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治未病理论

治未病理论

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53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428篇、专利文献72896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内蒙古中医药、中医研究等; 相关会议19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全国中医治未病学术会议暨治未病分会成立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七届“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暨首届全国亚健康+与移动医疗融合应用学术大会等;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文献由114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冀东、张晓天、彭康等。

治未病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428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72896 占比:99.27%

总计:73430篇

治未病理论—发文趋势图

治未病理论

-研究学者

  • 张冀东
  • 张晓天
  • 彭康
  • 文小敏
  • 盛小燕
  • 罗晓君
  • 马国鲁
  • 黎赛
  • 刘泰
  • 叶明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琪; 姚明超
    • 摘要: “治未病”理论属于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理念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通过科学有效地应用在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保健服务体系中,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心理健康和专业技能、医德素养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对培养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医学人才意义重大。
    • 熊新林; 秦芬; 王利
    • 摘要: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并指导临床。方法从《金匮要略》治未病理论的角度出发,具体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路径,将中医体质调治方案有针对性地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探讨其在一、二、三级预防中的应用。结果一级预防即“未病”阶段,未病先防,当结合高风险因素预防举措开展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即“已病”阶段,既病防变,当配合控制相关基础疾病开展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相当于“瘥后”阶段,瘥后防复,当结合早期及时开展针灸、康复、介入干预等治疗措施进行三级预防。结论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好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 陈利
    • 摘要: 赵俐黎教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曾师从于帖亚林、王碧茹、石学敏3位针灸大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门诊主任、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美容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在调理各种亚健康方面得心应手,尤其对于原发性肥胖的治疗独具心得.通过"治未病"理论浅析赵俐黎教授治疗肥胖症的经验.西医学在干预肥胖症方面,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外,无其他特效方法.而中医学通过"治未病"的理念来治疗肥胖症,疗效显著."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阻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运用"治未病"理论,可以有效改善肥胖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治肥胖相关基础疾病的发生.赵教授认为:肥胖多与脾、肾密切相关;病机多为脾气虚衰,津液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日久聚为痰湿;治疗宜从脾入手,以健脾益气、渗利水湿为原则.赵教授临证时灵活运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肥胖,收到了显著疗效.举验案1则,介绍赵教授治疗因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改变引起体内甘油三酯积聚过多所致肥胖症的经验.
    • 高佩莎
    • 摘要: 目的 探索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治未病"理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德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接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摸球法随机划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40例冠心病患者,对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中40例冠心病患者,对其给予"治未病"理论中医护理,观察记录两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评分)、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ADL评分、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治未病"理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周锐潜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未病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本村80名高血压居民作为分析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名)和研究组(40名),对照组采取常规降压治疗和健康管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治未病理论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并评估管理效果.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不同程度改善(P<0.01),此外,研究组血压也均低于对照组,且血压控制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干预后中医症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干预后中医症候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患者数均显著减少、接受中医健康服务患者则显著提高,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治未病理论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融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管理水平.
    • 王雁秋; 罗云; 陈思思
    • 摘要: 目的 分析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所获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本院就诊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治未病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组间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 IgG(10.95±1.01)g/L、免疫球蛋白A IgA(1.97±0.52)g/L、免疫球蛋白M IgM(1.41±0.43)g/L均高于对照组的(9.98±1.15)g/L、(1.79±0.49)g/L、(1.27±0.36)g/L(P<0.05);观察组治疗后疲劳评定量表评分FAI(91.16±10.28)分低于对照组的(99.04±9.83)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itts 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5.69±4.12)分低于对照组的(7.70±4.50)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理职能(67.20±10.39)分、生理机能(70.13±10.24)分、情感职能(71.42±12.57)分、精力(75.76±13.23)分、社会功能(85.91±11.74)分、精神健康(75.70±13.18)分、健康状况(69.84±10.46)分、躯体疼痛(65.52±7.56)分高于对照组的(60.44±11.32)分、(62.76±9.27)分、(61.50±13.59)分、(68.53±14.25)分、(78.65±12.96)分、(65.41±14.36)分、(64.12±11.17)分、(58.29±8.83)分(P<0.05).结论 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李明哲
    • 摘要: 治未病理论是根据脏腑之间生克乘侮关系,结合疾病产生和发展规律而采取的治疗方法,该方法的内涵在于无病早防、有病防变.早在内经时期,我国传统医学就将治未病理论作为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进一步继承了这一思想和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这之后,孙思邈、朱震亨等人也在著作当中提到了治未病理论.在现代生活当中,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情志变化等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现代医学当中治未病理论也得到了应用.基于此,本文对治未病理论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该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 杨松; 卜小涵; 刘小娟; 黄谨谅; 王建明
    • 摘要: 目的 研究"治未病"理论在鲁西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自2020年1~12月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扶正祛邪、祛湿通络中药方,每组30例.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所减少,两组之间相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应用中药方以"扶正祛邪、祛湿通络",对患者发热、咳嗽等疾病典型症状的改善可起到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 李明哲
    • 摘要: 治未病理论是根据脏腑之间生克乘侮关系,结合疾病产生和发展规律而采取的治疗方法,该方法的内涵在于无病早防、有病防变。早在内经时期,我国传统医学就将治未病理论作为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进一步继承了这一思想和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这之后,孙思邈、朱震亨等人也在著作当中提到了治未病理论。在现代生活当中,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情志变化等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现代医学当中治未病理论也得到了应用。基于此,本文对治未病理论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该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