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沈曾植

沈曾植

沈曾植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715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收藏.拍卖、嘉兴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等;沈曾植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瑞明、葛金根、成联方等。

沈曾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7 占比:1.3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715 占比:98.65%

总计:16943篇

沈曾植—发文趋势图

沈曾植

-研究学者

  • 李瑞明
  • 葛金根
  • 成联方
  • 段永成
  • 王谦
  • 刘影
  • 彭玉平
  • 戴家妙
  • 贾明哲
  • 马卫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凌菡
    • 摘要: 中国一代大儒沈曾植,从光绪六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起,与日本学人往来密切,且从未断绝。本文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午战争之前,与早期访华的日本汉学家竹添光鸿、冈千仞结为异国知己,是相对纯粹的学术交流及私人交情;第二阶段是从甲午战后到清朝倾覆之前,将日本作为近代化改革的学习对象,在日本方面的人际关系亦服务于改革;第三阶段是民国建立之后,为了复辟清室与复兴儒教,积极接触在华的日本报人。从这条文化交流的线索出发,再回顾沈曾植硕学孤忠的一生,或可对于政治大变局下保守学者的境遇与抉择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 丁少帅
    • 摘要: 本文主要对六则史料进行了研究:第一条为戴家妙先生博士论文《〈寐叟题跋〉研究》中的读书札记,原文将珂罗本影印内容中的“天启六年”作品,误书为“天启廿年”,将“请告”误书为“诗告”。第二条为对《韵石斋笔谈》中将“卫贤”与“卫协”记载搞混的情况,进行研究。第三条为对“铁锁钩”这一书学专有名词的解释,并考证了柳公权并无画竹之事。第四条为对俞弁《山樵暇语》及《蕉窗九录》中有转抄嫌疑的史料的文献原始来源进行追溯。第五条为对“绞转”一词的考证,认为古无绞转之说,亦无专门强调绞转的操作,邱振中、孙晓云、薛龙春先生说法均有筚路蓝缕之功,然亦有局限性。第六条为明末江南文派的矛盾的讨论,尤其是吴门对于安徽地区的挤压,间接导致了董其昌别立“华亭书派”,力图与之分庭抗礼。
    • 摘要: 作者:王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内容简介:“通人书法”和“寐草”是此书的两个关键词,作品主要创新也由此体现。其一,本书首次提出“通人书法”的概念,以沈曾植为近代“通人书家”之典型,对其诗学、诗功和书学、书艺进行研究。作品从“学人之诗”入手,聚焦于沈氏晚年书风的形成轨迹与定型范式,探讨其书学理论、书法成就与学术之间的多重回互关系,作者的分析和立论基本不离“通人”层面,知人论世,沈曾植书法研究由此而进入新的阶段。
    • 王谦
    • 摘要: 晚清学术通人沈曾植为书界名宿,其书学理论、书法造诣在书法史上均占重要地位。沈氏早年取法帖派作品,中年兼习碑派,晚年乃综合一生学养,吸收新出土简牍墨迹中的章草元素,以浑厚的碑帖融合基础,创出章草新格,并开启民国章草高潮。其晚年书风的形成过程中,取于碑派者,主要有汉隶、魏碑、“二爨”三大来源。沈氏取法碑、帖的实践与其治学理念相契合,不偏重一隅,而将一切古法皆置于为我所取的位置,最终形成浑融厚重与灵活机动相融汇的大气象,其中所蕴涵意义,当代书法研究与创作亦可资借鉴。
    • 文津
    • 摘要: 沈曾植身处碑、帖二元对立之际,他在书法实践中秉承“通古今以为变”,追究“异体同势、古今杂形”,有效的使碑、帖结合。在运笔方式上,他主张“转指”、“运腕”、“卧笔”。他以章草笔意嫁接行草书,其行草书中逆势、中侧锋互用、方圆兼施、波磔的使用为其作品加入生涩、险绝等碑派特征,创造出了生拙野逸、跌宕起伏、姿态万千的书法作品,做到了“古质”与“今妍”的统一。
    • 陈巧令
    • 摘要: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书法家。王谦新著《从“通人之学”到“通人之书”:沈曾植书法研究》,不仅向读者勾勒出沈曾植的学术景观,更对其书法及书学进行了分条析理式的探讨,是近期笔者所读到的一本零常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书。
    • 王谦
    • 摘要: 有关晚清沈曾植书法的研究,近年渐成热点,为避免在已有研究高度上作重复论述,本文以"通人书法"为切入角度。"通人书法"概念及其所具有的"端正人品、深敬性情、通博学问、融创能力、为我之学"五方面要素,为本论文首次提出,此在沈曾植书法研究中皆有真实的对应。通人书法既是研究沈曾植书法的一个理想角度,又是提升当代书法理论与创作的一个现实路径,其影响和价值将在未来的书法实践与发展中得到突显与发扬。
    • 谷卿
    • 摘要: 王国维自沉离世之时,周岁尚不满五十,在他短暂的生命旅程和学术生涯中,虽然研究心与学术兴趣几经转移,但成果丰硕厚重,影响亦极深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具有相当敏锐的史家眼光和强烈的“预流”意识,兼善自察自省,随时调整短期目标。1914年夏,38岁的王国维在回复前辈学者沈曾植的一封信中,谈到自己近岁的研究状况和计划。
    • 王谦
    • 摘要: 晚清学术通人沈曾植有贯通多领域之深厚学养,所作碑帖题跋、札记颇多独到的书法见解,或在前人雷同之处而发前人所未发,或在前人未生疑处而发新论,力矫前人之失.如历代书家皆鄙薄工整书写,称为"算子书",沈氏从更广视野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包世臣力倡"中画丰满"之说,后世学者亦风从,沈氏力证其并非古法;包世臣传扬"始艮终乾"之说,其本人并未参透,沈氏从古人书论作出更为通达的解释,又从运笔实际出发认为"不解无碍";沈氏着眼书法中用指与用腕之历史与实际,指出"笔势"与"指腕之用"在古代与后世实际具有相反的因果关系;杨凝式《韭花帖》历来极得高评,被奉为得"《兰亭》法",沈氏直指其"纯然董法",去王羲之笔法已远.沈氏评书论道皆秉持朴学态度,力破皮相之论,其研究方法对当代书法研究实具有启发价值.
    • 摘要: 2021年,浙江摄影出版社推出重磅馆藏新书《沈曾植题海日楼藏碑帖集》(函套装)。《沈曾植题海日楼藏碑帖集》分为《沈曾植题海日楼藏碑拓集》和《沈曾植题海日楼藏刻帖集》(上、下),共三部。本书对浙江省博物馆所藏沈曾植旧藏碑帖进行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精选了沈曾植题海日楼藏碑帖三十九种,辑录碑刻十种,王羲之《黄庭经》三种、《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二种、王羲之《兰亭序》十二种、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三种以及国家一级文物《姑孰残帖》等汇帖九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