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柔性基础

柔性基础

柔性基础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44940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振动工程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浙江省第七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等;柔性基础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孔杰、俞建霖、龚晓南等。

柔性基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44940 占比:99.87%

总计:145125篇

柔性基础—发文趋势图

柔性基础

-研究学者

  • 宋孔杰
  • 俞建霖
  • 龚晓南
  • 牛军川
  • 霍睿
  • 孙玲玲
  • 谢永利
  • 马少坤
  • 吕文志
  • 孙玉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东卿; 刘菀茹; 薛元; 罗强; 曾锐
    • 摘要: 铁路路基复合地基应进行承载力验算,但工程实践表明铁路路基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标准偏严格,限制了搅拌桩等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应用范围。基于理论分析和工程案例,对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关系、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关系、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的必要性及验算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检验地基处理效果、覆盖桩体破坏模式及确保工程安全的角度出发,铁路路基复合地基的承载力验算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铁路路基复合地基稳定性和基底压应力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与最小稳定安全系数相对应的基底压应力可作为路基下地基容许承载力。地基稳定性是决定铁路路基地基容许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适当放宽对铁路路基的地基承载力要求是合理的。考虑加筋垫层作用后,铁路路基复合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k可根据地基稳定性要求适当提高并细化:地基稳定安全系数取1.2时,k值取1.5~1.8;稳定安全系数取1.25时,k值取1.35~1.7;稳定安全系数取1.3时,k值取1.2~1.6。
    • 孙政; 李波
    • 摘要: 抽水蓄能电站作为一种特殊的电源,在电力系统中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等任务.电站内机组调相压水、调速器及球阀压力油罐等系统用气均由空气压缩机提供.空气压缩机运行好坏直接影响抽水蓄能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柔性基础的空气压缩机减振工艺,减振效果显著,对国内同类电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张秀勇; 王海龙; 李杰
    • 摘要: 大理至丽江的大丽高速公路位于云贵高原西北部,具有湖相沉积软土地基的特点,可采用碎石桩复合地基解决该类湖相沉积软土地基承载力的问题.结合现场勘测资料和室内试验数据分析了工程沿线地区湖相沉积软土的基本特性和碎石桩加固湖相沉积软土地基的效果;利用FLAC3 D有限差分程序,采用复合模量均质法和群桩典型单元法建立模型对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路堤在这种柔性基础下,采用加设碎石垫层的碎石桩复合地基可以显著改善深厚软土地基的承载性能.
    • 白银川; 杨涛
    • 摘要: 考虑柔性基础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中桩–土非等应变特性,推导出变荷载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平均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控制微分方程和求解条件.通过函数变换,基于变荷载下天然地基一维固结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固结解析解,包括复合地基和桩间土中的平均超静孔隙水压力解答和复合地基整体平均固结度解答.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验证了固结解析解的合理性,并与现有的固结度解析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固结度解析解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较为吻合,计算精度高于现有的固结计算模型.采用基于等应变假设的固结计算模型分析路堤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计算结果偏大.
    • 张泰山
    • 摘要: 某电厂利用取水趸船取水供蒸汽轮机冷凝器冷却用水,泵船上安装有3台循环水泵,循环水泵的形式为水平中开泵,两台大泵一台小泵(两大一小)的配置,为开式循环,泵船最大取水能力16000t/h.运行方式为:夏季纯凝工况下为3台循环水泵同时运行;冬季供热工况为1台大泵运行.循环水泵安装在趸船的船舱内,为柔性基础.
    • 吴荣平; 白鸿柏; 路纯红
    • 摘要: 工程实际中,柔性基础上非线性隔振系统广泛存在,而振动特性的分析却严重制约着其应用与研究。基于柔性基础上含有三次非线性刚度的迟滞干摩擦隔振系统,首先采用振型分离的方法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结合增量谐波平衡法求解了系统在发生任意阶主振动情况下的响应;随后,以基频谐波项为基础,推得了系统力传递率的计算公式,并根据公式定性分析了隔振器各参数对系统力传递率的影响。发现,适当减小刚度系数,增大阻尼系数,增大静摩擦极限均可有效降低系统的力传递率。研究为该类系统的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借鉴。
    • 陈永辉; 王建军
    • 摘要: In the design of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of turboprop engine installation system, many design requirements such as vibration isolation efficiency, vibration mode decoupling and wing flexibility influence and so on must be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A design method of installation system based on elasticity center theory is proposed. Using this method,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a certain engine mounting system reduction ratio model are obtained, and the rigid-flexible coupling calc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combining FEA and Multibody dynamics software, Effect of Flexible Wing on Dynamic Performance of Installation System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iffness ratio of the wing to the shock absorber greatly affects the coupling of the vertical mode and the vertical vibra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damping of the wing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sonance response of the high frequency. The optimal stiffness ratio of the mounting system with better vibration damping effect is obtained. A vibration isolation design method of the mounting system considering wing stiffness is proposed.%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隔振设计需综合考虑安装系统的隔振效率、振型解耦、机翼柔性影响等诸多设计要求,该文提出了基于弹性中心理论的安装系统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获得了某型发动机安装系统缩比模型的设计参数,并联合使用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了其刚柔耦合计算模型,分析了柔性机翼对安装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翼与减振器刚度比对系统的垂向模态和垂向振动耦合影响较大,机翼阻尼对高频共振响应影响较大.进一步获得了安装系统取得较好减振效果时的最佳刚度比,提出了一种考虑机翼刚度的发动机安装系统隔振设计方法.
    • 李豫川; 翁泽宇; 唐杰; 游红武
    • 摘要: 在考虑基础柔性的情况下,用由机械阻抗给出的评价参数来评价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无法直观地反映基础的刚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建立柔性基础双层隔振系统力学模型,根据力传递率、插入损失、振级落差、传递功率流率和插入功率流率5种隔振效果评价参数的定义推导并给出它们的物理参数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可以直观反映基础刚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并基于一个双层隔振系统的实例,分别分析基础刚度取值对力传递率、插入损失、振级落差、传递功率流率和插入功率流率随激振频率变化的规律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对于柔性基础双层隔振系统,5种隔振效果评价参数对隔振效果的评价结果受基础刚度的影响各不相同,用力传递率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小,用插入损失和插入功率流率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有一些差异,用振级落差和传递功率流率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
    • 杨华
    • 摘要: 桩土应力比是复合地基设计中重要的一个参数,柔性基础下搅拌桩的桩土应力比特性与刚性基础不同.结合现场试验数据,总结了路堤下搅拌桩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对桩土应力比的取值进行了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