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采出程度

采出程度

采出程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5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9220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天然气学术年会、第三届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第七次东海油气勘探开发研讨会等;采出程度的相关文献由1194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海、石立华、刘学伟等。

采出程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4 占比:4.29%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9220 占比:95.51%

总计:9653篇

采出程度—发文趋势图

采出程度

-研究学者

  • 唐海
  • 石立华
  • 刘学伟
  • 叶锋
  • 杨正明
  • 杨胜来
  • 殷代印
  • 高文君
  • 吕栋梁
  • 闫文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智强; 祝晓林; 王永平; 文佳涛; 刘超
    • 摘要: 为了优选气驱油藏的开发措施,提高其开发效果,需要准确判断不同措施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达西定律、物质平衡方程和油气两相渗流的幂函数关系将气油体积比与采出程度联系起来,推导出关于气油比、采出程度和采收率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稳定渗流条件下气油体积比随采出程度呈对数增长的客观规律,可通过气油体积比和采出程度的变化判断气驱油藏开发效果的变化趋势。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根据气油体积比和采出程度关系图版可有效地评价气驱油藏的开发效果。通过矿场实践,对气驱油藏全寿命开发策略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适用于该类油藏的“控、卡、提、加密”全寿命生产管理策略。
    • 何伊丽; 郑艳; 魏亮亮; 郭恒星; 雷文慧
    • 摘要: 本区块气藏地质状况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有效砂体规模小连续性差,本文通过对气藏储层、采出程度的研究,精细开发储量计算、对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气藏采收率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朱明霞; 石立华; 薛颖; 文静; 李森; 刘明军; 辛翠平
    • 摘要: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注水开发油田指标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目前国内常用的水驱特征曲线对油田实际生产指标预测时产生较大偏差的问题,为了准确表征注水开发过程中的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变化规律,运用油水两相渗流理论推导了一种新型水驱特征公式,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渗透类型油藏的水驱特征曲线;在此基础上,根据延长油田22个注水开发单元的实际生产数据,拟合出了地质储量与直线段斜率的关系图版,使其更符合实际油田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公式将标准童氏图版公式中的固定系数7.5修正为由相渗曲线和含油饱和度决定,可以预测不同渗透率油藏的采出程度和含水率变化规律;2)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出现直线段后,含水率从50%上升到98%,在这个含水阶段里,采出程度差值不是一固定常数。应用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对延长油田W区块地质储量和含水率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5.2%和2.1%,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该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和注采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张希胜; 杨胜来; 张政; 李帅; 王萌; 袁钟涛; 邓惠
    • 摘要: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埋藏较深,溶洞和裂缝发育,开发中会出现明显的应力敏感问题。文中应用TC-180型气藏超高压多功能驱替系统对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影组四段岩心进行储层条件下的应力敏感实验,使用定围压变内压实验方法精确模拟实际气藏开发,得到应力敏感变化规律;基于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分析了应力敏感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的压力公式,定量分析了应力敏感对气井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生产措施;运用渗透率时变方法模拟了高石梯-磨溪区块应力敏感对开发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四段储层岩心应力敏感程度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石英体积分数越低,黏土矿物体积分数越高,碳酸盐岩的应力敏感性就越强。高压压汞实验结果表明:当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孔隙半径分布在16~40 nm时,应力敏感性强;当大孔分布频率较高时,应力敏感性弱。数值模拟过程中,模型考虑应力敏感时,气藏稳产年限降低,气藏整个开发周期的采出程度降低5百分点。该研究对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四段气藏产能评价以及生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李生青
    • 摘要: 托甫台区块奥陶系油藏位于阿克库勒凸起西南倾末端。多期构造运动的隆升、挤压等作用造就了类型多样的断裂体系及其伴生构造形态,形成一系列不同级次、多期叠加的断裂系统。其中,TP12CX断裂带是区内规模最大的Ⅰ类断裂带,TP37井区位于TP12CX北东向主干断裂南段。根据结构张量属性刻画,TP37井区断溶体具有明显的分隔特征,沿着TP12CX断裂走向由北至南划分为五段。通过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现开发阶段井网平面储量动用状况,认为位于4、5段中间的W2井以南仍有井控低动用储量,W2井可向南部侧钻,生产后期与南部5段邻井建立注采井网。
    • 宜海友; 宁涛; 李硕
    • 摘要: 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与自身地质条件有关,但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加深远.人为主观因素选择的开发方式决定了一个区块最终采收率的大小.因此,及时有效的调整开发方式,为最终提高采收率打下基础,是重中之重.文章从可采储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采出程度以及水驱指数进行预测油区进行小规模注水对区块整体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油区目前的开发效果及对今后的预测,并对目前进行规模注水后区块的开发效果及措施改造效果进行了评价,为下一步油区的水驱开发指明了方向.
    • 刘北; 李丽雄; 李树德; 朱丽红; 李佳华
    • 摘要: 百色盆地田东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勘探开发难度大、技术薄弱、投资成本高.通过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地震解释技术、油水层测井解释技术、油藏地质描述技术与储量计算方法,建立小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应用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编制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扩边及调整方案、采用注水驱与边水驱相结合的开发和调整方式、以平台式钻井多井1管集输简化钻采与集输工艺、施行地下与地面经济实用的动态监测方式,田东油田采油速度1%以上稳产27 a、水驱采收率达43.1%,采油综合成本平均为23美元/桶,投入产出比为1:4.93,实现探明储量100%动用程度.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对小油田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 郎东江; 伦增珉; 吕成远; 王海涛; 赵清民; 盛寒
    • 摘要: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页岩油储集层注CO2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根据核磁共振T2(横向弛豫时间)谱分析作用时间、压力、温度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根据核磁共振图像分析裂缝发育程度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注CO2过程中随着作用时间延长,采出程度逐渐增大.压力增加,采出程度逐渐增大.温度升高,页岩油的采出程度先增加后逐渐减小.对于基质岩心,注CO2初始阶段动用了岩心表面周边区域原油,采出程度增幅较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CO2扩散到岩心内部,动用了岩心内部的油,采出程度增长逐渐变缓.对于基质-裂缝岩心,注CO2初始阶段裂缝及裂缝周边区域的油先被采出,采出程度增幅较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CO2从裂缝空间和岩心表面扩散到岩心内部,动用了岩心内部的油,采出程度增长逐渐变缓.裂缝扩大了注入CO2与原油的接触面积,裂缝越多、裂缝的评价指标越大,页岩油的采出程度越大.
    • 高文君; 殷瑞; 高能; 盛寒; 高志江
    • 摘要: 在确定新型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利用反向推理,先将水驱特征曲线反演为含水变化规律,再结合Welge方程,可导出水驱油分流量解析方程.新的分流量方程属超越方程,在特定条件下,可简化为经典油水两相渗流实验结果;若与莱文莱特函数结合,可得到表征两相渗流特征的油水相渗比值关系式.选用4个不同类型油藏的水驱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新方程拟合程度高,拟合效果好;同时,其对应的含水变化规律,不仅可以描述凸形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而且也可描述"S"形、凹形等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以巴喀油田西山窑组油藏为例,给出了利用生产数据来确定油藏实际水驱油分流量解析方程.
    • 孙刚正; 胡婧; 刘涛; 郭辽原; 王小芳; 吴晓玲; 曹功泽; 汪卫东
    • 摘要: 油藏物性及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影响,但该领域一直缺乏系统的室内研究,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无科学的油藏筛选标准.基于胜利油区孤东51-511区块,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渗透率、地面原油黏度、采出程度及非均质性级差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当渗透率为50~4 000mD时,提高采收率先增加后降低,当渗透率为500 mD时驱油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达到6.6%;当地面原油黏度为35~5 371mPa·s时,随着地面原油黏度的增加,提高采收率先升高后降低,当地面原油黏度为1 148 mPa·s时,提高采收率最高,达到8.8%;当采出程度为10%~50%时,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提高采收率逐渐降低(由12%降低至2%);渗透率级差为2~20时,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加,提高采收率逐渐降低(由7.3%降低至3.2%).基于上述研究,建立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油藏筛选标准,从油藏、生物及开发3大类指标明确关键参数的最佳适用范围,为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油藏筛选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指导现场实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