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驱

水驱

水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36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21473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石化节能、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二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青年学术交流会、第21次全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发展研讨会、2007年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应用研讨会等;水驱的相关文献由3348位作者贡献,包括金佩强、俞启泰、冯其红等。

水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1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1473 占比:99.60%

总计:222361篇

水驱—发文趋势图

水驱

-研究学者

  • 金佩强
  • 俞启泰
  • 冯其红
  • 傅礼兵
  • 范子菲
  • 赵伦
  • 王庆昌
  • 张先敏
  • 倪军
  • 王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茜; 屈亚光; 吴家坤; 赵宇
    • 摘要: 注水开发的老油田在注水开发的中后期会出现含水率高、产油量低等问题,因此对于水驱优势通道的识别成为了中高含水阶段主要的研究目标。基于对前人文献的调研,发现识别优势通道的方法主要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了解优势通道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其包括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注水强度、原油黏度、岩石骨架结构等因素。储层连通性评价是油田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介绍了井间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建立井间动态反演模型定量分析油藏井间连通性,运用Rdos模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油藏井间连通性、识别优势通道,对油田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汪周华; 王涛; 刘辉; 李楠; 朱光亚; 郭平
    • 摘要: 基于伊拉克哈法亚油田Khasib油藏油气水分布特征,设计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不同驱替方式、驱替参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边部注水驱替时,先期衰竭开采有利于气顶弹性膨胀,形成“上压下顶”的立体驱替作用,驱油效果较好;顶部注气、边部注水气水协同驱替时,注入时机对高、低部位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不同,考虑整体驱油效率,注入压力应大于原油饱和压力;推荐两种驱替方式合理注入时机为20~25 MPa。注入速度对不同注入介质影响规律一致,适当降低注入速度,有利于驱替前缘稳定,延缓注入介质突破,改善驱油效果,实验条件下水驱合理注入速度为0.075 mL/min,气水协同驱替合理注水速度0.15 mL/min、注气速度0.10 mL/min。气水协同驱替有利于高部位原油产出,原油采收率比边部水驱方式高5.0~14.8个百分点,推荐为Khasib油藏中后期合理开发方式。
    • 冯雪钢; 岳湘安; 安维青; 邹积瑞
    • 摘要: 基于润湿指数(WI)为-0.7~0.7的2种具有可对比性的特低渗透和中高渗透人造仿真岩心,探讨润湿性对其水驱特性影响的主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与中高渗透均质岩心相比,润湿性对水驱特性影响趋势相似;岩心的亲油性和亲水性越强(越偏离中等润湿),水驱前缘突破速度越快,平均含水上升速率越大,水驱平衡压力梯度越高,无水驱油效率和极限驱油效率越低。特低渗透与中高渗透岩心润湿性对水驱特性影响的差异体现在特征参数量值的影响幅度上:润湿指数对特低渗透岩心平均含水上升速率、水驱平衡压力梯度、极限驱油效率等的影响幅度远高于中高渗透岩心。与中高渗透油藏相比,特低渗透油藏的水驱特性对润湿性更敏感;特低渗透油藏的润湿性从油湿向中等润湿转变对于提高水驱油效率的技术潜力远大于中高渗透油藏。
    • 石军太; 张龙龙; 羊新州; 洪舒娜; 李星浩; 李文斌; 鲁家国
    • 摘要: 边水气藏水平井见水后产量下降,准确预测见水时间有利于选择合理的开发及配产方式、提高边水气藏采收率。考虑水侵速度、储层倾角及气相非达西效应等因素,建立边水气藏水平井见水时间预测模型;计算P边水气藏W井的见水时间,与未考虑水侵速度等因素的见水时间对比,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侵过程中,水质点向井底移动的速度为水侵速度与舌进速度的迭加,存在一个临界边界可将水质点运移过程分为纯水侵阶段和水侵迭加舌进阶段;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见水时间基本吻合,相对误差为-5.9%,验证模型可靠性;对见水时间产生正向影响的因素为储层有效厚度、储层倾角、水平井长度及水平井与气水边界的初始距离,产生负向影响的因素为水侵速度及气井产量,气相非达西效应影响甚微;影响水平井见水时间的主要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气井产量、水侵速度、水平井与气水边界的初始距离、储层有效厚度、储层倾角和水平井长度。该结果为边水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 郑勇
    • 摘要: 现河低渗油藏孔喉半径小、渗透率低,低孔低渗区域水驱动用差,常规增注手段无法满足开发需要。针对该类问题,文章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微观孔隙渗流、增注机理及矿场应用基础上,基于典型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储层微观孔隙认识、黏土矿物构成分析,通过酸岩溶蚀试验、电镜扫描、数字岩心建模等技术方法,形成了低孔低渗油藏分级溶蚀增注模式,优选评价了酸液体系及用量配比,实现扩大渗流通道、增进孔隙连通的目的。矿场实践证明,该技术取得了低孔低渗砂岩油藏增注技术的突破,有效提高了水驱动用程度,对同类油藏水驱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 杨学文; 汪如军; 邓兴梁; 李世银; 张辉; 姚超
    • 摘要: 在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组合地质特征与储集单元划分分析基础上,制作了2种物理模型,开展了注水驱油物理模拟试验;探索了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复杂流动条件下的注水驱油机理,建立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渗流和自由流共存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并据此开展了矿场注水先导试验,评价注水提高采收率实施效果。研究表明: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元可划分为强天然能量连通型、弱天然能量连通型和弱天然能量孤立型3种主要类型;断控缝洞体断裂(裂缝)活动性指数可有效表征储集层连通性,预测注水连通受效方向;断控碳酸盐岩油藏渗流和自由流共存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可定量描述缝洞体中流体的流动规律;断控缝洞体注入水受岩性体毛细管力作用弱,油水运动主要受重力主导;依据缝洞空间连通结构和井储空间配置关系提出的单井注水吞吐替油、单元注水驱油、单井高压注水开发方式经矿场先导试验证实,注水重力驱油效果明显。
    • 张菁; 谭锋奇; 王晓光; 秦明; 黎宪坤; 谭龙
    • 摘要: 通过一系列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合微米CT扫描结果,对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驱与聚合物驱的微观孔隙原油动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驱主要动用大于20μm孔隙的原油,对小孔隙原油的动用程度比较低,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连片状分布为主,赋存在小于20μm的孔隙中,水驱油效率为41.4%;聚合物驱主要动用8~20μm孔隙中的原油,对小孔隙原油的动用程度比较高,聚驱后连片状剩余油大量减少,主要以孔隙角隅状剩余油为主,赋存在小于10μm的孔隙中,聚合物驱油效率达到79.4%。在水驱油的基础上可以将油藏采收率提高38%。聚合物驱对水驱后小孔隙原油的有效动用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方式,成为注水老油田稳产增产的重要技术手段。
    • 孙晓红
    • 摘要: 地面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能耗井点随之增加。为遏制地面系统能耗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分析集输系统耗气现状,剖析影响天然气消耗增长的关键问题,寻求降低集输系统天然气消耗的解决对策,深度挖掘节能潜力,最大程度降低系统能耗。采取降低系统用水、控制辅助用能、优化设备运行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节气效果显著,年减少天然气消耗4345×10^(4) m^(3),节约生产运行费用2440万元。
    • 康凯; 吴金涛; 刘斌; 卢美月; 龚小龙
    • 摘要: 针对渤海Q油田进入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双高”阶段的稳产难题,提出了强化开采调控方法,通过合理提高生产压差,提高层内水驱动用程度。基于对层内非均质性以及驱动压力梯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分析,从低渗透率储层有效动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不同井距下合理生产压差与流度的关系图版。应用该图版,提出渤海Q油田生产压差从2.0 MPa提高至5.0 MPa。该方法在渤海Q油田取得较好的成效,单井“降水增油”效果明显,实现日产量连续5年稳产200 m^(3)/d,油田采收率提高4%。该方法能为后续油田开发提供借鉴。
    • 宋传真; 马翠玉
    • 摘要: 基于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的认识,建立了概念缝洞结构模型和实际地质模型,采用流线模拟方法探讨了各模型的油水流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塔河油田孔、洞、缝空间结构复杂,可分为未充填溶洞、部分充填溶洞、全充填溶洞和裂缝贯穿充填溶洞等4种,不同类型储集体生产特征差异大,井间连通性较好,但横向驱替弱。(2)研究区不同缝洞结构模型内油水流动规律不同,未充填溶洞内流体均匀流动,在底水驱替下油水界面呈现水平抬升特征;部分充填溶洞在下部充填区表现为底水锥进特征,而上部未充填区油水界面趋于水平抬升,水封下部溶洞内的剩余油;全充填溶洞与砂岩油藏油水流动特征一致,底水锥状驱替;中大尺度裂缝穿过充填溶洞时,裂缝为油水流动的高速通道,呈现裂缝水窜特征,在油井钻遇的充填洞一侧沿缝面到井底呈水锥特征,而缝外侧溶洞内原油基本未动用,为高角度裂缝屏蔽剩余油。(3)研究区在天然能量开发条件下,流体流动仅受井周有效储集体发育规模控制,以垂向流动为主,单井有效动用范围局限;多井生产时,井间流线仅在油水界面以下相连且分布范围较广,井间干扰少;注水开采期间,井间流线仍以垂向分布为主,仅在底部统一水体位置注采时,井间连接较好,注入水横向驱替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