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人

汉人

汉人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7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400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1-6世纪中国北方边疆·民族·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等;汉人的相关文献由727位作者贡献,包括谈笑、张鸣、高婷婷等。

汉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7 占比:99.0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0.68%

总计:734篇

汉人—发文趋势图

汉人

-研究学者

  • 谈笑
  • 张鸣
  • 高婷婷
  • 任崇岳
  • 李月新
  • 许倬云
  • 姜俊(图)
  • 张佳生
  • 徐杰舜
  • 艾思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娣
    • 摘要: 清前期,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维护边疆稳定,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满语教育,特别是对汉人及八旗汉军的满语教育非常重视,兴办了大量的八旗官学、义学,在汉人中推广普及满语文教育。在东北地区通行满语的环境中,汉人主要通过八旗官学、义学、私塾、自学等形式学习满语,其中,八旗汉军子弟可以进入八旗官学、义学接受正规的满语文教育,担任各驻防城的下级官员,成为清政府的统治力量;众多的汉族流人、流民、民人等汉人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通过私塾、自学等形式学会满语与当地人沟通交流,融入满族社会。汉人的满语学习,架起了满汉沟通交往的桥梁,增进了文化交流,加快了东北地区的教育发展,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 陈鹏
    • 摘要: 战国时期,随着列国的人群凝聚,形成兼具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国人"意识.秦朝统一后,意图整合"诸夏",塑造新"秦人"认同.但秦国法制与六国旧俗的冲突,激起六国故民的反秦情绪,以致秦帝国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瓦解.秦汉之际,列国"国人"意识复生,"汉人"作为政治人群出现.至汉武帝朝,诸侯国渐与汉郡相差几无,"诸侯国人"转变为汉朝编户,接受了"汉人"身份.同时,在汉帝国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中,汉朝吏民的内聚力得到强化,"汉人"的族属性质得以凸显.在政治、文化和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兼具政治体和族群性质的"汉人"认同最终确立,完成"统一华夏"的凝聚与重塑.
    • 张瑞琪
    • 摘要: 对汉人而言,"生熟"这一对概念再熟悉不过。饭食讲究生熟,这关乎食材的鲜美程度和食客是否会闹肚子;药食讲究生熟,这关乎药材效果的发挥情况;耕种讲究生熟,这关乎来年可否五谷丰登;书画讲究生熟,这关乎画面带给观者的韵味心境;人际交往讲究生熟,这关乎是否借钱给某人;民族之间讲究生熟,这关乎边疆的安定和谐。长久以来,汉人习惯了将"生熟"作为常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很少会深入思考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对于自己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孔维京
    • 摘要: 自清人赵翼《廿二史劄记》提出"金元俱有汉人南人之名"以来,学界虽对此概念多有使用,但却未从不同历史语境下对"汉人""南人"的多重内涵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检点史料,赵氏所言金代"汉人""南人"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时空局限性,未能反映这一概念的整体面貌.金初"汉人"概念由辽朝沿袭而来,特指由辽人金的汉族群体,至金中叶以后,"汉人"逐渐成为金朝境内汉族群体的统称."南人"起初是与"汉人"相对举的概念,指代由宋人金的汉族群体.但在一定时期内又特指黄河(旧河)以南原伪楚、伪齐统治区.而在一些与宋朝相关的特殊情境下,金人也常以"南人"指代南宋政权(南宋人).金代"汉人""南人"概念之所以被提出和使用,与其所处的多重历史语境有关,主要包括"辽宋之别"与"重北轻南"的统治策略.
    • 熊铁基
    • 摘要: "汉人改造先秦典籍"问题意义很大,牵涉到先秦和两汉的学术文化思想,值得文史哲各方面的学者关注,但还未为较多的相关研究者所重视.先秦典籍在汉代被全面改造过,这是一个非常肯定的事实.仅仅只提"整理",力度是不够的."伪造",甚至说汉人是"造伪能手",似又有些过激,所以以"改造"说为好.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种种不同,能够更好地说明"改造"问题之存在,出土先秦文献越多,"改造"说越"正确".
    • 郭晔旻
    • 摘要: “有人问:‘汉人不是自己打起来了吗?’我说:‘黄师爷说,这一仗是中国最后一战了。''土司们问黄师爷是红色汉人会取得胜利,还是白色汉人。黄师爷说:‘不管哪一边打胜,那时,土司们都不会像今天这样了。不会是自认的至高无上的王了。’”
    • 陈鹏
    • 摘要: 在秦汉帝国重塑"华夏"的进程中,"秦人""汉人"认同的建立与维系,遭到来自滨海地域的阻碍和挑战.滨海人群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渔人、船人、方士、海商和海贼等"海人",二是农户、盐民等滨海陆上民户.滨海人群,尤其是"海人",呈现出游走于"汉人"与"夷越"之间的面貌.他们受地理、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影响,可能脱离编户身份,放弃"汉人"认同,甚至成为"东夷"或"外越".对此,秦汉帝国统治者重视对滨海地域的控制,并积极将脱离王朝统治的"海人"拉进帝国秩序,重建编户齐民身份和"汉人"认同.纵观滨海人群身份认同的变化,在秦汉时期,身份认同往往取决于政治身份,但也受到社会身份的影响.
    • 彭兆荣
    • 摘要: 作为历史事实,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民族.然而,"民族"却是近代以降从西方舶来的概念,我国传统的"人""群""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脉络.徐杰舜教授的《汉民族史记》对一条脉络进行细致地梳理,值得称道.
    • 石峰
    • 摘要: 林耀华、弗里德曼等人将宗族组织作为汉人社会的核心论题.不过他们是以单姓村作为汉人的代表性村落,单姓村通过单一宗族将整个村落组织起来.弗里德曼据此预测,杂姓村一定会演变为单姓村,原因在于杂姓村所包含的不同宗族之间的竞争最终会导致村落分裂,导致强大的宗族独占村落,弱小的宗族远走他乡,村落被单一的宗族整合起来.但是,黔中鲍屯的经验显示,作为一个杂姓村并没有如弗里德曼所预期的因分裂而由杂姓村演变为单姓村,其原因是村落中各种跨界的会社将全体村民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联合的共同体.宗族与会社形成结构性的对立,也即宗族的封闭性使村落产生分裂的趋向,而会社的跨界性却使村落产生整合的趋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