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旅游

民族旅游

民族旅游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608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民族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7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9972篇;相关期刊312种,包括思想战线、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等;民族旅游的相关文献由667位作者贡献,包括文连阳、吴忠军、王佳果等。

民族旅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7 占比:5.18%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9972 占比:94.37%

总计:10567篇

民族旅游—发文趋势图

民族旅游

-研究学者

  • 文连阳
  • 吴忠军
  • 王佳果
  • 窦开龙
  • 陈修岭
  • 孙九霞
  • 马晓京
  • 韦俊峰
  • 周俊满
  • 张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丽; 宋河有
    • 摘要: 旅游地的民族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和开发者的关注。民族建筑在旅游场域中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文化景观、彰显多元旅游功能等作用。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内蒙古民族旅游地蒙古包为例,发现蒙古包作为民族建筑文化符号在旅游化利用实践中存在传统色彩褪化、文化符号躯壳化、旅游服务功能异化、衍生符号特色弱化等问题。要合理发挥民族建筑文化符号在旅游场域中的旅游功能,就应动静结合全面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同时避免过度符号化开发,避免对民族建筑文化符号的误读误用。
    • 陈明文; 严雷; 夏珺珺; 袁美玲; 武晓英
    • 摘要: 随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旅游业也日益重视,尤其是传统民族特色地区的旅游发展。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民族旅游地发展的研究缺乏从多角度的视角去看待并研究民族旅游地的发展。基于此,本课题以黎平肇兴侗寨和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通过这几个地区多方面旅游发展的状况分析,探讨现阶段民族旅游地面临的困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地旅游发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数据统计结果,结合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提出民族旅游地的发展建议,在促进现阶段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同时,也为民族旅游地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更多思路,进一步丰富了游客感知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何凤
    • 摘要: 榕江苗族蜡染纹样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蜡染的审美因素不仅有视觉感官艺术美、形式美,同时也拥有融合于生活、宗教、社会制度综合性审美。通过对榕江苗族蜡染抽象纹样与动物纹样的造型风格及审美寓意分析,从而探索民族旅游赋予榕江苗族蜡染新的价值意义。
    • 王佳果; 杨海鑫; 郑密
    • 摘要: 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框架,引入旅行生涯模式理论,构建了包括旅游者感知文化距离、感知新奇、感知文化风险、文化体验意愿和旅游经验等构念在内的模型,以2个典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广西龙脊梯田和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运用PLS-SEM工具检验结构模型,结果表明:1)认知阶段对情感阶段的影响显著,即TPCD正向影响感知新奇和感知文化风险,情感阶段对意动阶段的影响亦显著,即感知新奇正向影响文化体验意愿而感知文化风险负向影响文化体验意愿;2)感知新奇与感知文化风险在TPCD对文化体验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该结论验证了旅游者文化体验意愿产生的心理过程遵循CAC理论模型,这是一个认知影响情感进而影响行为意愿的递进过程;3)认知积累在认知阶段对情感阶段影响路径中的调节作用部分显著,即旅游经验负向调节TPCD对感知文化风险的正向影响,但在TPCD对感知新奇的正向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表明,感知文化距离在特定的国内旅游情境下同样对旅游者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文化距离研究的对象范围。
    • 郑密; 王佳果; 杨海鑫
    • 摘要: 文化距离对旅游者感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已成为旅游研究的前沿热点议题。文章以广西桂林龙脊梯田民族旅游村寨为案例地,通过旅游者感知文化距离测量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并引入旅游者感知吸引力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模型构建,分析文化距离以何种机制对文化体验意愿和主客交往意愿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距离只有通过感知吸引力的完全中介作用才能对文化体验意愿和主客交往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不同文化距离因素对旅游者感知吸引力有不一样的正向影响,其中最表层的文化因素影响最大。针对目的地决策者、旅游从业者和当地社区,提出如何利用文化距离提高主客交往质量、增强游客旅游意愿的相关建议。
    • 邓萍
    • 摘要: 目前国内旅游业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民族旅游需要提供差异化旅游体验来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推荐意向。课题组在理解体验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对广西三江程阳八寨的游客体验、推荐意向以及满意度进行调查,共收集358份有效问卷,使用SmartPLS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体验、娱乐体验和避世减压体验对推荐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避世减压体验的关系最强,满意度在教育体验、娱乐体验和避世减压体验与游后推荐意向的关系中发挥着互补性部分中介的作用;在审美体验与推荐意向的关系中,满意度发挥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 陈倩; 邓敏
    • 摘要: 实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以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案例地开展调查,通过熵权法对近十年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的进行测度和评价,发现其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参与机会不均衡、旅游发展效率有待提高、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增长率不稳定等问题。从机会公平、有效发展、成果分配均衡等方面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提出发展策略。
    • 秦菲菲
    • 摘要: 唐崖土司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这样独特的民族旅游地更应注重品牌的建设。文章从重视旅游消费者在民族旅游品牌价值共创中的作用,以体验为核心,以强化内部认同为抓手,推进品牌的持久性建设等方面讨论唐崖土司城的品牌化推进。
    • 郭鹏飞; 周祥东
    • 摘要: 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电影运用光影语言呈现民族风光进而为观众建构了对民族地区的认知图景。电影中的民族旅游地有着三重空间,即可感知的自然物质空间、充满构想的精神空间、连接现实与艺术的第三空间。真实性与体验虚拟性并存、被观看与凝视、民族文化表演化呈现是电影对这三重空间的视觉生产方式。从奇观化转向呈现原真的多元文化、注重“异托邦”体验核心是民族旅游地形象影视呈现的实践进路。
    • 刘宏芳; 明庆忠; 韩璐
    • 摘要: 以地方性生产为主线、以大理市双廊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历时性研究法,以标志性事件为断裂点将其发展分为初始期、探索期、剧烈变化期及整改提升期4个阶段,解析不同阶段地方性生产特征、效应及其发生机理。结果表明:民族旅游小镇地方性生产的主要力量是地方政府引导及新移民地方实践。初始期是政府主导下的官方塑造与自在呈现;发展期政府对地方景观建设有所引导,市场化、资本化力量逐渐介入;剧烈变化期在资本掌控下旅游情境中的地方性生产出现无序状态,政府规制效力甚微;整改提升期多重政策叠加优势显著,政府逐步建立起有力的话语体系、规制框架与行动方案,地方性彰显与生态保护、艺术气息注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传统文化复振一道共轭,呈现出良性“蝶变”态势。在经济欠发达的民族旅游小镇,民族文化与时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政府对旅游开发的理性管控起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