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泥基材料

水泥基材料

水泥基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22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6篇、会议论文140篇、专利文献690908篇;相关期刊268种,包括材料导报、粉煤灰综合利用、混凝土等; 相关会议104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交流会暨中国(深圳)建设工程测试及质量大会、第十六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高性能混凝土专题)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等;水泥基材料的相关文献由455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加平、钱春香、赵海涛等。

水泥基材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6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4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90908 占比:99.85%

总计:691954篇

水泥基材料—发文趋势图

水泥基材料

-研究学者

  • 刘加平
  • 钱春香
  • 赵海涛
  • 蒋正武
  • 马一平
  • 马保国
  • 芦令超
  • 孙伟
  • 蒋林华
  • 程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振地; 王玲; 郭杰; 庞立; 鲍志江
    • 摘要: 为研究水泥基材料3D打印制品的强度各向异性,制备了具有不同材料组成的3D打印试件。通过测试打印试件在垂直和平行于打印方向上的力学性能,发现水泥基材料3D打印试件存在强度各向异性,提出了定量表征强度各向异性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抗压强度各向异性的规律。养护龄期对强度各向异性的影响相比材料组成的影响更明显。抗折强度各向异性的绝对值在20%左右,并未发现明显规律。
    • 王凯; 陈繁育; 常洪雷; 左志武; 刘健
    • 摘要: 为研究双掺矿物添加剂对水泥基材料早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利用硅灰、偏高岭土、生石灰、膨胀剂及Na_(2)CO_(3)通过两两复掺的形式对10%(质量分数)的水泥进行置换,通过裂缝观测和透水试验评定了九种双掺配比的试件分别在浸水养护和标准养护环境下的修复规律,并测定了浸水养护前后的抗压强度。结果表明,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双掺试件的裂缝宽度及透水系数均逐渐减小,且在浸水环境下的修复效果优于标准养护环境下的修复效果;生石灰分别与硅灰、偏高岭土复掺的试件的裂缝修复效果较好,效果最好的是生石灰与偏高岭土复掺的试件,其在浸水环境下的28 d裂缝修复率可达100%,透水性恢复率可达80%;浸水修复28 d后试件的抗压强度可提升10%~30%,达到无损伤试件强度的60%~80%,且强度提升效果与裂缝宽度及透水系数的修复程度相关性较高;含生石灰的双掺试件的主要修复产物为碳酸钙、氢氧化钙和含Mg化合物,其与硅灰、偏高岭土复掺后的修复产物还有水化硅酸钙、水化硅铝酸钙和一些铝相化合物。
    • 周玥; 朱哲誉; 徐玲琳; 王中平; 周龙
    • 摘要: 受限于传统表征方法的能力,在建立硅酸盐水泥最主要的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C-S-H)理论模型时获取的化学组成、结构参数等信息多是基于水泥颗粒群的测试结果。由于C-S-H的组成和结构极易受水化环境影响,C-S-H结构和组成的量化研究有待进一步优化。光镊技术作为一种可实现微小粒子无损捕获的技术,已被用于多个领域的单颗粒研究。将光镊技术引入水泥基材料领域,观测单个水泥颗粒的水化,有利于实现其水化条件的精准控制,降低不同颗粒间的相互影响。利用光镊技术从微米和纳米尺度直接获取C-S-H的形貌特征、化学组成及结构参数等信息,为进一步优化C-S-H纳米结构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按照捕获精度的不同,光镊技术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常规远场光镊。多适用于捕获微米级粒子。其捕获对象以生物细胞为主,逐渐向有机和无机材料领域拓展。(2)近场光镊。利用近场光学的倏逝场,突破了传统衍射极限限制,实现了微米及亚微米尺度粒子的捕获。(3)纳米孔径光镊。主要基于自诱导反作用力(SIBA)效应,使得捕获精度提升至纳米尺度,降低了激光功率,减小了热损伤,丰富了光镊技术可操控的对象。目前三种光镊技术的捕获介质满足液体、气体与真空环境,捕获对象包含有机粒子、无机粒子和金属粒子等,理论上可满足各领域的研究要求。光镊技术能否捕获微粒与激光波长、光束功率、捕获介质、微粒性质等诸多因素相关。微粒性质主要与其折射率有关,折射率越大越有利于产生拉力,即梯度力。本文统计了已经实现捕获的部分微粒的性质,其物质折射率涵盖0.30~2.86。对水泥颗粒而言,其折射率在1.7左右,静止空气的捕获介质不会影响水泥水化,毫瓦级的捕获功率不足以损伤水泥颗粒,因此理论上可实现稳定捕获。本文综述了光镊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了其应用对象、操作环境以及操作精度的异同,提出了光镊技术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 张迎忠; 储洪强; 秦昭巧; 曾有旭; 徐金霞; 蒋林华
    • 摘要: 镀镍碳纤维水泥基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感知性,可广泛地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领域。试验选用净浆试件,表征与测试了不同纤维长径比和纤维取向的试件的抗压、抗折强度以及电阻率和压敏性。结果表明: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增大,镀镍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压敏性能先提高后降低,电阻率逐渐降低;与非定向试件相比,定向纤维试件的抗压、抗折强度以及导电性和压敏性均有所提高;其中,纤维长径比为900的定向镀镍碳纤维水泥净浆的力学及电学性能最佳。
    • 牟丹; 安巧霞; 杨子莹; 史雨奇; 唐子寒
    • 摘要: 为了改善棉秆纤维与水泥基材料的相容性,提高复合材料的早期力学强度,利用氢氧化钠(NaOH)溶液对棉秆纤维进行改性,并制作改性棉秆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改性棉秆纤维掺量对复合材料新拌工作性能、早龄期力学性能以及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改性棉秆纤维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被有效脱除,棉秆纤维与水泥基体胶结情况较好。改性后的棉秆纤维在1%~5%掺量内,棉秆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坍落度随着棉秆纤维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改性棉秆纤维掺量为3%时,相比未改性的棉秆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其28 d抗折强度提高了61%,为6.3 MPa,抗压强度为33.5 MPa。
    • 曾昊; 谭幸淼; 梁超锋
    • 摘要: 花岗岩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泥浆,废泥浆的随意倾倒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利用花岗岩废泥浆制备花岗岩废砂粉,并将其作为细骨料和胶凝材料应用于水泥基材料中。本文概述了花岗岩废砂粉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花岗岩废砂粉分别作为细骨料和胶凝材料,对水泥基材料的工作性、力学性能、抗渗性、抗硫酸侵蚀、抗硫酸盐侵蚀以及抗钢筋锈蚀等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分析了掺花岗岩废砂粉水泥基材料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这为花岗岩废砂粉的高效和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持。
    • 潘宜健; 王政; 刘雨时
    • 摘要: 采用碱溶液浸泡和煮沸对椰壳纤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处理时长对椰壳纤维吸水率、表面形貌、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表面静摩擦力的影响,并将预处理椰壳纤维掺入到水泥基材料中,研究了预处理椰壳纤维对水泥基材料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处理椰壳纤维相比,煮沸处理2 h或碱处理5 h后,椰壳纤维的吸水率分别降低了40.25%、48.56%,拉伸强度分别降低了3.26%、5.54%,弹性模量分别降低了8.71%、3.32%,表面静摩擦力分别提高了209.41%、262.35%;采用浓度为15%的有机硅烷溶液浸泡预处理椰壳纤维后,再将预处理椰壳纤维分别按质量比m_(碱处理)∶m_(煮沸处理)=3∶1、m_(碱处理)∶m_(煮沸处理)=1∶1混掺时,水泥基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较空白组分别提高了76.08%、68.04%。
    • 王思月; 王学志; 孔祥清; 贺晶晶; 辛明
    • 摘要: 石墨烯(G)/氧化石墨烯(GO)以其优异的力学、导电以及导热性能在改善水泥基材料力学以及功能性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这些纳米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难以分散,限制了它们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实际应用。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将纤维同这些纳米材料复掺到水泥基材料中,其分散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材料在水泥基中分散问题、水泥水化过程、力学性能、功能性、耐久性能等5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和其他纤维混杂对于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影响,对今后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 万洋; 余剑英; 何鹏; 曾尚恒
    • 摘要: 以热膨胀微球、石蜡和石墨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快速修复混凝土裂缝的新型微波加热自修复功能材料(MHSFM)。研究了热膨胀微球掺量对MHSFM体积膨胀率的影响,测试了在微波作用下MHSFM和掺加MHSFM砂浆的升温速率,评价了MHSFM掺量对砂浆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和自修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HSFM的体积膨胀率随着热膨胀微球掺量增加而增大。在微波作用下,砂浆的升温速率随MHSFM掺量的增加而明显加快。MHSFM对砂浆的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会显著增强砂浆的自修复性能,掺加12%(质量分数)MHSFM的砂浆在微波作用下可快速愈合0.53 mm的裂缝。
    • 李承诺
    • 摘要: 普通硅酸盐水泥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石灰石粉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降低单位体积混凝土中水泥熟料的用量,达到经济环保的目的。但近年来随着对于碳硫硅钙石型硫酸盐侵蚀案例的深入研究,碳酸盐类辅助性胶凝材料的应用前景不明。热力学计算模拟了石灰石粉对于水泥胶凝体系中水化产物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水泥胶凝体系中使用10%以下的石灰石粉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并不会增大碳硫硅钙石型硫酸盐侵蚀的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