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DNA条形码

DNA条形码

DNA条形码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植物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3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23413篇;相关期刊367种,包括昆虫学报、生物多样性、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暨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等;DNA条形码的相关文献由4245位作者贡献,包括姚辉、宋经元、陈士林等。

DNA条形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3 占比:4.29%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3413 占比:95.47%

总计:24524篇

DNA条形码—发文趋势图

DNA条形码

-研究学者

  • 姚辉
  • 宋经元
  • 陈士林
  • 石林春
  • 唐蜀昆
  • 徐平
  • 施佳辉
  • 田飞
  • 丁章贵
  • 职晓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渊; 王浩展; 蔡紫紫; 刘成; 刘世刚; 张然; 林龙山
    • 摘要: 众所周知鲳科鱼类均为重要的经济种类,在中国沿海仅见鲳属(Pampus)鱼类分布,而低鳍鲳属(Peprilus)和真鲳属(Stromateus)则分布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海南、广西和广东水产品市场上出现的“南鲳”进行物种鉴定,同时下载该物种的COⅠ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纠正GenBank中的错误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南鲳”学名实为中间低鳍鲳(Peprilus medius),为冰冻进口货品,在我国沿海无该物种的分布报道,其与国内已知的6种鲳属鱼类在鳃耙、背鳍、臀鳍等外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COⅠ基因水平上与鲳属鱼类遗传距离为0.138,分化于中新世晚期。本研究可为水产品市场种类鉴定提供借鉴,也为鲳科鱼类的研究和海洋鱼类分类学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 徐淼锋; 廖永林; 林伟; 刘若思
    • 摘要: 用显微镜观察为害紫芝(Ganoderma sinense)的一种谷蛾幼虫及其蛹和成虫形态特征;应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其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谷蛾COI基因序列与台湾斑谷蛾(Morophaga formosana)的相似性为97.7%,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结合显微镜观察结果确定该谷蛾为台湾斑谷蛾。
    • 胡玉璐; 姜百灵; 陈凌; 王海岗; 曹晓宁; 王瑞云; 乔治军
    • 摘要: 利用SSR标记,分析中国北方黍稷种质资源的区别与联系,根据DNA碱基的不同,制作出不同的DNA身份证,即构建字符串DNA分子身份证、条形码DNA分子身份证和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为黍稷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用14对高基元SSR(六碱基4对、五碱基10对)引物对8个省共20份黍稷资源进行分子身份证的构建,利用PowerMarker 3.25、PopGen 1.32软件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利用ID Analysis 4.0进行引物组合优化。结果表明,20份材料在10个位点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0个;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7029(RYW7)~1.0880(RYW2),平均为0.9588;观测杂合度(Ho)为0.5000(RYW7)~0.8235(RYW12),平均为0.6866;有效等位变异(Ne)为1.6623(RYW7)~2.7923(RYW12),平均为2.4553;期望观测杂合度(He)为0.4113(RYW7)~0.6862(RYW2),平均为0.6024;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886(RYW3)~0.7766(RYW8),平均为0.629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为0.3984(RYW7)~0.6598(RYW2),平均为0.5828。
    • 谢红波; 赵晴; 穆威杉; 史萌萌; 石林春; 刘金欣; 赵春颖; 李云峰
    • 摘要: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北苍术种子进行鉴定研究及序列特征分析,探讨北苍术种子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北苍术种子12份,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北苍术的外观形态特征;通过DNA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双向测序获得其ITS2和psbA-trnH序列;利用CodonCode Aligner V9.0.1对其峰图质量进行评价,使用MEGA-X进行多序列比对和变异位点分析。结果北苍术种子的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均为100%,且取得良好的测序结果;分别各获得12条北苍术种子的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其中获得的ITS2序列仅存在2个插入/缺失位点,psbA-trnH序列包含3个变异位点和4个单倍型,表明不同产地的北苍术种子种内变异相对较小。结论基于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的DNA条形码研究和序列分析,为北苍术种子的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 张旭; 吴萍萍; 王琪; 印海锋; 宋绍萱
    • 摘要: 为探讨DNA条形码在腺水螨属物种鉴定中可行性,对腺水螨属16种93条CO I序列进行分析.使用MEGA软件分析遗传距离、构建NJ系统发育树;使用ABGD软件对物种进行划分.结果显示:Lebertia porosa和Lebertia schechteli的种内遗传距离大于2%,其余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2%,除L.porosa和L.schechteli外,其余物种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49倍;ABGD法对物种划分,能够出现明显的条形码间隙,但将L.porosa划分为3个组,L.schechteli划分为2个组,其余物种划分结果与形态学一致;NJ法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L.porosa分为3支,其余物种均能聚为单系.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可以用于腺水螨属物种的鉴定,L.po⁃rosa和L.schechteli可能存在隐存种.
    • 王宇卓; 王柳; 陈凌; 王海岗; 王瑞云; 乔治军
    • 摘要: 为了高效鉴定和数字化管理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资源,创建糜子种质分子身份证,以来源于北方春糜子区的21份糜子资源作为试验材料,用14个高基元(四碱基重复)SSR构建分子身份证,利用PowerMarker 3.25、PopGen 1.32软件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利用ID Analysis 4.0进行引物组合优化。结果表明,14对引物中8对可作为候选核心引物,8对引物共检测出等位变异24个;有效等位变异(Ne)为2.4845~2.9712,均值为2.7194;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9877~1.0937,均值为1.0437;观测杂合度(Ho)为0.5263~0.8333,均值为0.7306;期望观测杂合度(He)为0.6121~0.6814,均值为0.648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为0.5975~0.6634,均值为0.631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933~0.7608,均值为0.6905。14对核心引物中剔除6对(RYW2、RYW3、RYW4、RYW7、RYW13和RYW14)与其他引物相似系数过高的引物,用8对引物组合(RYW9、RYW10、RYW8、RYW12、RYW6、RYW5、RYW11和RYW1)可将21份材料区分。8对核心引物构建了21份糜子资源的字符串和条形码,在线二维码生成器中输入各糜子的名称、统一编号、生态区、来源、字符串等信息得到糜子的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
    • 胡淑青; 李献锋; 魏霜; 丁钿
    • 摘要: 介绍了我国口岸进口木材中多次截获的松十二齿小蠹,对该虫的分类地位、分布、寄主、危害及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将获得的该虫COⅠ序列通过GenBank数据库比对分析,以及用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建立了该虫的DNA条形码检测方法,以期为口岸一线的检测鉴定提供参考。
    • 侯静; 黄勇; 黎理; 王素娥; 蔡毅
    • 摘要: 为鉴定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及其混淆品,以广西采集的41份斑地锦及其混淆品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基因组DNA,对各个样品的条形码rbcL和psbA-trnH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与GenBank下载的13份斑地锦及其混淆品rbcL和psbA-trnH序列进行了分析比对,计算了斑地锦及其混淆品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斑地锦种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其与混淆品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中斑地锦样品聚为单系并能够与其混淆品明显区分开,这表明rbcL和psbAtrnH序列可用于斑地锦及其常见的混淆品的鉴别。
    • 左佳俊; 徐倩; 邓元告; 梁雪娇; 韩学凯; 隋丽英
    • 摘要: DNA条形码已成为物种分类和进化研究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开发了3种DNA条形码用于卤虫物种鉴定和进化关系研究,并分析比较了其有效性.通过对中国亚洲区域卤虫参考中心储存的48份卤虫卵样本进行DNA条形码检测和系统进化树构建,进一步完成对卤虫种的分类鉴定.结果表明:COI基因和16S-12S rRNA序列均可作为有效的卤虫DNA条形码,在物种水平上显示出7个与现有卤虫拓扑结构相似的群体.但是基于ITS1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与传统的卤虫分类并不一致.此外,COI和ITS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Artemia persimilis位于进化树底部,表明A.persimilis可能是一个原始分支,该结果与前人基于16S-12S rRNA基因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COI和16S-12S rRNA基因可作为一种更有效的DNA条形码用于卤虫的分类学和进化研究.
    • 张毅笑; 魏守辉; 姜翠兰; 黄兆峰; 苏杰天; 孟帅帅; 云晓鹏; 白全江; 吴文龙; 黄红娟
    • 摘要: 弯管列当是危害我国向日葵最严重的寄生杂草。为了明确我国向日葵田弯管列当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利用rbcL、matK、ITS2条形码序列对采自我国向日葵主产区的58份弯管列当样品进行PCR扩增及测序,采用Vector NTI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剪切比对,利用MEGA 6.0软件计算种内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种子的显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3个DNA条形码序列中仅ITS2片段扩增测序结果理想并表现出较好的聚类结果。各样品ITS2序列剪切比对后长度为453 bp,种内遗传距离为0.002~0.007,通过比较各样品ITS2序列的碱基组成和差异位点,能将不同弯管列当种群区分开。ITS2聚类结果表明58份弯管列当样品聚为3类,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形态分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弯管列当在植株形态、种子形状及微观形态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别。由于不同弯管列当种群的生境、寄主(向日葵栽培品种)不同,其种群遗传进化差异显著。基于ITS2条形码和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可用于弯管列当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