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松散煤体

松散煤体

松散煤体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化学工业、安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73249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煤矿安全、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安徽省煤炭学会通风安全专业委员会六届三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青年科学技术研讨会暨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等;松散煤体的相关文献由20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清华、张国枢、文虎等。

松散煤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3249 占比:99.99%

总计:573314篇

松散煤体—发文趋势图

松散煤体

-研究学者

  • 陈清华
  • 张国枢
  • 文虎
  • 邓军
  • 唐明云
  • 徐精彩
  • 徐同震
  • 王辉
  • 秦汝祥
  • 翟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军; 屈高阳; 任帅京; 王彩萍; 赵小勇
    • 摘要: 声波测温技术中信号频率的选择是提高测温准确性的关键。为探究低频声波在松散煤体中的最优传播频率,以褐煤、焦煤、无烟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声损失实验测试系统,测试了3种煤样在0.9~10 mm 6种粒径下的传声损失。结果表明:所有煤样的传声损失随着声波频率的增大而呈现波浪式上升形状,相较于其它粒径煤样,0.9~<3 mm范围内煤样的传声损失最大;随着煤样粒径的增加,煤样传声损失不断增加,且传声损失最低点对应的声波频率也不断增大,煤样的煤化程度对传声损失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煤样粒径是影响煤样传声损失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且声波主要是沿着松散煤体粒径间的空隙传播;通过对比分析传声损失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发现不同粒径煤样的传声损失在250~600 Hz与900~1600 Hz之间存在极大值,其传声损失极大值范围在4.66~7.64 dB之间;通过测试3种煤样混样在低频声波中的传声损失,确定了松散煤体中最优传声频率范围为600~900 Hz。
    • 徐遵玉
    • 摘要: 为量化研究松散煤体损伤破坏过程,针对淮南矿区煤体,采用型煤代替原煤,开展了压缩状态下煤体声发射特征监测试验,以累积AE计数定义损伤变量D,研究了煤体损伤演化特征,随轴向应变的增加,煤体损伤变量呈现平稳,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再平稳的变化趋势。推导出煤体本构关系表达式,并对理论本构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采用理论本构模型求得的全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理论应力值与试验值平均绝对误差仅为0.126MPa,实现了松散煤体应力-应变关系的理论描述。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松散煤体破坏失稳力学响应特征、防控失稳灾害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 曲国娜; 贾廷贵; 娄和壮; 强倩; 郝宇
    • 摘要: 为解决松散煤体热物性参数的测试周期长与实验误差大等问题,构建测试装置实验平台,结合交叉热线法和平行热线法,对松散煤体热物性参数进行准确测量与计算,对1~2 mm,0.5~0.6 mm和0.2~0.3 mm 3种不同粒径煤样在不同水分含量下的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松散煤体温度场进行模拟研究,并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所测粒径范围里,同等水分含量下的松散煤体粒径越大,导热系数越小,热扩散率与比热容越大;松散煤体的导热系数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趋势渐缓;松散煤体的热扩散率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水分含量达到11.73~13.88%后热扩散率开始逐渐下降,而比热容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
    • 许庆贺; 陈小飞; 贾秀春
    • 摘要: 松散煤体中掘进巷道,顶帮煤体极易氧化而自燃,为保证掘进期间防灭火安全,对松散煤体中掘进防灭火技术进行了实践及研究.通过对顶帮松散煤体采取注胶、喷涂、充填、固化等综合性的防灭火措施,并观察总结各项防灭火措施效果,得出了防灭火施工经验技术,取得了松散煤体中掘进防灭火技术应用的成功,结果表明:通过采取综合防灭火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松散煤体自燃发火,进而为工作面复采及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提供了保障.
    • 赵婧昱; 宋佳佳; 郭涛; 张宇轩; 邓军; 张永利; 张廷豪
    • 摘要: 针对现有对松散煤体自然发火温度场运移特点试验装置的不足,根据实际松散煤体燃烧特点,自主设计研发了煤火发展演化模拟实验系统.选取陕西省咸阳孟村煤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该装置模拟松散煤体燃烧过程,分析松散煤体燃烧过程中高温区域的分布及纵深移动规律,再现松散煤体从着火至燃烧最后燃尽过程中高温区域的蔓延过程,剖析温度区域迁移机制,分析高温区域关键点氧气体积分数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在松散煤体燃烧过程中,煤样体系温度变化尺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试验运行600 h后,整体燃烧室降至环境温度;试验过程中松散煤体高温区域集中于煤火发展演化模拟实验装置中部以及西侧部分;高温区域纵深移动方向呈现非线性规律;高温区域在纵深蔓延过程中关键点温度呈依次降低的趋势,且下降到极限氧体积分数(1%~3%)的时间与其达到燃点温度时间相近;温度下降阶段,高温区域关键点在同层测点中下降趋势最慢;随着纵向深度增加,高温区域关键点燃点温度与峰值温度对应的时间差呈指数形式增长,关键点从燃点到达峰值的温度增长速率基本呈线性下降;高温区域关键点氧气体积分数快速下降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随着纵深的增加逐渐增大.研究成果可为煤堆、遗煤、煤炭储存状态下等的松散煤体自然发火的防治提供借鉴.
    • 于志金; 张志鹏; 杨淞; 谷雨
    • 摘要: 为对比液态CO2/N2注入松散煤体后的降温特征,自主设计实验平台开展了松散煤体内压注液态CO2/N2实验,得到了注入期间及停注后的煤温变化规律,利用注入期间的冷却区域扩大率和注入后的传热率分析对比了两者对煤体的冷却能力.结果 表明:压注时,液态CO2/N2的冷却效果均随着注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强,随着与压注口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压注液态N2形成的冷却区域随着时间沿渗流路径缓慢扩大,而液态CO2则在压注口瞬间相变为气态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冷却区域.说明液态N2的冷却作用主要取决于自身极低温度导致的剧烈温差,而液态CO2则由于相变潜热形成低温区.停注后,持续的降温效果主要取决于初始温度梯度,总体来讲,相同压注量下,液态CO2对煤体的持续冷却能力优于液态N2.
    • 于志金; 张志鹏; 杨淞; 谷雨
    • 摘要: 为对比液态CO_(2)/N_(2)注入松散煤体后的降温特征,自主设计实验平台开展了松散煤体内压注液态CO_(2)/N_(2)实验,得到了注入期间及停注后的煤温变化规律,利用注入期间的冷却区域扩大率和注入后的传热率分析对比了两者对煤体的冷却能力。结果表明:压注时,液态CO_(2)/N_(2)的冷却效果均随着注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强,随着与压注口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压注液态N_(2)形成的冷却区域随着时间沿渗流路径缓慢扩大,而液态CO_(2)则在压注口瞬间相变为气态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冷却区域。说明液态N_(2)的冷却作用主要取决于自身极低温度导致的剧烈温差,而液态CO_(2)则由于相变潜热形成低温区。停注后,持续的降温效果主要取决于初始温度梯度,总体来讲,相同压注量下,液态CO_(2)对煤体的持续冷却能力优于液态N_(2)。
    • 陈清华; 陈文涛; 秦汝祥; 高伟; 徐同震; 刘雅瑞
    • 摘要: 将空气加热技术应用到环境模拟领域,模拟松散煤体堆积时外部环境温度不同时煤的氧化情况,研制高温空气加热器,通过将被高温油浴加热到不同温度的空气送至环境模拟箱,进而对煤实际堆放环境进行模拟.详细阐述加热器的工作流程以及功能,计算加热器中所用螺旋盘管的具体尺寸,并通过实际试验对该设备加热效率等进行确定.结果表明:选择垂直螺旋盘管换热器,实际盘管圈数为3圈,长度为2.1981 m;通过高温油浴对盘管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该加热器的控温精度在±1°C,实际空气加热效率较高,并随着流速增加而不断增加.
    • 赵位位; 匡磊; 刘大虎
    • 摘要: 在松散煤体中掘进巷道,自然发火防控难度大,存在漏风范围大、自燃隐患点不确定等难点.本文通过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形成了适合大统矿业C9301工作面松散煤体中掘进预防自然发火的综合防控技术,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提高了矿井经济效益.
    • 刘雅瑞; 方鸿; 徐同震
    • 摘要: 为了对松散煤体自燃及其监测防治提供参考,在松散煤体煤自燃过程中热量积蓄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度、煤量、孔隙率、漏风强度对煤自燃的影响,探讨了多因素耦合分析对松散煤体自燃研究的重要性,对未来松散煤体自燃理论研究、现场检测、防治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