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慎

杨慎

杨慎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4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天府新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杜甫研究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杨慎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白建忠、高小慧、彭新有等。

杨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4 占比:99.3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69%

总计:578篇

杨慎—发文趋势图

杨慎

-研究学者

  • 白建忠
  • 高小慧
  • 彭新有
  • 杨钊
  • 杨春梅
  • 雷磊
  • 曾绍皇
  • 丰家骅
  • 朱瑞昌
  • 杨锦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cqvip: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田水月、天池山人、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明代中期文学家、艺术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文学创作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放逸。主张"诗本乎情",注重表达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感受。散文以《自为墓志铭》最为著名,此外许多尺牍也写得泼辣机智,幽默多趣,但总的来说,散文成就不及诗歌。
    • 卫昕
    • 摘要: 一吃过午饭,说陪父母出门走走。我灵光一现,新都桂湖如何?虽说是临时起意,但暗自觉得这个选择不错:其一,位于成都北郊,不近也不远,又有地铁之便;其二,时值国庆大假,清净人少的冷门去处不多;其三,说出桂湖这个名字之后才意识到,不知道有多少年没去过了,虽然一次次在文字里读到。
    • 茶志高; 江嘉楠; 许珊珊
    • 摘要: 云南民间的杨慎传说流传广泛,主要集中于昆明、大理、保山和红河地区,与杨慎在滇行迹大致吻合。流传于大理地区的杨慎故事相对独立,而昆明周边流传的杨慎故事与明代安宁人杨一清故事有混同情况。因杨慎、杨一清姓氏名号相似,再加上殿试之缘、杨慎拜谒杨一清以及两人与安宁的关系,故二杨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往往被“移花接木”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而此现象正好说明二杨在云南民间的广泛影响以及民间对他们的喜爱和崇拜。
    • 石容; 席嘉
    • 摘要: 杨慎生平著述不下百种,于尺牍集编纂亦有建树,明清尺牍选本刊刻之蔚然风气,即起自杨慎的《赤牍清裁》。史料中可见19种尺牍选本题杨慎编,今存13种,其中除《赤牍清裁》9种版本外,《古今翰苑琼琚》十二卷、《古今翰苑琼琚》六卷、《皇明宸藻》不分卷、《笔媚笺》十二卷4种全系伪书,且均有渊源于《赤牍清裁》。盖《赤牍清裁》使杨慎名扬于尺牍版刻界,故有好事者假托其名。此四书虽为伪书,但对于文学、文献学等专业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康宇
    • 摘要: 作为对于“宋学”的“反动”力量,杨慎在明代中期高举考证学旗帜,倡导以古代音韵学和文字学为解经的基石,以“博约而一”为经典诠释的基本原则,以怀疑的态度做学问,引入历史的方法,以“道”“事”互证的方法来求证经书之真。他构建出明代经典诠释的新范式,对后世影响巨大,直接促成了明代中后期经学发展的革新。但这场以彰显汉学为核心的运动和革新存在明显的时代特征,与18世纪清代汉学之大兴有着本质的不同,并未包含“净化主义”和“礼教主义”等“危险因子”。
    • 谢贵安; 王志建
    • 摘要: 在大礼议中,杨慎谨守“程颐、朱熹之说”,冒死进谏,其壮行不仅出于对程朱学理的认可,还关乎儒家“君子”“气节”话语,更富于儒家“得君行道”的政治文化意涵。在三十余载的滇云贬戍生涯中,杨慎的身份认同由朝中大夫转变为地方儒士,从解除地方叛乱到为民请命,从记录民瘼到阐扬儒家文化,杨慎多渠道践行着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追求。综观杨慎一生学行,无论是在朝持道抗节,还是在野弘道担纲,皆根源于思想上对儒学的深切认同,切实践履着“日新德业,当自心力中来”的自我期许。
    • 秦际明
    • 摘要: 杨慎对明代前期至中期理学与心学所表现出来的束书不观、内向求道的空疏学风极为憎恶,由此溯及作为其思想源头的程朱理学,为朱子理学及其经注纠误。杨慎批评朱子学所采取的立场是回到经学,其要点有二:一方面是治学方法,杨慎治学以博通为尚,通过文献稽核、文字诠释、名物制度考证等方法,对经学、史学、地理、文学、博物学、小学等方面的知识详加研究,讥贬理学、心学之以博学为旁务的观念,力图在知识上超过程朱理学;另一方面是在儒学义理上回归经学,通过对经学本旨的强调来获得评判理学与心学的制高点,在修养工夫、性情、理气等方面通过经学的立场来批评朱子。这些批评是局部的,杨慎自身并没有因此而建立起对儒家诸层面义理的融贯解释,但这并不妨碍杨慎揭示朱子学学术思想之缺陷的思想史意义,并深刻影响明代中后期的学术风气与学术方法,体现出蜀学“敢为天下先”的特点。
    • 陈居渊
    • 摘要: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他擅长经学考据,对《周易》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思想流脉等做了新的考证,其中不乏极富创见和新颖独到的见解,但也存有附会与考据不实的缺憾。文章选取了其中的31例考证,做了一番溯源与辨析,揭示了其经学考证的基本面貌,对我们今天深化研究杨慎的《易》学及其经典诠释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李丹
    • 摘要: 明代四川新都人杨慎因政治风波谪戍云南,居滇三十余年中,足迹遍布滇云名山大川,留下数量可观的石刻文字,粗略统计有二十余处。在云南山水风俗的熏染下,升庵或于石刻中寄情山水,以史明志;或与云南文士交游酬唱,抚慰心灵;或关心民生,重视教化,始终充满“他乡即故乡”的亲切之感。从文学艺术来看,既有充满情感流动之作,又有辞藻华丽的铺陈之作,显示出升庵文学的多样性。升庵及其石刻作品于云南而言,已成为一种兼容并蓄之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原与边疆和谐发展之美好愿望。
    • 雷磊; 钱真慧
    • 摘要: 《风雅逸篇》是杨慎编撰的第一个选本,对后世彩响颇大,而它的两个重要版本——正德六卷本和嘉靖十卷本,差异极大,后者是杨慎倾注近二十年心力修订而成的产物。二者差异主要体现在序言、数量、分卷、排序、正文、批注六个方面。可以说,十卷本是增补、重编、改订了《风雅逸篇》,从总体上超越了六卷本。但是,六卷本的自序、正文、批注等仍有十卷本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本颇有互补性,这是两本关系的特别之处。可以看出,杨慎被贬云南后(贬谪时期)对歌谣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京官时期,由此也推动杨慎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发生重大转变。同时还可以推知,经过翻阅、考订、编选大量的先秦至唐宋文献,杨慎积累了丰富的著述经验,也产生了众多的著述选题,这对杨慎的文学和学术研究事业应当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