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胁迫

氮胁迫

氮胁迫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0013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作物学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崇左蔗糖业发展大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氮胁迫的相关文献由50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宗华、田国伟、冯琳等。

氮胁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0013 占比:99.87%

总计:60091篇

氮胁迫—发文趋势图

氮胁迫

-研究学者

  • 刘宗华
  • 田国伟
  • 冯琳
  • 刘扬
  • 卫晓轶
  • 吴培
  • 周小秋
  • 周晓罡
  • 唐旭
  • 姜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婷婷; 孟丽丽; 刘晓蕊; 陈有君; 刘坤雨; 袁昊田; 蒙美莲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氮代谢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分子机制,为马铃薯氮高效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氮高效马铃薯品种冀张薯12号和氮低效马铃薯品种尤佳70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式,设置低氮(3 mmol/L纯氮)和正常施氮(15 mmol/L纯氮)处理,在出苗后30 d测定植株的干质量、氮积累量及氮代谢相关酶(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并依托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利用DESeq进行差异基因分析,通过GO富集和KEGG Pathway数据库注释参与马铃薯氮胁迫响应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2种施氮量下冀张薯12号茎叶和根系的干质量、氮积累量以及NR、NiR、GS、GOGAT活性均高于尤佳70。与正常施氮相比,低氮胁迫下2个马铃薯品种茎叶和根系的干质量、氮积累量及叶片的NR和NiR活性均显著降低,根系的GS活性显著提高;尤佳70叶片的GS活性、GOGAT活性和根系的GOGAT活性均显著降低,冀张薯12号根系的NiR活性显著降低。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施氮量对比组中,尤佳70叶片和根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6173个和249个,冀张薯12号叶片和根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3455个和1990个。GO和KEGG结果显示,冀张薯12号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氮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生物过程,尤佳70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尤佳70和冀张薯12号根系中富集到氮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分别有1个和8个,叶片中分别有11个和8个。尤佳70和冀张薯12号叶片的氨基酸相关代谢途径中涉及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均是苯丙氨酸代谢,其中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酸-CoA连接酶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结论】在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冀张薯12号氮代谢相关酶活性较高,能减缓低氮胁迫对氮代谢的影响,进而保证较高的氮效率。
    • 赵阳; 石俊婷; 芮秀丽; 李佳佳; 魏多; 刘大丽
    • 摘要: 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而氮是影响甜菜产量的重要元素之一。为研究甜菜响应氮胁迫的机制,分析氮胁迫对甜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缺氮N0(0 mmol/L)、低氮N1.5(1.5 mmol/L)和复氮处理下,以适氮条件N10(10 mmol/L)为对照,测定0、12、24、48 h及复氮后24、48 h甜菜的根和叶中抗氧化酶活性及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低氮及缺氮处理导致甜菜幼苗根和叶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活性及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48 h达最大值。其中缺氮N0处理48 h后,与对照N10相比,甜菜幼苗根和叶中POD活性分别增加了214.21%和222.15%,SOD活性分别增加了85.67%和79.17%,GST活性分别增加了683.86%和258.23%;Pro含量分别增加了245.99%和205.57%;MDA含量分别增加了350.20%和129.17%。恢复供氮后,虽然各类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相比对照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可以推测,甜菜幼苗通过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来应对缺氮和低氮胁迫引发的氧化胁迫和渗透损伤。
    • 吴思滢; 黄炳耀; 潘东进; 岑英; 余林婵; 姚绍嫦
    • 摘要: 为探究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响应氮胁迫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添加外源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及NO清除剂[2-(4-carboxyphenyl)-4,4,5,5-teramethylimidazoline-1-oxyl-3-oxide,cPTIO],探讨外源NO对氮胁迫条件下的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岩藻黄素含量、油脂相对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缺氮会抑制三角褐指藻细胞的生长,显著降低叶绿素a(chla)含量与光合效率,降低岩藻黄素含量,增加脂质合成。与氮正常情况下相比,在缺氮条件下添加200μmol/L SNP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氮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与岩藻黄素积累的抑制,并能显著促进油脂的积累。在缺氮条件下添加50μmol/L cPTIO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及物质积累影响不大。本研究可为探明外源NO调控三角褐指藻响应氮胁迫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进一步提高逆境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生物量及促进成分积累量提供参考依据。
    • 朱满喜; 杨利艳; 张玉荣; 杨雅舒; 杨小兰; 王创云; 邓妍; 赵丽; 张丽光; 秦丽霞
    • 摘要: NLP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氮素吸收、转运和同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NLP基因在藜麦中的全基因组特征和表达模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藜麦基因组中鉴定出9个藜麦NLP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保守基序、系统进化以及在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藜麦9个NLP基因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每个成员含有4~5个外显子、3~4个内含子以及上游非翻译区;启动子中包含有大量激素和胁迫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其中,在CqNLP3和CqNLP4的启动子区域均预测到1个氮素响应元件GCN4.藜麦NLP蛋白长718~952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80.48~104.86 ku,等电点5.31~6.50;每个成员都含有RWP-RK和PB1共2个保守结构域,其在蛋白中的位置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保守基序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2个结构域的保守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9个藜麦NLP家族成员可分为ClassⅠ,ClassⅡ和ClassⅢ共3组,其在进化关系上与拟南芥的亲缘关系更近.在缺氮条件下,CqNLP2、CqNLP3、CqNLP5和CqNLP8表达受到抑制,低氮下则诱导表达;低氮处理后期,CqNLP9的表达量急剧增加.荧光定量PCR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后续CqNLPs基因克隆和氮素胁迫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 朱满喜; 杨雅舒; 杨小兰; 张芳; 杨利艳; 王创云
    • 摘要: 为揭示藜麦WOX基因家族的功能,为藜麦耐低氮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藜麦WOX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发育、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保守基序、组织表达和响应氮胁迫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藜麦中共有13个WOX转录因子,蛋白长度159~676 aa,相对分子质量18510~76730,等电点5.27~9.56;每个成员含有1~4个内含子及2~5个外显子,WOX蛋白都具有由34~60个氨基酸组成的Homeobox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显示,来源于拟南芥、水稻和藜麦的39个WOX基因分为3组,每一组都含有3个物种的家族成员,同一个物种的WOX基因具有更近的遗传距离.组织表达热图显示,藜麦WOX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明显,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种子和叶,在幼苗中的表达量最低.AUR62031363和AUR62035466对氮胁迫的响应最为显著.
    • 杨习武; 高云; 顾后文; 缪军; 谭文琛; 瞿培; 马玉巧; 贾丁菡; 周勇; 梁国华
    • 摘要: 利用一套以广陆矮为轮回亲本、日本晴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分别在高氮和低氮2种水平下对水稻苗期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种水平下,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株高、苗干重、根干重和总干重等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苗期水稻的生长是地下部与地上部协同作用的过程;同一性状在2种水平下亦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代换系群体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生长方向是一致的;共定位到2种水平下株高、根干重、苗干重、总干重和氮含量及其相对性状的35个QTL,其中高氮水平下13个,低氮水平下10个,高低氮相对性状12个;检测到2个QTL热点区,聚集了不同氮水平及其相对性状的多个QTL,如高氮水平下的株高QTL、苗干重QTL、总干重QTL,低氮水平下的株高QTL,高低氮相对性状的株高QTL、苗干重QTL、总干重QTL、氮素积累总量QTL。
    • 朱礼乾; 沈鑫健; 周上铃; 曾瑶; 彭良志; 付行政; 凌丽俐; 淳长品
    • 摘要: 【目的】对枳[Poncirus trifoliata(L.)Raf.]与‘资阳香橙’(Citrus junos Sieb.ex Tanaka)在氮胁迫下的无机氮含量、氮同化酶活性与基因表达进行研究,为深入揭示柑橘氮高效利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采用水培培养的枳与‘资阳香橙’幼苗为试材,进行正常氮水平(10 mmol·L-1,对照)、缺氮(0 mmol·L-1)和高氮(50 mmol·L-1)胁迫处理。【结果】(1)枳与‘资阳香橙’的氮累积量与对照相比,缺氮分别降低了46.6%和51.1%,高氮分别升高了50.4%和81.6%。(2)‘资阳香橙’各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大于枳,枳与‘资阳香橙’叶片中的硝态氮含量以及铵态氮含量各处理均呈高氮>对照>缺氮的趋势。(3)缺氮和高氮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枳与‘资阳香橙’叶片和根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脱氢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而高氮处理时枳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合成酶的活性与‘资阳香橙’相比被抑制的程度更低。(4)枳和‘资阳香橙’在氮胁迫下叶片中基因NR、NiR、GDH2的相对表达量比对照有明显下降;根系中基因NR、NADH1、NADH3、NADP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下降。【结论】氮胁迫显著抑制了枳与‘资阳香橙’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氮同化相关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枳在高氮处理下表现出更高的耐受性‘,资阳香橙’与枳相比有更高的氮吸收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