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楞严经》

《楞严经》

《楞严经》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学研究等; 《楞严经》的相关文献由15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海、刘洋、夏志前等。

《楞严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100.00%

总计:172篇

《楞严经》—发文趋势图

《楞严经》

-研究学者

  • 王文海
  • 刘洋
  • 夏志前
  • 宋道发
  • 张恨水
  • 明旸
  • 星云大师
  • 曹磊
  • 李兰所
  • 柴冰1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申婷
    • 摘要: 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在走着解经之路。可以说佛经诠释是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道路的。也正是在解经的过程中,中国本土佛教研究者创造了中国化的解经体例。而《楞严经》自唐代译出之后,便以其丰富的义理与独特的宗趣,成为中国佛教释经者关注的对象。查看宋代《楞严经》诸家注疏之释经,既有以台家“五重玄义”释经,又有以华严“十门分别”解经者。但毕竟是对一经的疏释,在科判等方面,也有相通之处。本文即对宋代《楞严经》注疏的释经模式予以考察。
    • 丁少帅
    • 摘要: 王安石今存墨迹甚少,刻本传《与著作明府书》《与颖叔书》,于《停云馆》帖得传。《澄清堂》《刘园集》翻刻《与著作明府书》。宋宣和内府藏《集句诗笔》,惜佚失。其书善用淡墨,与东坡浓墨相衬。纸本传仅两幅,一是藏于上海博物馆上博的《行书楞严经旨要》(荆公信佛,曾多次将田宅改为寺院),另一为《过从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过从帖》[1]。按刘金柱[2]推论,约在南宋中期,便很少看到荆公真迹了。
    • 闫伟
    • 摘要: 憨山德清在诠解老庄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老子观。晚明佛教三教圆融的思想特质、判释老庄学说重振佛教、与研老士人的交流互动成为憨山解老注庄的重要原因。立足于大乘佛教的五乘教法,憨山于境界与工夫两个层面将老子判入天乘位阶。《楞严经》与《老子》的思想会通是憨山以佛释老的重要方面,主要体现为“识”与“道”在宇宙本体与内在特征上的一致性。
    • 吴雅凌
    • 摘要: 宇,宙,宇宙,宇宙神,太阳神《维摩诘经》开篇讲佛国。佛告宝积曰,十方三世众生皆佛土也。旁听的舍利弗暗想,众生是佛土,然则佛土不净若此?佛知他动念,给他一句:盲者不见,岂是日月不净耶?问题是,我们用哪一种眼看世界?汉语中的"世界"一词得自佛经译家。《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和界分指时空,如更早时《淮南子》的宇宙论:"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 刘洋
    • 摘要: 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钟山,倾心佛禅,注解佛经,佛学修为造诣极高。他尤其偏爱《楞严经》,诗歌创作在语汇、事典、义理三个方面均与《楞严经》存在着丰富的联系。王安石的诗歌既有对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音"的继承,也有对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调"的开拓。《楞严经》与王安石诗的紧密关系,反映了诗人为宋诗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体现了宋诗"宋调"的风格特征。
    • 张栋鑫
    • 摘要: 文章首先对《楞严经》中"将"的28条用法进行筛选,并分类对其进行考察,力求更加详实地描绘出"将"动词词性虚化的脉络——由"将"字的单用>"将"作"率领义"并处于连动结构中>"将"作"持、拿义"并处于连动结构中>"将"处于工具式中>"将"处于广义处置式中>"将"处于狭义处置式中.并最后总结"将"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
    • 刘洋
    • 摘要: 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钟山,倾心佛禅,注解佛经,佛学修为造诣极高.他尤其偏爱《楞严经》,诗歌创作在语汇、事典、义理三个方面均与《楞严经》存在着丰富的联系.王安石的诗歌既有对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音"的继承,也有对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调"的开拓.《楞严经》与王安石诗的紧密关系,反映了诗人为宋诗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体现了宋诗"宋调"的风格特征.
    • 孙皓佳
    • 摘要: 幽溪传灯于晚明力弘天台教观,使得天台宗在当时呈现复兴之态.传灯作为天台宗僧人,一生对《楞严经》非常重视.其指出《摩诃止观》与《楞严经》遥相契合,并处处以《摩诃止观》的教观思想拟配《楞严经》中的义理.通过分析传灯融合《止观》与《楞严》之方式,发现其对《楞严经》的解读不是一个单向的诠释活动,而是一个交互的诠释过程.在这个交互的诠释过程中,《楞严经》不只作为诠释对象,其在某些地方已暗中成为诠释主体而对传灯的天台观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分析传灯对两部经典的融合,可以发现传灯本身的思想特色,即传灯虽然以山家正统自居,但是其实相观具有明显的山外派倾向,其思想体现出了很强的杂糅性.
    • 柴冰
    • 摘要: 多民族语文《楞严经》的翻译及流传呈现不同民族间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交流.乾隆皇帝以御制的高度推动了这一佛教经典的多语种化,并以官方颁发的形式使之供奉和研习于京城、热河、盛京、内外蒙古、西藏等处各主要寺庙,使《楞严经》得到了更广泛的流布.这是清代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史上的一桩盛事,于民族语文翻译史、文化交流史、民族史上都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大事,彰显出清朝统治者抚绥藏、蒙等信奉藏传佛教各少数民族的良苦用心.
    • 凌幸安
    • 摘要: 在宋代,《楞严经》通过僧人与文人、文人之间的互动往来这两个主要途径,向儒家知识分子展开了持久而影响深远的传播。诗人创作了大量与《楞严经》相关的诗歌,书法家也以书法作品来表达他们对《楞严经》的喜爱,更有少数士大夫著书立言表达他们对《楞严经》的独到领会。《楞严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宋代相当一部分儒家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面对苦楚世间的精神依靠。此外,《楞严经》也深刻影响着宋代儒士对先秦儒家经典的诠释。在北宋时期,开始出现了参考《楞严经》来解读《周易》《论语》的思想倾向,并逐渐流行开来。南宋之初出现的以禅解易的易学著作,正是这个理论动态的显著成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