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蜇

海蜇

海蜇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1009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轻工业、手工业、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87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海洋与湖沼、河北渔业、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九届中国标准化论坛、2010水产科技论坛、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等;海蜇的相关文献由144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四清、张锡佳、王祥等。

海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2 占比:60.6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99%

专利文献>

论文:387 占比:38.35%

总计:1009篇

海蜇—发文趋势图

海蜇

-研究学者

  • 陈四清
  • 张锡佳
  • 王祥
  • 曲林江
  • 王绍军
  • 曲珍慧
  • 秦广渊
  • 张绵松
  • 游奎
  • 袁文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盐城金洋水产原种场是专业从事红海蜇保种和人工繁殖的江苏省省级水产原种场,也是全国唯一的海蜇原种场,2014年被盐城市科技局评定为"盐城市红海蜇苗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的海蜇轮放轮捕高效养殖技术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
    • 陈瑶君; 胡志杰
    • 摘要: 如果有人问:“水母是什么?”不少人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毕竟在我们的认知中,水母总是带有一些“梦幻”色彩,但我们对它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要是唤作“海蜇”,对于不少食客来说可就有说的了。我国可以说是最早开始利用且食用海蜇的国家了,早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卷三》里就有对人类食用水母的记载:“东海有物,状如凝血,从广数尺,方员,名曰鲊鱼,无头目处所,内无藏,众虾附之,随其东西,人煮食之。”
    • 盛倩; 蓝海波; 吕张凡; 武婷敏
    • 摘要: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出一套经济实用的海蜇脱铝方法。方法:对从市场购买的10批次海蜇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铝的残留量,选择含量最高的海蜇,分别进行一级水浸泡、盐搓+一级水浸泡、小苏打溶液浸泡及食醋浸泡6 h后选择脱铝效果最好的浸泡液进行下一步实验,分析和观察不同的溶液浓度和时间条件下海蜇中铝的残留量和感官变化。结果:食醋溶液浸泡过后的海蜇铝的残留量明显降低,浸泡时间越长,脱铝效率越高,最高达86%;经过食醋溶液浸泡后的海蜇脱铝效果好,且口感和外观均无较大变化。结论:市面上购买到的海蜇,铝的残留量普遍偏高,而在食用前用食醋溶液浸泡,能有效降低海蜇中铝的残留量。
    • 王绍军; 马朋; 张收元
    • 摘要: 海蜇,俗称为水母、蒲鱼等,是生活在海中的-种腔肠动物,营梅洋漂浮生活。体形程半球状,上面呈伞状,下有口腕。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8~9月成群出没海面。近年来开展人工培育,用于人工放流以增加其资源量,山东部分沿海市县也进行了池塘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海蜇池塘养殖有关技术要点如下。
    • 李玉龙; 鲍相渤; 高祥刚; 段妍; 王彬; 董婧; 李云峰
    • 摘要: 对海蜇的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查明其饵料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而全面准确地获取其食物种类信息是关键。由于传统镜检方法具有局限性,目前对海蜇具体的摄食种类和食物结构尚缺乏充分的了解。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给海蜇食性研究带来了机遇。笔者以线粒体COⅠ和ITS-5.8SrDNA这两种基因片段为DNA条形码标记,对辽东湾近海海蜇的现场食物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分子标记作为海蜇食性鉴定条形码的适用性和潜力,评估这两个DNA条形码用于检测海蜇食物组成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COⅠ基因通用引物扩增海蜇现场样品所构建的克隆文库共获取36个有效序列,来源于4个物种;而基于ITS-5.8SrDNA通用引物扩增共得到30个有效序列,来源于10个物种。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到鱼卵、仔稚鱼或成鱼碎屑、贝类浮游幼体等海蜇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以传统测序为基础的DNA条形码技术由于测序通量低,在研究海蜇这一广食性种类的食物谱时可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海蜇乃至水母的食物组成提供参考。
    • 葛建龙; 陈晓辉; 陈四清; 刘长琳; 陈昱辰; 边力; 张盛农
    • 摘要: Dmrt基因家族在后生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以及组织和器官的形成等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dmrt家族基因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横裂生殖中的功能,本研究以海蜇转录组测序获得的dmrta2基因片段为基础,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海蜇dmrta2基因的cDNA全长,并分析了其在横裂生殖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海蜇dmrta2基因cDNA全长为1804 bp,开放阅读框为1011 bp,所编码蛋白质含33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7.25 kDa,理论等电点为9.11。预测海蜇dmrta2编码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质,无跨膜区域,不含信号肽。在33至79位氨基酸之间具有dmrt基因家族保守的DM结构域,与珊瑚、果蝇等物种的同源基因相应区域高度一致。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海蜇DMRTA2与鹿角珊瑚DMRTA2和DMRT3以及海葵DMRTA2的亲缘关系最近。原位杂交显示dmrta2基因在海蜇横裂生殖后期主要表达于感觉缘叶原基位置,在初生碟状体中表达于感觉棍位置。研究结果表明,dmrta2基因参与海蜇横裂生殖过程,可能主要与感觉棍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相关,研究为进一步解析海蜇等钵水母横裂生殖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马良骁
    • 摘要: 高温期,特别是6月份以后陆续出现水质发红的情况,且很难处理,给养殖朋友带来了很大困扰。海蜇圈水质发红的原因有诸多,应究其原因,对症处理。1海蜇圈水质发红的原因分析1.1底部有机质过多引起的水红底部过肥,前期投喂过多、肥水过量,包括有些客户春季有在池塘用粪肥或蜢虾冻板打底肥的习惯,这些不能被完全利用的高氮有机质在池底积累,为高温期埋下了“定时炸弹”,一旦管理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水质过肥或者水红;清圈不彻底,尤其是前一年养殖过程中有贝类偷死、海蜇落底、或者投喂多、产量低的池塘,一定要加大清塘力度,否则下一年养殖过程中水质会非常不稳定,不仅容易出现水红,过肥的底质酸化、还原化也变成了细菌繁殖的温床。
    • 李玉龙; 高祥刚; 鲍相渤; 付杰; 李轶平; 苏浩; 孙明; 李云峰
    • 摘要: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大型食用水母,兼有药用功效,为“海产八珍”之一,在分类学上属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海蜇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近岸浅海海域,此外在日本西部、朝鲜半岛西部和俄罗斯远东近海也有少量分布。
    • 吴钟启悦; 王雷; 陈立飞; 李秀保; 董志军
    • 摘要: 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海洋中pCO_(2)和溶解氧的失衡及富营养化加剧了许多沿海生态系统的酸化和低氧现象。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具有食用价值及潜在药用价值。本研究评估了海蜇碟状幼体在海洋酸化和低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碟状幼体暴露于两个pH水平(酸化pH 7.6,正常pH 8.1)和两个溶解氧水平(低氧2mg·L^(-1),常氧7mg·L^(-1))维持7d,胁迫因素维持恒定或昼夜节律性变化,测定其伞部直径、收缩频率及酸碱平衡、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活力。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和低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海蜇碟状幼体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且酸化和低氧之间表现出部分拮抗作用,昼夜波动的暴露模式对海蜇碟状幼体的损伤程度大于恒定的暴露模式。
    • 张健; 王佚兮; 冯慧敏; 王陈星; 唐议
    • 摘要: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大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环节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采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通州湾养殖水域海蜇的食性及营养级。结果显示,对通州湾养殖水域海蜇共检测出2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10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11种。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性分析,硅藻、陆源植物、植食性桡足类以及底栖生物是通州湾养殖水域海蜇的主要食物来源,海蜇对浮游细菌也存在摄食,具有杂食性。海蜇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比值为0.780.05),说明随着成体海蜇的生长,其营养级未发生明显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