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南极

东南极

东南极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96篇;相关期刊38种,包括风景名胜、集邮博览、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东南极的相关文献由19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晓春、刘小汉、赵越等。

东南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7.7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096 占比:92.18%

总计:1189篇

东南极—发文趋势图

东南极

-研究学者

  • 刘晓春
  • 刘小汉
  • 赵越
  • 任留东
  • 孙立广
  • 黄费新
  • 方爱民
  • 王彦斌
  • 琚宜太
  • 俞良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健民; 王伟; 赵越; 刘晓春; 陈虹; 董晓朋
    • 摘要: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兰伯特裂谷东缘普里兹湾东岸,该地区主要出露一套麻粒岩相变质岩,前期对原岩时代、 变质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于变质杂岩的层序和变形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总体成层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拉斯曼岩群,并将其划分成6个岩组,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变质程度均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拉斯曼丘陵地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总体上构成往北东东方向翘起的复式向斜构造,几个岩组的分布也显示由东向西逐渐变新.东部米洛半岛一带明显叠加了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拉斯曼岩群经历了6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包括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D1)、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期变质变形作用(D2,D3,D4,D5)以及中新生代伸展作用(D6).目前岩石中保存的主变形面理是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构造热事件的复合型面理,主要是泛非事件形成,格林维尔期变形面理呈残留状.综合拉斯曼岩群变质年龄及早古生代进步花岗岩体形成时代,认为D2~D5变形时代为550~500 Ma左右.因此,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变形特征显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重要的造山作用,以及冈瓦纳大陆的裂解.
    • 李淼; 刘晓春
    • 摘要: 东南极南查尔斯王子山条带状含铁建造(BIF)产于鲁克山古元古代鲁克群的底部,总厚400 m,矿体厚度30~70 m,铁矿平均品位33.5%.该条带状含铁建造形成过程可能与变质火山岩有联系,在成因分类上属于苏必利尔湖型含铁建造和阿尔戈马型含铁建造之间的过渡类型.高精度航磁测量在鲁克山圈定出宽约10 km的北、 南两条磁异常条带,延长分别约为50 km和60 km.据此初步建立该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预测模型,圈定了含铁建造的资源分布范围,最终估算出铁矿石可开采的资源量大于百亿吨.
    • 刘晓春; 赵越; 王伟; 陈龙耀; 郑光高; 刘健; 王亚飞; 任留东
    • 摘要: 东南极地盾(克拉通)中的太古宙陆核主要分布在面向印度洋扇区的内皮尔山、 南查尔斯王子山、 赖于尔群岛和西福尔丘陵,在面向澳大利亚、 非洲和太平洋扇区只零星出露.这些古陆核被早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期)造山带所分割,它们具有不同的早期演化历史和后期改造过程,并且产于不同扇区的陆核与相邻冈瓦纳陆块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对东南极古陆核开展系统的冰上和冰下地质调查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查明太古宙岩石(物质)的时空分布、 岩石成因、 源区性质、 构造属性及其变质改造历史,进而构建东南极古大陆从初始成核到最终聚陆的历史框架,这将弥补地球早期演化研究领域的南极短板,同时也必将促进地球早期演化研究领域的发展.
    • 王彦斌; 王浩; 任留东; 焦永艳; 仝来喜; Ian S WILLIAMS
    • 摘要: 东南极Windmill群岛变质杂岩经历的变质和岩浆事件与西澳大利亚Albany-Fraser造山带在时间上相对应,并可能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拼合有关.Windmill群岛Bailey半岛的镁铁质片麻岩(角闪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磁铁矿-锆石)被认为具有较早的形成年龄,其中还出露属于正片麻岩的淡色片麻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锆石).对这两种片麻岩中的锆石分别进行了SHRIMP U-Pb年龄测定,首次获得该区镁铁质片麻岩锆石核部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1403±28 Ma,该年龄记录了本区中元古代早期岩浆事件,这是Windmill群岛地区记录的最早一期岩浆事件,可能受到了东部莫森大陆(Mawson Continent)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铁镁质片麻岩锆石增生边的年龄为1318±34 Ma,则记录了早期构造热事件.淡色片麻岩中锆石核部年龄为1257±51 Ma,与Bailey半岛的片麻状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侵位年龄一致,共同记录了该区的一期岩浆活动.淡色片麻岩中锆石增生边的年龄为1197±26 Ma,记录了晚期的变质事件.这些新的年龄数据强烈支持1375~1151 Ma期间东南极Windmill群岛与西澳大利亚Albany-Fraser造山带相连接的构造模型,同时也为罗迪尼亚超大陆拼合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
    • 仝来喜; 刘兆; 王彦斌
    • 摘要: 茹尔群岛(又称赖于尔群岛)位于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的东部边缘,是一个由太古宙和中元古代岩石组成的复合高级变质地体.中元古代岩石是含有富Fe-Al的含石榴子石-矽线石的费拉副片麻岩组合,经历了格林维尔和泛非两期变质作用.太古宙正片麻岩是含有富Mg-Al的含假蓝宝石的超高温泥质麻粒岩组合(梅瑟副片麻岩组合),主要由经历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含假蓝宝石的泥质麻粒岩、 富Mg的石榴子石-矽线石泥质片麻岩、 斜方辉石-矽线石石英岩、 含石榴子石镁铁质麻粒岩和钙硅酸盐麻粒岩等组成.其中,含假蓝宝石泥质麻粒岩中石榴子石变斑晶和矽线石集合体(蓝晶石假象)周围分别发育峰期后由假蓝宝石+斜方辉石和假蓝宝石+堇青石后成合晶组成的典型减压结构.含石榴子石镁铁质麻粒岩中石榴子石变斑晶周围则发育峰期后由斜方辉石+斜长石后成合晶组成的典型白眼圈减压结构.不同研究者得出了具有不同超高温峰期条件、 峰期前及峰期后演化历史、 不同形式的顺时针变质P-T轨迹.对超高温变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构造背景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有认为超高温变质事件发生于格林维尔期(~1000 Ma)并与碰撞造山和弧岩浆作用有关,也有研究认为发生于泛非期(~590 Ma或~530 Ma)并与普里兹造山及冈瓦纳大陆聚合有关.因此,为理清该区超高温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历史和构造背景,需要对其进一步进行详细深入的矿物组合-变质结构分析、P-T轨迹重建及高精度的锆石-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并进行区域上对比.
    • 刘建民; 刘晓春; 赵越; 张拴宏; 徐刚; 董树文; 毛骞; 陈柏林
    • 摘要: 发育在东南极普里兹湾西南部哈姆峰地区麻粒岩相花岗质片麻岩中的假玄武玻璃沿着近东西向断裂带分布.显微构造特征表明,该地假玄武玻璃基质中普遍发育球粒结构及树枝状、 放射状-针状等不同形状及组合的矿物微晶体,说明这些假玄武玻璃是地震断层快速滑移过程中摩擦熔融作用的产物.假玄武玻璃中的微晶体矿物组合大体分为两种,它们分布在构造带不同地段:一种是以"紫苏辉石+斜长石"组合为主,分布于构造带东北部地段;一种是以"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的组合为主,分布于构造带西南部地段,说明沿构造带不同部位构造环境及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同时,微晶体中富铝紫苏辉石的存在,表明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及其后期的结晶过程可能处于高温(麻粒岩相)的构造环境下.假玄武玻璃的基质全岩K-Ar年龄为878.1±16.8 Ma,全岩40 Ar/39 Ar年龄谱系中所记录的年龄值主要集中在925~626 Ma.结合区域对比看,假玄武玻璃应该形成于格林维尔期构造事件.
    • 宗师; 任留东; 武梅千
    • 摘要: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是普里兹湾基底岩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普里兹湾高级区组成与演化的理想对象.本文对拉斯曼丘陵米洛半岛地区的夕线石榴二长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地质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夕线石榴二长片麻岩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堇青石+斜长石+钛铁矿+夕线石+石英±黑云母±钾长石,经历了格林威尔期(~980Ma)高温变质,其峰期阶段(M1)的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斜长石+钾长石+钛铁矿+夕线石+石英,变质温压条件为:~820°C、~9.6kbar.夕线石榴二长片麻岩的岩浆锆石比变质锆石具有更低的LREE和更高的HREE含量,其原岩的沉积年龄不早于~1073Ma,物源主要为中元古代岩浆岩(S-型花岗岩).拉斯曼丘陵在格林威尔期经历了陆-陆碰撞,进而快速折返、剥蚀作用的过程.
    • 朱江萍; 谢爱红; 丁明虎; 赵聪; 郭晓寅; 胡婉嫔; 徐冰; 秦翔
    • 摘要: 201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以下简称"中国再分析产品")CRA Interim,通过对比CRA Interim气温资料与中国在南极考察区域中山站-Dome A断面气象站实测2m气温、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产品(以下简称"欧洲再分析产品")ERA Interim和ERA5相应的气温资料,分析了CRA Interim气温在东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三种再分析产品均能反映研究区域的气温变化,均具有一定适用性,但是都存在一定偏差且适用性存在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CRA Interim、ERA Interim、ERA5对中山站-Dome A断面气温的解释方差分别为81.3%、87.1%、87.2%。中国与欧洲再分析产品对日均值与最低温的反演都呈现负偏差,CRA Interim对最高温的反演表现为负偏差(-1.8°C),欧洲再分析产品则表现为正偏差(ERA Interim和ERA5偏差分别为0.5°C和0.8°C)。中国与欧洲再分析产品在位于冰盖边缘的中山站适用性最好,位于冰盖内陆的Dome A次之,对Eagle站气温的反演偏差较大。三种再分析产品对冬季气温反演最差,ERA Interim对秋季气温反演最好,CRA Interim和ERA5对夏季气温反演最好。CRA Interim、ERA Interim、ERA5对极端低温事件发生时最低温的解释方差分别为46.1%、76.9%、87.3%,对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时最高温的解释方差分别为59.9%、65.1%、73.6%,极端事件发生时ERA5对极端气温的反演更为准确。2016年9月3日-13日极端低温事件主要受冷高压的影响,7月25日-8月6日极端高温事件主要受暖低压和暖舌的影响。CRA Interim能够反演东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的气温及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但对风场尤其是中山站风场的反演不准确。与欧洲再分析产品相比,CRA Interim在中山站-Dome A断面的适用性较低,三种再分析产品中ERA5更适于南极极端天气与气候的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