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现阶段毛竹林经营的两个主要类型笋用林和材用林进行了土壤采集与分析,结果显示,毛竹林土壤磷含量很低,且都明显低于亏缺临界值,已经成为毛竹林增产的限制因子。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土壤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都很强,且对磷的吸附随加入的磷吸附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土壤pH、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固定态磷向有效磷转化的主要因子。在毛竹林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控制土壤pH、加施有机肥、集中穴施、化肥与有机肥农家肥混合施用,以及浅耕和松土方式等措施来降低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耕层土壤磷向有效化转化,从而促进毛竹对土壤中磷的吸收与高效利用。
  • 摘要:福建省建瓯市为我国“十大竹子之乡”,毛竹为其主要经济作物,为了解当地毛竹林的土壤肥力现状,采集了全市十五个乡镇毛竹林表层土壤,对其养分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毛竹林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丰缺分级。结果表明:建瓯市毛竹林土壤较为肥沃,土壤酸碱性适宜毛竹生产;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98%,与普通农田作物相比相对较高;全氮平均含量为1.48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67mg/kg,土壤供氮较为充足;有效磷含量为9.93mg/kg,远远低于毛竹生长所需;速效钾含量为55.4mg/kg,稍低于毛竹正常生长所需;土壤中量元素养分含量普遍较低。整个建瓯市存在富氮低磷缺钾的现象,同时缺乏供应中量元素养分的能力。结果还表明,不同乡镇间毛竹林土壤养分失调的种类及程度有较大的变化。强化对毛竹林土壤的有效投入及管理将有助于建瓯笋竹产量的提升。
  • 摘要:以江西安福毛竹纯林(Ⅰ)、竹阔混交林(Ⅱ)、竹杉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并以撂荒地(Ⅳ)为对照,探讨了不同类型毛竹林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结果表明:(1)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以毛竹纯林最高,分别为13.12g·kg-1、2.15g·kg-1;微生物生物最碳和热水浸提有机碳以竹杉混交林最高,分别为123.28g·kg-1、349.00g·kg-1。(2)三种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在剖面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表层富集现象明显。(3)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一定程度上都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的碳含量。(4)与撂荒地相比,三种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最均有显著性提高。我国南方中亚热带地区撂荒地分布面积较广,这意味着当撂荒地通过人为经营管理转化成毛竹林地时,该地区将产生巨大的碳汇功能。
  • 摘要:利用经典标准样方法研究了椽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含量、碳储量以及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橡竹各器官碳含量介于0.3525~0.5204g·g-1之间,碳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竹蔸>竹秆>竹枝>竹叶>竹根;乔木层碳储量为23.77t·hm-2;枯落物层有机碳储最为4.81t·hm-2;土壤层有机碳储最为65.78t·hm-2(0-100cm),其中表层土(0-20cm)最大,为35.68t·hm-2,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乔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占椽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5.17%、5.10%、69.72%。这说明椽竹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
  • 摘要:为了给雨雪冰冻受损毛竹林的快速恢复提供技术参考依据,对浙江省江山市雨雪冰冻灾害受损毛竹林灾后3年的立竹形态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立竹胸径在受灾后明显减小,通过恢复技术的实施,胸径逐步增大,3年后虽尚未达到受灾前水平,但已无显著差异。全高则总体表现为先有略微下降的趋势,3年后恢复正常水平。相对全高先极显著地提高,而后极显著地降低至2007年新竹水平,再又显著地提高到2008年新竹水平。枝下高和相对枝下高都在受灾当年极显著和显著下降,而后在恢复技术的实施后枝下高有回升的趋势,但与灾前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相对枝下高则还有下降的趋势,与灾前均有极显著差异。新立竹的胸高壁厚在受灾当年有极显著的减小,而后逐年增大,但三年后尚未达到受灾前的水平。相对胸高壁厚则虽有减小,但差异不显著。材用节数和胸高壁厚一样,先显著减少,后逐年增加,第三年达到受灾前水平。相对材用节数则是受灾当年极显著的增加,而后逐年减少,第三年达到灾前无显著差异水平。平均材用节间长显著下降,但通过三年恢复,尚未达到灾前水平。相对材用节间长则表现为先显著增加,而后逐年下降到灾前水平。雨雪冰冻灾害对新竹平均冠辐的影响不大,而相对冠辐则表现出先显著增大而后逐年减少到灾前水平的态势。冠长、相对冠长、枝盘数和相对枝盘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
  • 摘要:竹林地覆盖是利用有机材料的增温、保温和保湿作用,促进笋芽分化,提早萌发,显著提高竹林经济产出的技术措施,在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早园竹(Ph.propinqua)和红哺鸡竹(Ph. iridescens)林中已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本文从林地覆盖对毛竹(Ph.edulis)林立地生产力和丰产林分结构维护,竹子抗逆能力和地下害虫发生的影响及生态环境保护,林地覆盖毛竹林选择条件,技术熟化度等方面进行了问题剖析,并提出了林地覆盖毛竹林土壤劣变,留笋养竹,节本省力环保栽培和地下害虫防控等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性和生产性问题。
  • 摘要:研究比较了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带蔸埋秆、埋单节、埋双节和主枝扦插法的育苗效果,通过分析4种育苗方法的出苗率、成竹率和成竹质量等指标,认为,埋双节法效果最好,出苗后基本全部成竹,成竹率达97.9%,育苗1年后新竹平均竹高达2.0m,平均地径1.48cm。另外3种方法,各有优劣,带蔸埋秆法尤其是母竹基部的成竹质量较好;主枝扦插法材料丰富,费用低,通过条件控制提高其成竹率,亦有较大开发潜力。
  • 摘要:通过对梁山慈竹的分布调查表明,梁山慈竹在川南分布较广,主要的分布形式有三种:零星独丛、数丛小片、集中成片。不同分布形式下,冠蔸面积比差异较大,其中独丛的冠蔸面积比最大。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胸径和可利用杆重的同归模型为W=0.102029×D2.388139(W:可利用杆重kg,D:胸径cm)。梁山慈竹产量差异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将梁山慈竹产量分为三类:高产、中产、低产。三种不同分布格局产量由大到小分别是数丛小片>成片>零星独丛,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
  • 摘要:竹类植物反季节栽植的成活率与移植期、根系再生能力、储存物质多寡、竹鞭长度、移植技术措施及植后管理等密切相关。由此总结推广竹类植物反季节移植技术,即“丛状密植,快速成林,全梢栽植,四季皆宜,顺应规律,科学经营”的科学方法,同时要抓住竹类植物反季节移植技术的关键环节,包括栽植材料的科学选择、栽植土壤的特殊处理、竹类植物反季节移植技术的科学化管理、栽植穴与土球直径规格标准化、栽植前的标准修剪、苗木的运输和假植保护。
  • 摘要: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是一种优良的杂交竹种。采用竹腔施肥,可以显著的促进撑绿杂交竹的生长。使其发笋时间提前6天左右,并能有效地降低退笋,明显提高了新竹胸径和高度。施肥效果以3%(NH2)2CO和4% KH2PO4组合最为显著,比对照不施肥平均净增产值2475元/ha,竹腔施肥效益显著。
  • 摘要:为减少赤天化纸业公司生产污泥对环境的影响,降低污泥处理成本,积极探索污泥的综合利用,本试验在对污泥所含有机质等理化成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堆肥技术,设置多个样地和不同对比处理方案,对污泥施用于竹基地后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经调查分析:结合竹子生长综合效益分析(主要是从影响生物最的出笋时间、成竹数、径级等)比较,施肥(包括肥用污泥在内)远比不施肥效果要好,施肥样地平均每丛发笋成竹数比不施肥样地多2.38株。各施肥对比试验间,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仅施污泥比施放掺混污泥专用肥和施放竹类专用肥效果要好,但三者对比效果差异不大: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专用竹肥的对比效果要好一些,仅施污泥的处理次之。污泥中含有的养分及大量有机质,对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竹子良好生长效果明显。
  • 摘要:以复混肥和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两种竹林专用矿渣肥(1号肥和2号肥)对毛竹发笋、成竹的影响。结果表明,发笋量、退笋量、成竹量、新竹产量均表现为1号肥>2号肥>复混肥>CK,方差分析显示,发笋盛期,1号肥与复混肥和不施肥差异性达显著性水平;成竹量,新竹胸径及产量各施肥配方间差异性均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竹林专用矿渣肥具提高毛竹生产力的潜在作用,其中1号肥效果相对较好,但与复混肥配方差异性仍未达显著水平。
  • 摘要:研究不同矿渣复合肥配方及用量对慈竹发笋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对慈竹各时间段发笋数的影响为末期>初期>盛期:慈竹的退笋率与发笋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矿渣肥I(N∶P2O5∶K2O=21∶14∶10)是适合于慈竹林地推广的矿渣复合肥配方;矿渣肥I实际施肥量5.34kg/丛·年(有效成分含量2.40kg/丛·年)对慈竹新笋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大。
  • 摘要:以安徽省竹子质量提升工程为契机,以竹子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广德县竹林生态高效培育有了长足发展。通过采取踏查、样点详查等方法,生态高效培育,提出竹林生态高效可持续经营建议:一要坚持竹林的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特别是可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推广竹林覆盖技术,全面提升竹林的多重功能效益。二,科学管理与施肥,不破坏、不污染环境,保障竹林的可持续经营。三要推行竹林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四要避免竹林纯林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竹林抗灾能力,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经营效果,实现竹林的高效经营。
  • 摘要:毛竹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它具有适生范围广、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受益期长等特点,发展毛竹产业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风险小的短、平、快的项目,是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壮大经济实力的捷径。本文通过分析崇义县多年来在发展竹产业方面的工作措施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促进竹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系列举措。
  • 摘要:现代林业园区足以调整林业生产结构、增加林农收入,展示现代林业科技为主要目标来推动林业现代化的一种开发方式。本文结合安吉县现代林业园区建设情况,着重从安吉县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实践的机制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为今后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演绎了科技农业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科技农业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安徽雷竹科技示范园区自2009年开始建立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技术进步及培育效益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二手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查,采用Delphi法和AHP法计算指标权重,建立安徽雷竹科技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安徽雷竹科技示范园区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园区建设使雷竹林每亩平均增加收益1660元,经济效益显著;园区建设综合得分为13.56,说明示范园区建设提前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实施效果良好。
  • 摘要:以浙江省安吉、遂昌、庆元三县17个毛竹现代林业园区为对象,采用参与式乡村快速评估(PRRA)法,对433户样本农户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揭示了毛竹现代林业园区农户生产经营现状。结果表明:①农户收入方式正发生结构性变迁,传统以竹林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逐渐向工资性收入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②农户兼业特征明显,林农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林地流转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③现有的林业科技推广主要是政府主导、技术为主体,并至上而下的主要依靠行政推进;农户对实用新技术的需求大,但很大程度上缺少对技术选择的自主权,技术断层现象明显。④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成为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推动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的重要手段。
  • 摘要:通过分析广德县自然概况、竹类资源分布、战略经济地位、竹产业发展优势与特点、开发现状与技术水平、存在问题与不足,提出广德县竹产业开发的系列对策。
  • 摘要: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浓度对毛竹实生苗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在不同磷水平下,毛竹幼苗根系长度和数量等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磷浓度的降低,毛竹实生苗主根长度缩短,直径增大,侧根数量和长度增大,根冠比增加。这些改变扩大了根系与土壤磷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对磷的吸收效率。
  • 摘要:为了解竹子对大气O3浓度升高的生理响应规律及耐受O3胁迫能力的种间差异性,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培育应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开顶式同化箱(OTCs)开展了5个O3浓度梯度(过滤大气CF、环境大气NF、50nl·L-1、100nl·L-1和150nl·L-1)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叶片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处理90d后,随着O3浓度的升高。毛竹和四季竹叶片Chl、Car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毛竹的下降幅度大于四季竹。MDA含量、POD活性呈升高趋势,毛竹的升幅大于四季竹。SOD活性毛竹呈下降趋势,而四季竹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可溶性蛋白含量毛竹和四季竹分别呈升高、降低趋势;与CF相比,低O3浓度处理(≤50 nl·L-1)并未对毛竹和四季竹造成明显伤害,而高O3浓度处理(≥100nl·L-1)下毛竹和四季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SOD活性极显著降低,MDA含量和POD活性极显著提高,导致毛竹和四季竹叶片光合色素合成受阻,叶片老化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膜结构和抗氧化系统功能遭到破坏;主成分分析表明四季竹对O3胁迫的耐受能力明显强于毛竹。
  • 摘要:对铺地竹叶子中总黄酮含量、酚酸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本试验于每月5日对同一片铺地竹定时定点采取叶样,分别用NaNO2-Al(NO3)比色法、Folin-Ciocalteu试剂还原比色法测定总黄酮、酚酸含量,用DPPH法和FRAP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铺地竹叶子中总黄酮含量全年变化在为1.29%~2.10%,1月最高,5月最低;酚酸含量全年变化为0.12%~0.74%,7月最低,11月最高。竹叶对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变化在2340.50~284.08μg/mL之间,还原力FRAP值在234.57~422.87umol/L之间,抗氧化性能均在5月份最弱,12月份最强。不同季节铺地竹叶子中总黄酮、酚酸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秋冬季节普遍高于春夏季。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关系数为0.6139,与还原力相关系数为0.7771,显示出较大的相关性。铺地竹叶子确定最佳采收期为10~12月,以秋冬季节为宜。
  • 摘要:本文用Ivlev氏选择指数(Ivlev's electivity index,Ei)、Ivlev氏觅食比例(Ivlev's forage ratio,Ei’)以及Vanderploeg & Scavia氏相对选择系数(Vanderploeg andScavia's relativlzed electivity coefficient,Ei*)3种摄食选择指数研究了圈养大熊猫对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 cv. Pubescens)、红竹(Phyllostachysiridescens)、白哺鸡竹(Phyllostachys dulcis)以及石竹(Phyllostachys nudaMcClure)四种竹笋的摄食选择情况。结果表明3种摄食选择指数所体现的大熊猫对各种竹笋的喜好顺序一致,总体上白哺鸡竹最受欢迎.而石竹属于不喜食品种;另外毛竹在以竹笋重量和数量2个不同角度分析中的选择序位变化很大。另外,大熊猫对于石竹笋的基径有明显的选择性,不喜食基径小于15mm的石竹笋但很喜欢21mm以上的竹笋,总体上基径越大越喜食。最后,大熊猫对于石竹笋的高度也一样有选择性,显著地不喜食高度小于28cm的石竹笋;当石竹笋高度大于36cm时,竹笋越长越被喜欢,但是,当长度高于68cm时却表现为随机采食。
  • 摘要:通过测定每个节和节间碳含量,推测毛竹竹秆的木质素和综纤维素含量格局。结果表明:各年龄竹秆竹节和节间木质素含量都随竹秆高度升高而增加。1年生竹秆基部木质素含量增加较慢,梢部木质素含量上升较快,且秆梢部节间的木质素含量高于节的木质素含量,基部节木质素含量低于节间木质素含量。3年生和7年生竹秆木质素含量基部和中部上升较快,梢部上升慢,但3年生竹秆节间的木质素含量均略高于节木质素含量,7年生毛竹竹秆中部和梢部节间木质素含量明显高于节木质素含量。竹秆基部和中部木质素含量都随竹龄的增加而升高。木质素含碳量高,不同年龄和部位木质素的变化与碳含量的变化相同,综纤维素的变化与碳含量的变化相反。
  • 摘要:本文对寿竹笋不同笋龄的主要营养物质及氨基酸、矿物质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笋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发现寿竹笋营养成分丰富,含水量平均可达91.7%,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糖分含量也较高,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随着寿竹笋龄的增加,竹笋中粗蛋白、VC和总糖等的含量逐渐减少,氨基酸、灰分等的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水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矿质元素和粗脂肪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变化并不明显。结果表明,寿竹笋最佳的采摘时期为出土10cm以下,在这一时期竹笋的营养价值最好。
  • 摘要:为探讨山顶阔叶树对下位毛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采集了毛竹林不同坡位和阔叶林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坡上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竹林为高,而全磷则没有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山顶阔叶林对下位毛竹林地土壤有一定的补给作用,为毛竹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改造措施提供了参考。
  • 摘要:日本花叶女竹(Pleioblastus simonii f.heterophyllusMuroi)原产日本,是川竹(Pleioblastus simonii)的一个变型,以其秆挺拔、叶多姿多彩而著称,但是数量稀少,因此,本文以花叶女竹的侧芽茎尖生长点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消毒效果最好;TDZ最有利于诱导外植体侧芽萌发;同时添加BA和TDZ显著促进试管苗侧芽增殖,效果好于BA与KT的组合。因此,外植体的适宜消毒方法为0.1%升汞(15min)+2%NaClO(15min),其组培苗的污染率可以降低至20%;花叶女竹最佳的芽诱导培养基为MS+0.001mg/LTDZ,萌芽率达77%;外植体接种20d后,转移到芽增殖培养基MS+3.0mg/L6-BA+0.001~0.002mg/LTDZ中,芽增殖系数可达3.93,增殖效果和生长良好,有效的控制了酚类物质对植株的毒害。通过两步生根法,诱导试管内竹鞭形成,可以克服竹子组织培养中繁殖系数低、生根难的问题。
  • 摘要:盆栽条件下,对撑绿竹接种不同AM真菌(BEG193,BEG141,BEG168和BEG167),测定了其对撑绿竹生长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可促进撑绿竹生长。其中BEG193和BEG167处理在发笋量、茎粗、叶面积、生物景、植株P和K含量上显著高于对照,可作为撑绿竹菌根化造林优良菌种。
  • 摘要:2011年2-6月,利用PVC管原位培养法,对大岗山生态站毛竹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素矿化与吸收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氮素矿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上层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净氮化、净硝化速率分别由0.028、-0.028 mg·kg-1·d-1增加至0.275、0.011mg·kg-1·d-1,但下层规律性不甚明显;②毛竹对氮素吸收也存在时空差异,6月对NH4+-N、NO3--N的吸收最强,上层分别可达11.52、0.77mg·kg-1·d-1,下层较上层低,但也分别达1.33、0.32mg·kg-1·d-1,③这时期毛竹对NH4+-N吸收具有偏向选择性。本研究结果为毛竹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参考。
  • 摘要:为了阐明雷竹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林地覆盖经营的响应,对不同林地覆盖年限(6a、3a、1a及不覆盖)雷竹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土壤碳、氮和磷含量区间分别为3.10~24.31mg·g-1、0.42~2.43mg·g-1和0.16~1.39mg·g-1,林地覆盖雷竹林均较不覆盖雷竹林极显著提高,且0~20cm土壤碳、氮含量随林地覆盖年限的延长极显著地提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土壤C:N、C:P和N:P区间分别为7.21~11.03、17.44~37.14和1.74-4.09,C:N差异不显著,而0~20cm土壤C:P和N:P覆盖雷竹林较不覆盖雷竹林显著提高。随十壤深度的增加,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土壤C:N旱下降趋势,而C:P和N:P总体上呈升高趋势;雷竹林土壤碳、氮、磷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随林地覆盖年限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雷竹鞭根系统主要分布区域的表层土壤(0~20cm)碳、氮的大量积累致成的主要养分失衡是林地覆盖雷竹林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 摘要: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了雷竹花芽形态分化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花芽形态分化程度的增加,IAA和iPA含量表现为先迅速下降后又逐步回升到一稳定值;ABA与GA含量有一定波动,但大体上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ABA/IAA、GA/IAA、iPA/IAA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且峰值均出现在花芽长度为12-14mm的时期。此外,开花植株的iPA和ABA含量、ABA/IAA和iPA/IAA基本上高于未开花植株,而IAA和GA含量低于未开花植株,表明上述激素含量及比值对雷竹花芽形态分化有相应的促进与抑制作用。
  •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厚壁毛竹展叶期竹秆不同高度位置上内源激素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展叶期竹秆中GA3的含量最高,平均为77.30±5.81μg·g-1,其次为:IBA、IAA、ZT、2-ip和6-BA,其含量分别为4.36±0.85、3.21±0.73、2.63±0.26、2.22±0.35、2.01±0.28μg·g-1,而ABA的含量最低,平均仅1.40±0.10μg·g-1。2-ip、GA3和ABA的含量在竹秆梢部和基部位置上明显降低,而中部相对稳定。6-BA含量随竹秆位置降低呈近线性减小。ZT含量在梢部下降较快,而中部和基部无明显变化。不同位置按IAA、IBA含量的高低均排列为:中部>梢部>基部。内源激素间有明显的相关性,GA3与2-ip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0.854,P<0.01),ZT与GA3、ABA间、2-ip与ABA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 摘要:在中国浙江省建德市选择集约经营的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毛竹林和粗放经营毛竹纯林三种人工毛竹林,调查其土壤理化性质,探讨竹林类型转变及集约经营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结果表明:粗放经营的毛竹纯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较好,土壤容重、孔隙度及毛管孔隙度及土壤持水能力均表现为:粗放经营纯林>竹-杉混交林>集约经营竹林,说明自然毛竹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受扰动较小,具有较好的水文生态功能;垦复等集约经营措施导致竹林土壤的持水能力下降。三种不同经营模式毛竹林土壤的pH值的变动范围在5.15~5.74之间,集约经营纯林、粗放经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3.81%、2.96%和2.65%;纯林高于混交林;而混交林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集约和粗放经营模式。说明混交林具有较高的土壤自肥能力和养分循环效率。综合来看,近自然经营的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较好,有利于土壤质量的维持。
  • 摘要: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毛竹需肥特性的影响,对毛竹叶片大中量营养元素在一个换叶发育周期(2年)内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毛竹叶片从幼叶期迅速生长,N、P、Ca、S等元素浓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叶片展开后,其浓度逐渐提高,K浓度在叶片成熟前有所提高;在成竹期后N、P、K元素浓度大幅下降,Ca和S浓度保持稳定;Mg浓度在出笋、成竹期快速下降。(2)在矿质元素吸收利用过程中,各元素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促进或拮抗的关系。(3)施肥显著促进了矿质元素的吸收,幼叶期施肥比笋芽分化期施肥具有更好的效果。
  • 摘要:以毛竹纯林为对照,研究了湘中丘陵区竹杉混交林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与毛竹纯林相比,竹杉混交林土壤容重降低1.04%~9.41%,0~60 cm土层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最高4.17%、0.99%,非毛管孔隙增加9.16%;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以及有效钾含量比毛竹纯林分别高9.13%~51.85%,1.42%~41.35%,37.50%~50.00%,45.78%~81.71%,24.51%~27.43%; 0~20 cm土层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多56.17%、30.77%,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12.73%,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55.63%~59.45%;灰色关联度表明,竹杉混交林土壤质量(0.7101)优于毛竹纯林(0.6232)。
  • 摘要:以四川省长宁县的梁山慈竹、杂交撑绿竹3号和硬头黄竹3种丛生竹为对象,对其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丛生竹枯落物厚度在33~51mm之间,蓄积量为6.88~9.46t/hm2,其中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杂交撑绿竹3号;浸泡持水实验表明不同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相似:0-2h变化最快,2~8逐渐减缓,8h以后基本饱和,并分别得出其相关关系,其平均持水深为3.24~4.12mm;不同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变化规律一致,最高为梁山慈竹,分别达到了36.52t/hm2,32.53t/hm2和27.05t/hm2,其次为硬头黄竹,分别为30.33 t/hm2、28.33t/hm2和23.83t/hm2,最低的为杂交撑绿竹3号,仅为28.35t/hm2,25.89t/hm2,21.63t/hm2。
  • 摘要:为了探讨施肥量与毛竹叶片反射光谱特性和色素含量的关系,本研究对不同氮肥水平下毛竹叶片色素含量及反射光谱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光谱参数红边位置与色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度毛竹施用氮肥(尿素),能够显著提高毛竹叶片色素含量,在施氮肥250kg·hm-2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9.9%、31.7%和14.0%,显著降低叶片可见光区525-605nm波长的光谱反射率;并且使红边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毛竹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与红边参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利用光谱红边参数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对毛竹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估测并筛选适宜施肥量。
  • 摘要:通过对龙竹进行有性繁殖及栽植培育,总结一套龙竹有性繁殖育苗及栽植培育技术,主要包括种子收集及筛选、种子储存、播种育苗、营养土配制、幼苗移栽上袋、幼苗水肥管理、栽植、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等,采用本试验繁殖的龙竹苗具有繁殖系数高、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林相整齐、生命周期长、造林费用低、劳动强度小等特点。
  • 摘要:在调查安吉县3个村60个农户的毛竹经营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毛竹种植收入与家庭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劳动力投入数量和方式,并比较了3个村之间存在的差异,最后提出了安吉县毛竹林经营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 摘要:林分结构是林分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探索经营时间梯度上的竹林结构特征,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结构调整技术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不同劈草时间毛竹林的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和新生竹株数与经营时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经营时间的延长,毛竹林胸径、树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新生竹株数呈下降趋势。经营10年后毛竹林平均胸径从8.44cm增加到10.95cm,提高了25.10%;随着经营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毛竹林平均胸径逐渐降低,到经营30年时胸径下降到10.12cm,下降了7.58%。经营10年后毛竹树高达到15.01m,比未经营毛竹林平均树高提高了18.00%;随着经营时间的延长,平均树高逐渐降低,30年时降低为14.18m,比10年时的树高降低了5.53%,为长时期经营毛竹林生产力退化提供了重要证据。通径分析表明,经营时间对毛竹林胸径和树高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均最大,胸径和树高可以作为反映毛竹林退化的指标。
  • 摘要:在毛竹林中开展不同施肥方式、经营措施和施肥量对竹笋、竹材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施肥、喷灌、增加施肥量都能显著提高竹笋、竹材产量。不同经营措施效果比较依次是:沟施并喷灌>喷灌,沟施并喷灌>沟施:不同施肥方式效果比较依次是:穴施>沟施>兜施>撒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竹山产量呈递增趋势,施肥量以200kg/667m2最为适宜。本研究结果可为广大竹农脱贫致富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
  • 摘要:以竹束单板层压板为研究对象,分析组坯结构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和连接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组坯层数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铺装方向的增多,层压板顺纹的各项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采用多向铺装方式的板材的耐水性能低于单一铺装方向的性能,但板材的连接性能得到了提高。因此,实际应用中,在保证竹束单板层合板力学性能达到使用要求的条件下,可以增加层合板组坯方向,改善其连接性能,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甜竹丰产林16块标准地的地下竹鞭、地上竹高、胸径等因子的系统调查,了解黄甜竹地下竹鞭的结构、生长规律以及在土层中分布情况,并分析黄甜竹生物量与竹高、胸径等林分各因子的相互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和幂函数方程对其生物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讨论并论述了改善林下竹鞭结构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提高黄甜竹生物量的指导方法,从而为黄甜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摘要:对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太平试验基地的紫竹的出笋、退笋以及幼竹的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竹的发笋期在四月中旬到五月上旬,4月21日到4月27日出笋数最最多,高达75.6%,发笋数量呈正态分布,退笋率与出笋时期、竹笋高度关系密切,末期退笋率高达93.3%;紫竹的高生长过程为“慢-快-慢”的过程,呈“S”型曲线,其高生长符合Logistic模型增长特点。
  • 摘要:土壤肥力是衡量林地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雅安地区12个乡镇慈竹生长状况及竹材成分与林地土壤肥力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雅安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最存在极显著相关,土壤pH值与全钾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2年生慈竹的胸径处壁厚、杆高显著相关,与2年生慈竹杆重极显著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2年生慈竹的杆高和1、2年生慈竹的杆重都存在显著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会显著影响2年生慈竹竹杆灰分的含量,但对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 摘要:运用常规ATP酶超微细胞化学定位技术,对厚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叶片内ATP酶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厚壁毛竹叶肉细胞之间有许多的胞间连丝,细胞膜和胞间隙上沉积有大量的ATP酶反应物。薄壁鞘细胞膜上分布有大量的ATP酶反应物,并表现出明显的极性分布的特点,薄壁鞘与束内鞘之间的角隅处沉积有大量的ATP酶活性产物。SE-CC复合体和周围细胞间的胞间连丝非常少,没有明显的共质体联系,小维管束中伴胞为普通伴胞,且细胞质和细胞膜上沉积有大量的ATP酶活性物质。由此得出,毛叶中的韧皮部装载属于质外体途径,同化物最初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兼有的方式进入维管束鞘细胞,然后通过束内鞘细胞的主动排出进入质外体途径,并最终进入SE-CC复合体。
  • 摘要:有机覆盖物林地大量存留是雷竹林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人工促进有机覆盖物高效腐解,为有机覆盖物促腐制剂研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采用稀释涂平板法和富集培养法从雷竹(Phytlostachys praecox)林地覆盖有机材料(砻糠、稻草)和雷竹林土壤中,初选出具有较强纤维素酶活力的菌株7个,其中,真菌4株,放线菌3株,复选出有机覆盖物高效降解菌株1株(菌株2.1)。经菌落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分析,菌株2.1属青霉属(Penicillium),最佳产酶条件为起始pH值5.0、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5d、碳源为稻草秸秆粉25g·L-1、氮源为牛肉膏2.5g·L-1、无机盐为FeCl30.01g·L-1和KH2PO41.5g·L-1。
  • 摘要: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cvnana)属簕竹(Bambusa)属,是以特形秆作为观赏性状的重要观赏竹之一。通过愈伤组织途径来实现小佛肚竹的植株再生,可以实现小佛肚竹的快速、大量繁殖,以满足市场之需。本实验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激素种类及质量浓度等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小佛肚竹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配方为:MS+5mg/L 2,4-D+1mg/LNAA+0.005mg/LTDZ;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配方为:MS+5mg/L2,4-D+0.5mg/L6-BA+1mg/L NAA+100mg/LVc;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配方为:MS+5mg/L6-BA+1mg/LNAA。
  • 摘要:温度是影响植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环境因子之一。低温伤害现象尤为突出,几乎涉及所有的经济植物。大多数植物对低温等都是高度敏感的。因此,改善植物的抗低温冻害的胁迫能力,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的生长范围、增加产量。codA基因可以增加植物对低温胁迫的耐受能力,而Rd29A是一种胁迫诱导特异表达启动子,胁迫条件可以快速诱导基因表达,也可以减少由于转基因过量表达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以麻竹花药离体培养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探讨了影响麻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潮霉素的最佳筛选浓度是25mg·L-1,预培养时间为3d,侵染时间为20min,共培养时间为3d,乙酰丁香酮的浓度控制在100mg·L-1时可以有效的提高遗传转化效率。在此基础上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初步表明外源基因codA已经整合到麻竹基因组中。
  •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中的PvFT1进行表达特性分析。将PvFT1基因的整个ORF区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中,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蛋白电泳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不同诱导时间对PvFT1基因蛋白的诱导表达差异明显,其中以37℃诱导6h的表达效果最好,目的蛋白含量约占总蛋白的50%,分子量约为20.0kDa。
  • 摘要:为了探明绿竹7个种源间的亲缘关系,本试验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3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20条有效引物,共扩增出273个位点,其中176个位点表现多态性,占总数的64.5%,并通过聚类分析将绿竹7个种源分成3组,不同种源间的遗传距离为0.015-0.465。绿竹栽培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花秆绿竹和花绿竹的原产地应为瑞安和苍南。
  • 摘要:AtNYE1是拟南芥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降解的关键调控基因,本文利用AtNYE1为诱饵基因,通过NCBI tblastn在毛竹的cDNA文库中找到3个与其相似性较高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PeNYE1,PeNYE2和PeNYE3。为了验证其是否具有AtNYE1相似的功能,分别将它们的编码区构建到带有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强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上,并通过冻融法将这三个表达载体导入GV3101农杆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这三个基因分别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及在拟南芥植株中稳定表达,结果表明,瞬时或组成型表达PeNYE1能够促进烟草叶片或拟南芥叶片的叶绿素降解过程。瞬时和组成型表达PeNYE2和PeNYE3均不能促进叶片叶绿素降解过程。
  • 摘要:为了解大气O3胁迫对竹子光合生理的影响,以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tus)、白缟椎谷笹竹(Sasaglabra f.albostriata)3种优良地被类观赏竹为试材,运用开顶式同化箱(OTCs)模拟了3个大气O3浓度水平(环境背景大气、100nl·L-1和150nl·L-1),测定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主要的光合生理指标和环境因子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大气O3浓度的升高,叶片叶绿素含量美丽箬竹先升高后降低,黄条金刚竹呈相反变化规律,白缟椎谷笹竹呈下降趋势,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明显。Pn日均值美丽箬竹平缓地先升高后降低,黄条金刚竹先略有升高后急剧降低,白缟椎谷笹竹逐渐降低;大气O3浓度升高会明显影响3种地被类竹的Pn日变化进程,叶片Tr和Gs日变化规律与Pn日变化总体上趋于一致.而Ci没有明显变化;大气O3浓度100nl·L-1时,对美丽箬竹的光合作用并未产生抑制效应,对黄条金刚竹和白缟椎谷笹竹则有明显抑制效应,大气O3浓度150nl·L-1时,对3个竹种的光合生理都会产生严重的伤害效应。叶片Pn、Tr和Gs可以作为大气O3胁迫对实验地被类竹种光合生理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耐受O3胁迫能力存在种间差异,美丽箬竹明显高于黄条金刚竹、白缟椎谷笹竹。
  • 摘要:对不同施肥处理毛竹叶片营养元素与光合速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叶片中各营养元素营养浓度不同,对毛竹光合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硼和钙浓度较低,提高其浓度促进叶片光合速率;氮浓度较低,但展叶期施肥提高叶片氮含量降低了氮对光合速率的限制;镁、锌、硫和铜在毛竹叶片中的浓度水平不等,施肥影响他们与光合速率的关联程度。因此,为有效提高毛竹光合速率,合理补充毛竹叶片中所缺营养元素是竹林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
  •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竹质活性炭各种制备工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活化工艺的特点,并对未来竹质活性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摘要:本文调查了四川省青神县慈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纤维长、宽,壁厚、腔径等指标,对慈竹6种不同变异类型利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结果为:慈竹6种变异类型的纤维长为1867.36~2714.71μm,平均2359.82μm:纤维宽度15.45~21.27μm,平均18.61μm;长宽比为96.93~154.69;壁厚6.00~7.78μm;腔径3.65~7.00μm;壁腔比1.77~3.96。并发现竹壁中部纤维较外侧纤维长,腔径也有类似变化。纤维宽度却没有明显的变异规律。慈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纤维形态特征为造纸和编织用竹的选择提供了更好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慈竹的6种变异类型中除罗汉慈基部以外其余慈竹变异类型及部位是较好的造纸用竹,其中又以罗汉慈中部竹肉、蛇头慈基部竹肉、歪节慈基部竹肉、琴丝慈中部竹肉为佳。慈竹、蛇头慈、琴丝慈中上部、黑笋慈中上部、歪节慈中上部是较好的编织用材,其余慈竹的变异类型及部位则不适合编织。
  • 摘要:本文采用两种不同溶剂的糠醇溶液对竹材进行浸渍改性,并对改性后的竹材的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平衡含水率及防霉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以乙醇为溶剂的糠醇溶液改性竹材平均增重率(WPG)为5.21%,顺纹抗压强度增加37.26%,抗弯强度和模量增加不显著;抗湿胀系数(ASE96)为17.96%,物理力学性能均优予以水做溶剂的配方;经糠醇树脂改性后的竹材防霉性能改善显著,能有效减缓霉菌生长速度,经表面擦拭后,改性后的竹材表面霉变现象不显著,而对照样有明显的霉斑,糠醇树脂改性能有效改善竹材的防霉性能。
  • 摘要:GIS技术的发展为林业资源信息系统的广泛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本文结合湖南省毛竹资源管理项目,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ArcGIS技术来开发湖南省毛竹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给出了实例,为GIS技术在毛竹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摘要:固体生物质燃料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国的竹资源特性、结构特性和热解特性阐述了竹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固体生物质燃料资源,通过对比木材与竹材的显微构造和化学组成分析了利用竹材生产固体生物质燃料的可行性,旨在促进我国固体生物质燃料的研发和利用。
  • 摘要: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含3%改性竹炭聚丙烯母粒,并熔融纺丝制备了改性竹炭聚丙烯纤维。采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TEM、SEM分析改性竹炭微粉的粒度及分布,用SEM、FTIR、TG/DSC对母粒及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竹炭微粉的粒度为5.8μm,粒子均匀分布在聚丙烯基体中,纤维表面不光滑,直径为25~80μm;改性竹炭聚丙烯纤维与聚丙烯纤维具有相似的光谱指纹区,但前者出现CO2吸收峰;TG结果显示竹炭粒子的加入会加速PP的分解。采用抑菌晕法和振荡摇瓶法对改性竹炭聚丙烯的抗菌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其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 摘要:材料的溶胶负载最影响到材料改性后的性能及后续处理的效果。本文通过采用单一浓度溶胶浸渍法和浓度梯度溶胶浸渍法对竹材、木材、竹炭和木炭浸渍SiO2溶胶,探讨浸渍方法对材料溶胶负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材的溶胶负载性能低于竹炭,两者的溶胶负载性能远远小于木材和木炭:木材和木炭溶胶负载性能差异与所浸渍溶胶的浓度有关;相比于使用单一浓度浸渍,浓度梯度法浸渍可有效提高材料的溶胶负载性能。
  • 摘要:重组竹在湿热环境中容易遭受白蚁侵害。本文选用8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慈竹重组竹进行了抗白蚁性能改性与测试,初步探索了改性工艺、施药浓度对重组竹室内、外耐水性能和水平剪切强度的影响,并探讨了改性前后重组竹的物理力学性能差异。结果表明:0.35%、0.2%和0.1%浓度药剂改性后,重组竹的抗白蚁能力均达到0级,未改性的重组竹受害级别为3级。改性后重组竹的室内、外吸水厚度膨胀率略有增加,水平剪切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 摘要:中华竹博园相地于沐川,中国千年竹文化作为竹景观规划的依托和脉络,结合相辅相成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因素渗进中华竹博园的核心区——竹种展示区,重点规划了竹的文化景观营造,因借自然与文化创造美,将规划成集竹类公园的游赏性、竹类植物园的科研性、竹海的产业带动性为一体的特色竹文化旅游园。
  • 摘要:农业观光园是融农业生产与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园林,已成为21世纪户外休闲的时尚。从农业观光园的内在要求出发,提出了体验性景观形象设计,总结了竹子景观形象设计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感官体验的要素,从形状、质地和色彩3个方面入手进行视觉的景观形象塑造,从筛选或开发具有食用、触摸等价值的竹种和产品,布局适宜的场所等方面出发进行其他感官的景观形象塑造。在农业观光园中,塑造竹子的体验性景观形象对营造富有特色体验的空间场所和设施有着重要意义,是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其本质就是要使竹子景观更加感知化,激发游人内心的美妙感觉,实现人与景观良好互动。
  • 摘要:景观竹种在城市花园造景中,就是要使之成为景中之景、景上添花,达到上层成景、中层框景、地被镶景的目的。一般上层成景选择竹秆颜色鲜艳、秆形特征明显的景观竹种采取丛植、块状片植、列植、群植等方式,用来美化庭园,点缀成景,起到突出视觉焦点、点缀成景的作用,让市民漫步休闲之余,收获景物别致、轻松快乐之感受;中层框景选择枝叶稠密、适于修剪的丛生型和混生型竹种,绿篱栽植,通过修剪进行植物造型,使之与建筑物、园林小品以及其它植物景观相呼应,从而使得周围环境更为错落有致、景物相容;地被镶景选择0.5米以下植株高度的景观竹种作地被植物和林木下层配植,与园林小品、假山、景石、地灯等景物相结合,使整个花园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极富自然雅致的情趣。机关庭院是工作、生活和从事生产的主要场所,包括机关、学校、工厂、生活小区等地方。机关庭院园林绿化的主要目标是营造一个恬静幽雅、清新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